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发电声车间,企业导师(左)正在指导“精匠班”学生。本报记者 赵文娟 摄

福建农林大学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图为10月14日,该校智慧农业实验室内,学生对种植的辣椒进行采样检测。本报记者 游庆辉 摄



闽清职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需求有效衔接。图为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维修技能。本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核心提示
当智能产线将500人的车间压缩至110人,企业为何仍喊“缺人”?为何本科毕业生走进技工院校“回炉重造”?
面对企业“用工荒”和年轻人“就业难”双重困境,为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去年5月,我省启动“精匠班”就业培养一体化试点,探索“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职”的产教融合升级模式。
这种模式是否打破了人才供需的错位?企业、学校与学生又经历了怎样的改变?近日,记者走进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以下简称“新大陆”)、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发电声”)的生产车间,对话校方、企业负责人与“精匠班”学生,探寻技工教育产教融合升级的破局之道。
矛 盾
新大陆智能制造中心负责人徐国海从业近20年,在车间见证了制造业的蜕变:5年前,车间有500多名工人,如今智能产线仅需110人,产量却增长了两倍多。
“机器换人”的背后,是人才需求的彻底颠覆——传统流水线上“拧螺丝”的操作工,正被能维护智能设备、协调生产流程的高技能技工取代。
但现实却是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企业开出高薪仍难觅良才。“社会对技工还停留在‘流水线上打螺丝’的刻板印象上,可我们现在需要的是高技能、复合型的技术人才。随着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喝着咖啡拧螺丝’的愿景正走进现实。”徐国海说。
缺工不仅困扰着民营企业,国企同样面临人才缺口。为破解用工困境,我省多家国企纷纷与技工院校合作开设“订单班”:三钢、青山纸业、福建兵工装备有限公司、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海西分院联合三明技师学院成立“订单班”,面向应往届全日制专科以上毕业生、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及本科毕业生招生;漳州技师学院也分别与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漳州市文旅康养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订单班”,通过校企协同培养的模式,为国企精准培育一线急需的技能人才。
一边是企业遭遇人才缺口,另一边是大量应往届毕业生就业难。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构性矛盾?徐国海分析,一方面,传统制造业岗位因社会刻板印象、部分企业工作环境待优化等问题,难以吸引年轻群体;另一方面,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尚未彻底完成,部分生产线仍处于“半自动化”状态,提质增效所创造的价值暂无法支撑薪资大幅提升,这让追求“薪资与付出匹配”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灵活就业岗位。
据了解,目前职业教育传统体系中,学生所学的课程、技术是分散的,比如今天学设备操作、明天学理论知识,可到了企业实际工作中,就要把这些知识技能串联起来,解决综合问题。这种“碎片化学习”与企业需求的脱节,也加剧了人才供需矛盾。
一些年轻人的选择,更直观地反映了这种矛盾。
今年9月份,本科毕业刚满一年,黄洁怡再次走进校园。这次她的身份是三明技师学院的“新生”,选择“回炉重造”,就读于该校与青山纸业合作的制浆造纸工艺专业订单班。
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黄洁怡,毕业后曾在一所公立幼儿园工作,考公考编是她最初的唯一目标,但是,一个报名岗位动辄几百人竞争,实在“太卷”了。今年6月,她偶然刷到“订单班”招生信息,得知毕业后有机会进国企。纠结再三后,她决定转行学技术:“至少这条赛道能给我盼头。”
和黄洁怡同班的蔡宇轩,2023年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毕业。毕业后,他到外面“溜了一圈”,干过保险销售、造纸厂销售,但父母总是不安心。得知三明技师学院国企订单班的招生信息后,一家人都动了心。“进国企,工资可能没有在外面跑销售高,但安稳有保障。”蔡宇轩说。
今年,三明技师学院招收的首批国企订单班有140人,其中“回炉重造”的本科毕业生有6人,高考成绩达到当年本科录取分数线的高中毕业生有7人。
探 索
如何进一步推动技工教育产教融合,破解人才供需矛盾?2024年5月,我省第一批技工院校“精匠班”就业培养一体化试点项目单位名单出炉。
什么是“精匠班”?省技工教育中心主任杨鲁松介绍,“精匠班”由龙头企业和学校联合招生和培养,将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企业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内容融入日常在校教学中,让学生提前更全面、更充分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岗位,从而更好地规划自身的未来发展,也让企业精准培养所需技术人才,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的培养目标。
据了解,“精匠班”由省技工教育中心牵头,各个技工院校推选自己较为成功的“订单班”合作案例报给省人社厅。省人社厅经过筛选、审核,确认并公布好的合作案例定为“精匠班”。福州第一技师学院信息工程系与新大陆合作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精匠班”,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在新大陆智能制造中心,记者看到19名“精匠班”学生正穿着工服,分布在装配、测试、打包等不同区域熟练地实操,每个学生都要在不同生产线轮岗,企业给每个学生都配一名带教老师。
新大陆数字产业学院企业方负责人吴行勇介绍,“精匠班”实行“双班主任制”,校方班主任负责课程把关,企业班主任全程参与班级管理,明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与企业互动,双方共同跟进学生心理状态和成长进程。学生中级工毕业后进入“精匠班”,第一年在实训基地进行理论和实操培训;第二年实战,前半年跟岗实训,在生产、品控、物流等岗位轮岗实训,后半年顶岗实习,承担独立工序,同步考取高级工证。年终考核后,学生按技术深度与管理潜质,分流为“技术型”和“管理型”发展通道,成为企业的储备干部。
三明技师学院副院长章鹏飞介绍,学校与合作企业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训安排上深度协同,有效破解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两张皮”问题:
课程设置上,企业依据岗位技术要求、工艺流程标准、职业素养等,提供详细的“人才培养清单”,学校依据清单科学设置课程,改变了以往由学校单方面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的传统模式。同时,课程内容根据企业技术标准与行业革新进行动态调整。
师资配备上,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岗位能手到校授课,传授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学校则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顶岗实践,确保教师知识、技能与企业技术同步更新。校企双方的教师还共同制定教学方案、编写活页式教材、评定学生成绩。
实训安排上,采用“学中做、做中学”工学交替模式,并将企业实际生产任务、技术改良项目或典型产品作为学生综合实训项目,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实习考核评价。
在采访中,企业相关负责人多次强调“精准”二字。除了技术标准适配外,更要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岗位的全面认知。
宏发电声与厦门技师学院早在2021年就开始密切的校企合作。“与传统‘订单班’相比,‘精匠班’的岗位匹配精准度更高、培养更为系统,学生的留存率更高。”宏发电声校企合作项目负责人李女士说,培养学生对企业的“熟悉感”和“认同感”是关键。
多位受访企业负责人均表示,从入学开始,学生就沉浸在企业环境中,这使得他们的观念、技能都能与未来职场衔接得更顺畅。
蜕 变
24岁的蔡水林,已经是宏发电声的“老职工”了。2023年7月,从高级工毕业后,他进入“精匠班”。初到企业实习,蔡水林有些茫然。
“三坐标测量仪、机器人操作检测等技术,都是我在学校里不曾接触过的。遇到问题,我们得学会自己摸索答案。”蔡水林说。
现在,蔡水林已经从高级工升级为预备技师,不仅能熟练操作三种不同品牌的电火花机床,还能帮助学弟学妹分析加工误差,这让他很有成就感。今年7月,蔡水林正式入职,月薪到手约7000元。眼下,他正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自动化相关知识,准备考取技能证书。
如今在福州第一技师学院信息工程系“精匠班”学习的张鹏飞,也曾感到迷茫,但在接触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后,他对物联网产生了浓厚兴趣。中级工毕业后,他选择进入“精匠班”。
“在学校里,我们遇到问题,可以找老师,但是在企业,我们要自己尝试各种方法排查异常,从零开始解决问题。”实习实操有企业订单任务驱动,张鹏飞很快提升了技能,也走出迷茫。现在,他的职业规划逐渐清晰。
再次回到校园,黄洁怡和蔡宇轩虽然像一张“白纸”,但毕业后的“漂泊”经历,让他们更加珍惜眼下的机会。现在,他们的目标是扎实学习理论、进厂苦练操作,争取毕业后顺利留用,成为一名优秀的技能人才。
当前,制造行业技术迭代加速,设备不断升级,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推进技工技能提升刻不容缓。“新时代技工不仅要精通本岗位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全局思维以确保生产流畅,更要具备主动学习与融会贯通能力。”宏发电声模具分公司经理庄先生表示,从实际效果来看,“精匠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比较突出,而且对自身的职业目标也更清晰。
制造业的变革还在继续,“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不会很快消失。“精匠班”里的年轻人,不再纠结于“技工有没有前途”,而是专注于“怎么把技能练扎实”,他们正用努力一点点填补那道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