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一路领“鲜”的“金融密码”

时间:2025年10月27日 09:04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刘荷 范雪琳 宋亚奇 记者 姚慧

北纬37度、山海相拥的山东省烟台市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物产丰饶。

近年来,烟台全市农商银行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特色产业,为地方名片注入强劲动能,书写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篇章。

“贷”来碧波“鲜”涌

清晨,烟台市长岛县大钦岛乡的渔船披着霞光归港。渔民隋坤抚摸着新安装的探鱼雷达,感慨万千:“过去修船买设备,全靠东拼西凑。如今农商银行的‘耕海贷’1天就能完成放款,15万元信贷资金及时到位,帮我赶上了渔汛黄金期。”

作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近年来,长岛县深耕“蓝色经济”,但传统渔民常因抵押物不足陷入融资困境。

长岛农商银行紧扣海洋强省战略,创新推出“无抵押、纯信用、快审批”的“耕海贷”,为渔民、养殖户开通绿色通道,累计投放涉海信贷资金6.7亿元。

如今,千艘渔船完成现代化改造,海参、鲍鱼等海产养殖面积突破20万亩,“蓝色粮仓”正成为渔民致富的“金山银山”。

蓬莱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右)走访樱桃种植户。范雪琳/摄蓬莱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右)走访樱桃种植户。范雪琳/摄

助力春果抢“鲜”

烟台市蓬莱区东黄家村的樱桃大棚里,红玛瑙般的果实挂满枝头。

“露天樱桃1斤15元,大棚樱桃能卖到50元。多亏了农商银行发放的24万元贷款,帮助我抢到了‘春果第一鲜’的市场先机。”当地种植户陈红艳算起账来眉开眼笑。

返乡创业的陈红艳曾是城市白领,却因缺钱扣棚险些放弃梦想。蓬莱农商银行“移动金融服务队”通过实地调研量身定制“新农贷”,支持其建成智能化温室大棚50余座。

如今,当地大棚樱桃年产值超亿元,带动500余户农民增收,成为北纬37度特色农业的亮丽名片。

扶持链上生“鲜”

烟台市招远市辛庄镇宅上村的冷棚内,“阳光玫瑰”葡萄与赤松茸和谐共生。“葡萄藤下种赤松茸,秸秆变废为宝,亩均增收5万元。”当地合作社负责人刘祯玉指着菌菇温床介绍。

这一“葡萄+菌菇”的立体套种模式源自山东省农科院的科技赋能,却因前期投入大一度搁浅。招远农商银行以金融创新推动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三链融合”,走出绿色发展的新路径。该行联合省农担公司创新“强村贷”,仅用1周时间发放200万元贷款,支持建成15座高标准冷棚,成为“农旅融合”示范样板。

引领“鲜”声夺人

烟台市栖霞市苏家店镇赵格庄村的大棚中,香椿嫩芽清香扑鼻。“过去露天种植‘看天吃饭’,现在20座大棚让香椿四季飘香,年销售额翻了3倍!”赵格庄村党支部书记姜春健感慨道。

为破解村集体经济薄弱难题,栖霞农商银行“红马甲服务队”主动上门,提供“乡村振兴贷”专项支持,累计投放资金500余万元。

在栖霞农商银行的资金扶持下,赵格庄村建设香椿、草莓、蔬菜等各类大棚20余座,该村跻身“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香椿深加工产品远销全国,带动周边乡镇建成万亩种植基地。

从碧波万顷的海洋牧场到硕果累累的田间地头,烟台全市农商银行以量身定制的信贷产品、“随叫随到”的金融服务将国家政策转化为惠农实效。截至目前,烟台全市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533亿元,惠及农户、合作社及涉农企业超2万家。

山海之间,“金融密码”正解锁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在这片北纬37度的热土上,金融服务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