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团”在京开展“四对接”活动成果丰硕
“南”“北”携手 引才入宁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各位老师、同学们,开放的南京满怀最大的诚意,发展的南京为有志青年铺就通往梦想的舞台。”10月24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的阶梯教室里,南京市委组织部向在座青年学子发出跨越南北的诚挚邀约。
“南”得英才,“京”彩有您。作为江苏“四对接”活动的关键落子,南京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教育局、科技局、人社局、国资委、人才集团等单位及各板块,携180多家优质单位组团北上,于10月20日至28日在北京精准对接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高质量项目与高价值资本。
人才纷至沓来:国科大5年千余名毕业生在宁就业,近八成来自外省
“我们紧密对接各类优质企业,每年筹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岗位超20万个”“‘宁青驿站’等载体提供免费入住和研习补贴,入职后还提供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人才安居解决方案”……
10月24日,“魅力南京”北京地区专题宣介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举行。南京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等十余位部门负责同志来到现场,不仅全方位推介南京的发展优势与人才政策,更为学子们解答来宁就业、创业的各类疑问。
“这场专场宣介会的效果远超预期。”中国科学院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常宏武不仅全程在现场关注活动进展,还提前梳理了国科大近5年毕业生赴宁就业的核心数据,“2021年至2025年,不含在南京市高校读研的学生,我校已有1062名毕业生初次签约落户南京,在江苏省各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其中,江苏籍毕业生仅226人,其余836人均为外省学子——南京对全国人才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国科大2019级博士蔡思源,已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2年。作为南京人才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不仅入选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还拿到了市“青年托举人才”资助。这次特意回到母校,他对着学弟学妹们分享道:“大家最关心的住房问题,南京真的考虑得很周全。不管是刚毕业的年轻人,还是有一定资历的科研人员,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再到最高170万元的购房补贴,不同层次都有对应的保障。我现在住的人才公寓,月租金本来要2200元,享受市级人才租房补贴后,每个月自己只掏200元,没有住房压力才能更安心搞研究。南京,是真的盼着和我们一起成长。”
室外同步举行的“魅力南京·百校巡回招引”中国科学院大学专场招聘会同样人头攒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天体物理学博士高品特意从实验室赶来,背包里装着两版精心修改的简历——面向高校的版本突出科研项目与论文成果,面向企业的版本则着重标注数据建模、算法优化的实践经历。他笑着说:“想投企业的数据处理/算法岗,之前查过南京这一领域的产业布局,不仅企业数量多,技术迭代也快,选择空间大,所以把南京列为就业首选城市。”
一批批成果落地:校地“双向奔赴”,高质量项目加速扎根
1998年出生的陈煜,在短短4个多月里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跨越——拿到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转身成为星智云开(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这家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研发与心脏安全性评价的创新企业,虽起步不久,却已在数月内接连签下十余个订单,其中不乏国内排名前三的知名药企。
“我们能跑出这样的效率,连自己都没想到!”提及创业历程,陈煜难掩兴奋。他回忆,去年12月团队首次到访南京考察,从初步选址、办理工商注册,到核心仪器设备进场,仅用半年不到的时间,便在今年4月顺利完成公司注册,还快速实现了场地的高标准装修与设备搭建。
“南京的定制化服务和对产业趋势的精准判断,太让我们惊喜了。”陈煜说,当初团队明确“要一个面积不大、带独立细胞间、能容纳10人办公的起步场地”,南京的对接服务团队立刻响应,很快就匹配到了合适的空间,“场地装修基本是现成的,只做了微小调整,省了我们大量时间。”
自2016年“四对接”活动启动以来,南京全方位吸纳和集聚在京人才资源,产生了强大的品牌效应,一批批对接成果已转化成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在南京生物医药谷,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无缝衔接”,成为承载转化医学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载体。该研究院自2019年成立至今,已在成像技术、新药研发、心脏再生等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传统的双光子显微镜由于体积庞大,只能观察头部固定不动或者是麻醉状态下小鼠的大脑。”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副院长赵婷介绍,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探头仅重2.2克的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首次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行为过程中大脑皮层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的动态图像。
依托研究院成立的南京脑观象台,还构建了全脑水平的全景式脑功能成像体系,吸引了国内100多个团队的260多个课题项目在南京进行脑科学方向的前沿技术探索和科学问题突破。
“南”“北”协同更深入:“大使”“顾问”搭桥,专家献策深化合作
10月24日,在南京市与在京重点高校合作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助理杨广进和9家在京“顶流”高校的招生就业部门负责人一同接过聘书,正式成为南京的“引才大使”,肩负起为南京识才、荐才、引才的重要使命。
当天,南京还聘请了6位高校科研管理、技术转移专家等担任成果转化顾问,建邺区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签约合作办赛。座谈会邀请了北京地区重点高校20余名专家人才,围绕毕业生就业创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等,为南京发展出谋划策。
北大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总经理宋琪表示,在成果转化方面,科研与市场间人才、资金的“空白区”仍存在,这也导致“成果转化死亡谷效应”。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则是穿越“死亡谷”的“加油站”,北大将与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合作,在北京建立科技人才会客厅,近距离对接科研资源;在南京设成果转化基地,落地服务,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北京师范大学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孙根班建议,南京可与在京高校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成果清单共享机制,探索科技成果公司先试用模式,降低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北京科技大学融合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孙昌爱是南京市省第十八批科技镇长团成员,目前在紫金山科技城挂职。他认为,可以推动北京高校的优秀团队与科技前沿的龙头企业、先进研发机构共建实验室,共同孵化有潜力的科研成果,让松散的项目合作升级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在京期间,南京还举办了“赢在南京”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路演,聚焦服务全国高校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建设,为分中心北京地区参建高校项目搭台,组织全国32家金融机构现场对接,融资金额近3亿元,精准匹配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刚讲完就有3位投资人来加联系方式了。”项目路演者孙丽歆笑着说。她路演的项目是“基于大模型与产业人才图谱的‘职业规划+求职赋能’AI智能体”,项目学术团队来自清华和北大,业务团队则均有多年互联网“大厂”工作经验,“我们项目主要面向高校和毕业生开展,南京非常适合落地!”
截至目前,南京市、区人社部门联合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7所高校开展“魅力南京 百校巡回招引”北京地区专场招聘活动,2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1000多个职位、5700余个岗位,现场求职人数超2800人次,收到简历3700余份,初步达成意向近9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