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发布的一则通知,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引发热议。通知明确,2026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用四类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分别是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
多一把尺子衡量,就多一批人才成长。实际上,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多样化是对人才个性化需求的呼应。破除“唯毕业论文”的单一考核模式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多样化的潜能。南航的探索迅速引发广泛共鸣,而这一尝试并非个例。近年来,从研究生教育到本科教育,多所高校陆续启动毕业考核改革,试图打破“唯论文”的单一评价模式,让人才的成长路径从“独木桥”迈向“立交桥”。
变革的核心在于回应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传统毕业论文虽能系统锻炼学生的学术素养,却难以全面衡量实践创新、技术应用等综合能力。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允许学生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替代论文,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支持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以网络文学平台签约作品申请毕业。这些举措让擅长实践创新的学生得以摆脱论文桎梏,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证明自己的价值。
然而,打破“唯论文”并非降低标准,而是建立更科学、更严格的多元评价体系。南航要求替代成果必须体现学生核心贡献,并通过校级答辩评审,通过率不超过三分之二;郑州大学将专利研发、学科竞赛纳入毕业考核,并配套建设校企联合研究院,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这些设计既防范“挂名成果”“代写专利”等漏洞,也确保毕业成果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契合。
评价体系从“独木桥”转向“立交桥”,本质是让教育回归因材施教的初心。对于学术型人才,论文仍是锤炼思维的重要方式;对于应用型人才,一项专利、一份调研报告或许更能体现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指出,分类指导是改革的关键——研究型高校可强化论文的学术深度,应用型院校则需侧重实践成果的产业价值。差异化评价,无疑是人才多元成长理念的生动践行。
当然,改革仍需直面挑战。如何避免替代成果沦为“走过场”?如何保障评审的公平公正?南航的试点经验表明,全过程监督、实质性答辩与市场认可三者结合,是筑牢质量防线的关键。在该校航空工程学院,选择实践毕业的学生平均获得2.7个企业录用通知,显著高于传统路径。这证明,经得起检验的实践成果不仅能反映学生能力,更能成为连接学业与就业的桥梁。
破“唯论文”,非为取消学术训练,而是为每一种才华提供生长的可能;立“多元评价”,非为降低标准,而是让人才评鉴更贴近真实世界的要求。让评价的尺子从一把变为多把,我们迎来的不仅是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是一个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崭新局面。(钟宇)
【责任编辑:李硕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