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十五五”时期,准确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要求,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成效,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突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引领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十四五”时期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25年我国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球前十,是10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人工智能、量子通信、高端芯片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国际竞争格局。“十五五”时期,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人才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五链”深度融合优化全过程创新链,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完善概念、中试、应用验证平台及转化孵化服务,统筹推进上中下游全链条的协同创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力补强原始创新短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统筹做好“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从1到100”的工程创新和“从100到N”的应用创新,不断让新质生产力在全国各级实验室萌芽、不同应用场景中开花结果和超大规模市场中催生发展,拓展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实支撑
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新质生产力孕育发展的坚实载体。“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跃上新台阶。
“十五五”时期,要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绿色发展优先,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加快发展壮大集成电路、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海洋经济和绿色低碳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传统产业“焕新蝶变”、新兴产业“集群成柱”和未来产业“抢滩领跑”中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强化发展环境优化提升的重要保障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和发展环境。新时代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
“十五五”时期,需要加强制度集成创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优化新型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体系,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开放,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领域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同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规制,扩大自主开放,拓展国际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因地制宜”已成为各地区各部门各类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
“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应用场景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坚持一张蓝图、错位发展和精准施策,科教资源优势突出的创新型城市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走在前列,产业基础优势突出的重点区域要挑起大梁,后发优势突出的中西部地区要发挥特色,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和创新协同,走出适合本地区本城市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要释放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培育创新型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初创企业等,更好在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鼓励全国各地健全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创业投资。
作者系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基地主任
来源:南方+客户端
作者: 杨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