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闻)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个硬道理。”
在近日举行的2025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与燕京啤酒(000729.SZ)党委书记、董事长耿超进行了一场“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对话。
在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何志毅主持下,宋志平系统阐述了其新近归纳的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十项修炼”,为资本市场提升质量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框架。耿超则从企业实践角度,抛出“产品关键论”,分享燕京啤酒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实现突破。

“十项修炼”构筑高质量发展体系
上市公司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宋志平提出的“十项修炼”,为上市公司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行动指南。
具体包括:第一,治理规范;第二,主业突出;第三,创新领先;第四,产品卓越;第五,品牌卓著;第六,回报股东;第七,兼并重组;第八,双循环市场;第九,防范风险;第十,社会责任(即可持续发展)。
在对话现场,宋志平为每一项“修炼”匹配了标杆案例。如“治理规范”方面,宋志平选取了市值5593亿元的美的集团(000333.SZ),其“现代之旅”被视为典范;在“主业突出”方面,则聚焦市值高达1.63万亿元的宁德时代(300750.SZ),称其“专注于电池业务,不涉足汽车制造、储能运营等领域,只做客户的供应商,不与客户竞争。”
在谈及“双循环市场”时,宋志平强调并非盲目出海,首要任务是精耕细作国内市场。“我说并不是让大家一窝蜂地出海,而是要把国内市场做好,该出去的再稳健出海。”并以燕京啤酒渗透式发展的分销网络为例进行说明。
作为对话的企业代表,燕京啤酒董事长耿超结合“十项修炼”,分享了公司的管理实践与战略思考。
在“治理规范”方面,耿超分享了来自燕京啤酒内部的一场“效率革命”。燕京啤酒的董事会规模曾一度高达15人,包括各方面专家学者、上市公司或高校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人士等,沟通成本很高。通过改革,董事人数精简至7人(其中4名为外部董事),决策效率显著提升。
耿超表示,过去事无巨细都需要董事会甚至董事长授权,虽然保证了合规,但企业却“在原地打转”,内部消耗大量成本。其认为董事要高效、有效、快速决策;经理层方面,主张效率优先。
在“防范风险”方面,他特别指出,最担心的并非投资或经营风险,而是因治理结构和监管要求叠床架屋所导致的“管理团队僵化风险”。
夯实质量根基,方能行稳致远
从理论框架的构建到企业一线的实践,“高质量发展”早已成为市场主体的具体行动,是关乎企业生存与资本市场未来的核心命题。
当被问及在“十项修炼”中如何抉择轻重缓急时,耿超毫不犹豫地将“产品卓越”置于首位。
他引用快消品行业规律指出,首发创新产品往往能占据该品类50%的市场份额。燕京啤酒历时五年打造的全国性大单品“燕京U8”,该产品产量从五年前的9万吨暴增至今年的90万吨,增长达十倍。
“大家可能觉得全国统一产品不难,但我们全国有30多个工厂,不同的水、设备和人,要酿出均衡一致的酒很难。”耿超解释道,燕京啤酒的挑战在于确保产品在任何地方都保持统一风味。为此,公司学习了百威等企业的经验,对生产全流程超过2000个关键节点进行严格控制,通过过程管控来保障结果的统一性。“如果非要分个先后,我认为产品是最关键的。”耿超说。
宋志平则将会场视角拉回至资本市场的宏观图景。他指出,近期上证指数触及3900点固然令人欣喜,但“根上的事情还是要把上市公司质量做好”。
“如果能把这5400多家公司都做好,我们就不愁未来。如果这些公司做不好,我们也稳定不住。”宋志平强调,“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一个硬道理。”
何志毅认为,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的道路需要学界与业界的紧密合作。“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在应用这些原则时都不可能齐头并进,必须抓住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