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山里山外贵州人|陈小洪:与机器对话 把手里的活干得更精

时间:2025年10月26日 13:07

9月底,“黔锋杯”贵州省国防工业职业技能大赛赛场上气氛紧张。在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赛项进行到关键环节,选手们眉头紧锁,指尖在控制面板上快速敲击。

贵州航天电器所属上海威克鲍尔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威克鲍尔)技术人员陈小洪,正专注地盯着屏幕,指尖在键盘上闪烁,与机器做无声搏斗。几分钟后,屏幕上闪烁的警报灯悄然熄灭,设备恢复流畅运行。评委席上传来的赞许:“思路清晰,操作精准。”

最后,陈小洪的名字出现在总分第一的位置。掌声响起,这位平日里总是穿着工装、穿梭于生产线和调试台之间的技师,站在了聚光灯下。捧起一等奖的奖杯,他笑容朴实,眼神里淌出十年沉淀下来的笃定信念。

陈小洪获得的荣誉

起点:标记台上的“零差错”

时间回到2014年,年轻的陈小洪走进航天电器的车间,成为了一名标记工。眼前是密密麻麻的电子元器件,他的工作就是在它们身上打上精准的标识。日复一日,重复的动作在旁人看来枯燥乏味。

但陈小洪不这么想,他把小小的标记台当成了“练兵场”。每一个编号、每一处标识,他都追求绝对的精准。“零差错”是他的自我要求。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磨炼了他极致的专注力和一丝不苟的习惯。他不知道,正是这些默默积累的“基本功”,为他日后触摸更精密的“大脑”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转型:闯入智能制造的“新战场”

时代的浪潮推着企业向前。智能制造转型,自动化设备成了主角。面对全新的非标自动化装配调试领域,陈小洪没有犹豫,主动站了出来。陌生的机械臂、复杂的控制系统、闪烁的视觉传感器……这像一片全新的丛林。

白天,他是老师傅的“小尾巴”,紧盯着每一次设备调试,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法。晚上,他成了书桌前孤独的“啃书人”,对着资料和网络教程,常常熬到深夜。

看不懂?没关系,一遍遍看,一次次试。三年,一千多个日夜,他从最初的茫然无措,到能独立完成设备调试和基础排障,成了班组里不可或缺的“排故能手”。

调试得越多,陈小洪越感到一种“隔阂”。设备偶尔的“不听话”,背后是复杂的逻辑。他意识到,未来的设备运维者,必须懂得它们的“语言”,机器的语言自然是程序。一个想法在他心里生根:学编程!一个一线工人要学PLC编程?工友不解的目光里,陈小洪没有解释,只是默默开始了又一个“三年计划”。

下班后的时间,成了他专属的“编程教室”。从最基础的梯形图指令开始,书本翻得卷了边,仿真软件里的程序写了又改,改了又写。

当第一次独立编写的控制程序让机械臂流畅地舞动起来时,那份喜悦,只有他自己最懂。那段旁人眼中的“无用功”,最终成为他解锁工业自动化核心的“密钥”,锻造了他缜密的系统思维和强大的故障分析能力。

成长:水到渠成的桂冠

关键时刻亮剑。2023年,公司关键生产线,陶瓷件组装设备突然“罢工”。这是台结构复杂的定制设备,涉及机械、电气、气动等多个系统,疑难杂症难住了众人。整条线停产,产品交付告急,陈小洪被紧急召唤。

陈小洪工作场景

他带着团队,像医生一般,对设备进行“全身检查”。从传感器信号到伺服响应,从气路压力到机械间隙,不放过任何“病灶”。常规方法失效,他灵光一闪,利用自学的PLC知识,现场编写了一个数据采集脚本。

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终于暴露了元凶:核心传动机构出现了极其隐蔽的微米级形变!问题找到了,他提出“结构补偿+参数优化”的组合方案。加垫片、调参数……设备轰鸣声再次响起,至今运转平稳。

这次抢修,不仅挽回了损失,更让大家见识了他融会贯通的真功夫。

不久后,公司产业集群设备搬迁的重任又落在他肩上。几十台精密设备,拆、运、装,容不得半点闪失。陈小洪一头扎进去,制定了周密的“一机一策”方案。拆解怎么保护?运输如何固定?安装精度怎么保证?他事无巨细。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硬是做到了“零损坏、零延误”,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威克鲍尔生产的设备

“你啊,跟设备待的时间,可比陪我们娘俩多多了。”妻子心疼又无奈地打趣,是陈小洪真实的写照。备战“黔锋杯”,陈小洪拿出了那股钻研的劲头。白天工作,晚上和周末就成了他的备赛时间。

大赛真题被他反复琢磨,公司实训平台成了他的“战场”。机器人校准、路径规划、急停响应……每个动作都练到形成肌肉记忆。他甚至玩起了“故障盲盒”游戏,随机设置问题,限时排除。

功夫不负有心人。赛场上,面对复杂的多任务挑战,陈小洪心静如水。上电、检测、恢复程序、校准传感器、验证安全回路……每一个步骤都如行云流水,规范而高效。当他在故障诊断环节以令人惊叹的速度精准解决问题时,评委们的点头和赞许,是对他十年磨一剑最好的肯定。

传承:工作室里的领路人

“独行快,众行远。”载誉归来,陈小洪肩上担子更重。作为威克鲍尔“精匠智造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他把精力更多倾注到年轻人身上。

在威克鲍尔的车间里,经常能看到他带着一群年轻技工围在设备旁。他开设了“机器人运维微课堂”,每周分享实战经验。从拧螺丝的力道到程序的优化技巧,毫无保留。

他认真落实“师带徒”制度,为每个新来的小伙子量身定制成长计划。把自己当年熬夜自学PLC的“独门秘籍”整理出来,开设“编程入门”课,鼓励年轻人掌握这门与机器对话的“语言”。

威克鲍尔的生产车间

“陈师傅教技术,更教我们‘心法’。”一个跟着他学习的年轻人说,“他总念叨,设备无小事,一个螺丝没拧紧,可能就会让整个系统趴窝。这份严谨,我们得记一辈子。”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里创新点子不断涌现,已完成12项工艺革新,申请了3项专利,培养出了多名高级工和技师。

这里,成了技艺传承和创新的热土。

从2014年那个站在标记台前的青工,到如今站在省级技能之巅的冠军和领路人,陈小洪走了十年。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日复一日对“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信条的坚守。他把每一件看似简单的事,都努力做到极致。

陈小洪对记者说:“我赶上了好时候,未来,就是继续把手里的活干得更精,把身边的年轻人带得更好,用咱们的手艺,为中国航天、为中国制造,多出点力。”

机器的轰鸣声依旧,数据在设备间流淌。陈小洪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这份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把技艺琢磨到极致的匠心,依然是最动人的光芒,照亮着“航天智造”“中国智造”前行的道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学安

编辑 陈露

二审 李姗

三审 岳振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