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矿业(001203.SZ)《加达锂矿矿产资源开采方案》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年开采规模260万吨/年,锂辉石开采规模位于行业前列,达产后约可年产5万吨碳酸锂。这一关键节点标志着其距离采矿证获取更近一步,将迈入“产能落地冲刺”阶段。
该矿作为公司从传统铁矿领域向新能源矿产赛道战略转型的核心载体,此次过审不仅集中验证了其在资源开发效率、安全风险管控、绿色可持续运营等维度的实力与担当,更通过自然资源部全流程权威合规手续,锁定了“探转采”进程的确定性。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这一进展意味着公司“铁矿+锂矿”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加速成型,打开业绩增长与估值重构的双重空间。
开采方案获批:锁定“探转采”合规进程确定性
10月27日,大中矿业公告,其四川加达锂矿的矿产资源开采方案通过自然资源部的专家评审,意味着公司距离获取采矿证更近一步。
四川加达锂矿开采方案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的审核,表明相关部门对大中矿业战略转型资质与能力的充分认可。从传统铁矿企业向“铁矿+锂矿”双轮驱动的战略转型,不仅需要资源储备,更需要技术能力、管理经验和合规意识的全面支撑。这一认可,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信心保障。
四川加达锂矿的开发进程展现公司的高效性与合规性,从2023年8月竞得探矿权,到2025年6月完成首采区资源储量备案,再到如今《开采方案》通过评审。大中矿业始终严格按照国家矿产资源开发相关法规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政府要求与审批标准。这一严谨规范的推进过程,不仅为“探转采”申请抢得时间,也反映出公司在推进重大项目时对合规运营的高度重视。
规模领先:开采规模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四川加达锂矿设计年开采规模达260万吨原矿,锂辉石开采规模位于行业前列。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已备案的首采区域仅占整个探矿权面积的9.69%,后续资源增储潜力巨大,为未来持续扩产、提升行业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大中矿业前期披露,湖南鸡脚山锂云母矿原矿开采规模为2000万吨/年。与江西众多锂云母矿开采企业相比,开采规模已位于前列。两地项目达产之后,大中矿业将直接跻身行业内锂资源供应的第一梯队。
效益可观:优质资源撬动强劲利润空间
资源禀赋是经济效益的基石。四川加达锂矿首采区已备案矿石量达4343.6万吨,Li2O矿物量60.09万吨,平均品位1.38%,折合碳酸锂当量约148.42万吨。260万吨/年的采选项目全面达产后,参照行业技术水平,预计每年可产出约5万吨碳酸锂。若参照当前碳酸锂市场均价7.5万元/吨计算,项目年产值预计将逼近37.5亿元,利润空间清晰可观,将成为驱动大中矿业业绩长期增长的强劲引擎。
高效与环保并重:创新设计树立开发新范式
大中矿业将多年的矿业开发经验与绿色创新理念深度融合,针对川西高原复杂的地质与生态条件,做出了前瞻性布局。
首创TBM盾构机掘进采选隧道:项目在开发初期即投入两台TBM盾构机用于地下采选隧道的建设。这不仅极大提升了工程效率与安全性,更将传统的露天运输全面转入地下,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地表植被和自然景观的扰动,实现了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地下皮带运输降本增效:通过建设地下隧道皮带运输系统,一举克服了高海拔地区山路运输成本高、效率低的行业痛点。这一设计预计将大幅降低单吨矿石的运输成本,同时延长了全年作业时间,确保了生产周期的稳定与高效。
从规模领先到效益显著,从技术革新到绿色实践,大中矿业正以专业的开发实力,重新定义高海拔地区锂矿资源的高效、环保开发模式,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资源保障提供了可借鉴的优质范本。
战略转型步入收获期:周期回暖与产能释放共振
近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 年)》,明确将锂列为战略资源,足见锂资源的重要性。
从碳酸锂价格来看,今年下半年已走出触底反弹的趋势,碳酸锂现货价格已升至7.5万元/吨以上,市场信心显著修复。
据大中矿业第三季度报告披露,四川加达锂矿副产原矿单9月已实现销售收入2,195万元,产生毛利1,636万元,虽然只是项目建设过程的副产矿,但市场用真金白银来认可了加达锂矿的资源。后续随着开采方案的获批,四川加达锂矿“探转采”过程进入冲刺阶段,260万吨/年开采规模的产能释放将随采矿证获取逐步落地。此外,湖南鸡脚山锂矿项目也将在2026年实现投产。
现阶段,行业回暖周期与大中矿业锂矿项目产能释放节奏形成精准契合,为公司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从铁矿到锂矿,从单一资源到综合开发,大中矿业的转型之路体现了现代矿企对资源、环境、社会负责的全面发展理念。更契合了我国 “双碳” 目标下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紧密响应关键矿产资源保障的产业政策导向。
随着一系列锂资源项目产能落地释放,市场有理由期待,大中矿业将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更多“大中力量”。这一转型成果,也将为公司创造长期投资价值,为投资者带来可持续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