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汕尾发布
汕尾海上风电快速增长,装机容量占比已超13.75%
在大湾区畔“驭风”
连日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帆船比赛正在汕尾红海湾如火如荼举行。来自全国17个省份(地区)的选手乘风破浪、争金夺银。

十五运会帆船比赛选在汕尾,“风”是很重要的因素——汕尾年平均风速达9.2米/秒,风功率密度等级为5至6级,海风年可利用小时数约3700小时,风速稳定且持续时间长。
当风速大于每秒3米,位于汕尾陆丰后湖海域的91台“大风车”便会转动起来,这样1台5.5兆瓦的风机转动一圈能产生7.6度电,在满功率运行的情况下,它一天产生的电量足够大约80个家庭使用一年……在中广核汕尾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准备部经理许晓敏的描述,使海风带来的经济效益一下子具象化了。
海上风电产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拼图”,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作为广东省的电力能源基地,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汕尾,电源总装机容量达1018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比已超13.75%,并仍在快速增长。
为什么汕尾押注海上风电?从一片风电场到一条产业链,海上风电还有哪些想象空间?记者走进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中广核“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综合实验平台等一线蹲点调研,探寻汕尾海上风电产业的秘诀。
01
汕尾能源产业为何被看好?
风,从海上来。
汕尾拥有全省第一大的海域面积(2.39万平方公里)和全省第二长的海岸线(467公里),年平均风速达到9至10米/秒,风能密度在500瓦/平方米以上。
极为丰富的风能资源,是汕尾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的基础。
为了能“掌控”住风,风力发电机组必然要做得足够大。
“汕尾甲子二项目风机的叶轮扫风面积相当于4个标准化足球场,叶尖转速超过‘和谐号’高铁时速。”许晓敏介绍。
02
如此快的速度,如此高的能量,如何确保发电机组运作安全和稳定?
在项目陆上集控中心中控室,记者随着许晓敏的介绍,看到智能化大屏幕上的诸多信息:风机状态、发电量、桨叶角度、发电机和变频器状态……这些被量化的数据可实现机组运行状态的实时跟踪与监测。
“我们在汕尾已建成投产1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其中包括后湖50万千瓦、甲子一50万千瓦和甲子二40万千瓦。”许晓敏介绍,汕尾后湖项目投运之时是国内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也是粤东地区首个海上开工、首个并网发电、首个全容量并网发电的海上风电项目。
这三个项目的建成投产,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超过45亿千瓦时,可等效节省标煤约1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5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约9000公顷。
对于海上风电而言,“风”就意味着资源和收益。但具有极端性的台风天气,往往是一把双刃剑。
“伏羲一号”在南海开阔海域建设,风急浪高、台风频发,为此,中广核创新应用了抗台风、防撞击、强防腐的巨型海洋牧场养殖网箱结构设计建造新技术,采用“6桩+斜撑+双上部组块”的桩基桁架式结构,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
03
当风能电能完成转换,它们该被送去哪里?
那便不得不提汕尾毗邻深圳的地缘优势。
华南师范大学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副院长汝强认为,汕尾海域面积广阔、海上风电资源丰富,并具备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地缘优势,建设绿电创新实验区大有可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汕尾能源产业未来发展具有无限想象空间。”
为此,南方电网广东汕尾供电局总经理孙强表示,汕尾供电局已建成500千伏粤港澳大湾区外环东段工程、500千伏陆丰输变电工程和粤东中南通道改造等广东500千伏目标网架关键工程,统筹优化海上风电送出通道,建设汕尾北、中、南送电三大能源输送通道,对粤港澳大湾区负荷中心送电能力提高至3000万千瓦,相当于1.3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其中以茅湖北站为中心的中部送电通道已于去年投产,通道送电能力840万千瓦。
深圳能源也看好这一前景。其汕尾红海湾六海上风电项目位于汕尾市南侧海域,该项目拟建设50万千瓦海上风力发电场,并配套建设一座500千伏海上升压站和一座500千伏海上无功补偿站,送出海缆线路约93.74公里。电能经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镇的陆上集控中心接入500千伏深汕站,实现“海上风电绿电送深”,为深圳市提供绿色电力,助力深圳市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风机背后的超长供应链
发展海上风电,不仅仅是对外供给电力,也是对内扩大需求。
海上的风机呼呼作响,岸上的风电装备制造厂传来机器轰鸣声。记者来到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看到一幢百米高的海工建筑高耸挺立,这里便是汕尾海上风电产业的核心区域。
明阳智能是进驻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的第一家企业,主要从事大型海上风机整机、叶片的研发、生产制造。
“在我右手边的厂房是风力发电装备叶片制造中心,现在生产的叶片长度最长已经达到143米。”明阳智能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在汕尾创造了当年的三个“全球第一”:全球最大的18兆瓦海上风力发电主机、全球最大的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主机、全球单支叶片最长的128米叶片。汕尾提供了引领海上风电产业创新升级的土壤。
同样入驻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的还有南海海缆有限公司,该公司20层的“高楼”便是一条垂直生产线,生产500千伏的特高压海底电缆,单根海缆的长度就高达数十公里,主要用于连接海上风电机组。
“我们是广东唯一研发、生产海缆的企业。”南海海缆有限公司总经理缪兵表示,在汕尾投产以来,在广东市场占有率已达约50%,填补了广东海上风电产业链关键环节。“我们建厂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配套使用的海工专用码头,当时(考察过)其他城市的码头都不太符合我们的要求,只有汕尾基地这边的码头是海工专用码头,符合我们建厂的条件,所以最终把企业落户这里。”
目前,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共配套建设2个码头、3个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145.5万吨。
一台风机背后,是一条超长供应链。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全球清洁能源的新竞技场,海上风电有望带动我国形成万亿元级规模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一台风机往往拥有上万个零部件,是典型的链条式产业。”汕尾市发展和改革局能源和资环科科员郑远阳告诉记者。汕尾紧紧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系统绘制了海上风电产业图谱,开展“按图索骥”式精准招商,推动产业迈入“全链条、集群式”发展新阶段。
郑远阳向记者展示了这份海上风电产业图谱,图谱中的细分行业和关键环节非常广泛:上游包括特种钢材、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基础原材料生产;中游涵盖风机整机、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制造;下游则涉及风电场开发、运营维护、电力传输保障与销售等服务支撑体系。此外,还包括技术研发、检测认证和金融服务等配套环节。
为保障产业图谱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汕尾建立了动态更新机制,持续跟踪国内外政策、企业动态和技术突破等信息,定期组织开展评估修订,确保图谱始终精准反映产业实际。
“相比传统模式,产业链招商基于对产业图谱的清晰认知,能让招商目标更精准,极大提高了招商效率和质量,通过链主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降低运营成本,进而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郑远阳说。
如今,汕尾海洋工程基地已集聚了明阳智能、中天海缆、天顺风能等海上风电关键制造头部企业,实现了风机主机、叶片、塔筒、导管架和海底电缆等五大关键部件的本地化生产制造,迈入“全链条”“集群式”发展新阶段,成为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运行维护于一体的生产基地,也是全省产业链条最为齐全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之一。2024年,该园区生产总值达69亿元。截至目前,园区二期已签约企业6家,总投资36.68亿元。
企业纷纷入驻的背后,是汕尾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为推动园区企业资源、设备、服务共享,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专门成立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主动承揽部分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开通24小时企业服务专线,为企业员工提供日常生活生产便民服务。

海上风电还能“+”什么?
在汕尾,风电不仅是一种发电方式、一条超长产业链,更是当地产业融合发展海洋经济的一个切入点。
乘船从汕尾海岸码头出发,约一小时后便抵达后湖风电场海域,眼前这座“庞然大物”便是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在这里,一场产业交叉融合实践正在进行。“伏羲一号”不但配有5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18千瓦的光伏阵列及储能设备,还配备智能投喂与水文监测系统,是兼顾“海上粮仓”与“蓝色能源”的有益实践。
“汕尾水文条件优越,红海湾、碣石湾受极端天气影响小,是建设深远海牧场和‘风渔融合’平台的天然良港。”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颜云榕评价道。
“海上风电与现代化海洋牧场协同融合开发,有利于集约节约用海,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伏羲一号’既能产生养殖收益,又能获得发电收益,真正实现了海洋牧场与风电场‘一海多用’。”汕尾市政府副秘书长余振光说。
去年国庆假期,汕尾将“伏羲一号”纳入“跳岛游”路线,打造“海上风电+深海养殖+生态增益+休闲旅游”的风渔融合示范集群,为汕尾滨海文旅发展提供更多特色化、差异化选项。
游客王女士正是这时来到了“伏羲一号”参观:“很值!没想到有一天我能在深远海,站在一个这么平稳的平台上,近距离看到风力发电,还能亲眼看到海洋牧场。”
未来,随着养殖基地和旅游设施配套的逐步完善,年接待游客量18万人次的目标将有望成为现实。
融合,既体现在产业发展上,也体现在和谐共生上。
为减少渔业养殖对局部海域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伏羲一号”项目运营过程中将引进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该技术利用养殖水域的物质和能量、生物间的生态互利性及养殖水域对养殖生物的容纳量,合理搭配不同营养级生物。比如鱼类、虾蟹类、滤食性贝类、大型藻类等比例,使某类养殖水生生物能利用另一类养殖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
“生态修复是项目的重要使命之一。我们通过布设人工礁,既保证了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保证了风渔融合项目的长久运行,生态和经济在此处实现了和谐统一。”参与“伏羲一号”项目的特拉维夫大学海洋生态修复专业博士杨波说。
科创平台有了,人才从哪来?汕尾计划通过实施“善美英才计划”、引入中山大学科研团队支持等方式,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今年6月,中山大学与汕尾市共建的汕尾市中大海洋科学院正式签约揭牌。目前,中山大学首批海洋牧场水产动物育种团队等科研力量已入驻汕尾,将聚焦海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为汕尾海洋牧场向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化转型提供核心科技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