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高铁“抢跑”飞机?外媒: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客运系统展示窗

时间:2025年09月21日 18:00

【文/观察者网 王勇 编辑/赵乾坤】

美国Glass Almanac网站日前报道称,中国的高铁网络正在改变国内旅行的未来。曾经以飞机为主的北京和上海之间的线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火车,这得益于中国铁路网络的不断升级以及铁路部门提供更快、更便捷的服务。

报道提到,中国的铁路系统已重新定义了旅游出行,成为速度、可靠性和舒适性的最佳交通范例,北京至上海这条曾经繁忙的走廊,已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客运系统展示窗口。

北京至上海的高铁又称京沪高铁,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318千米。它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覆盖10个万亿级经济强市、6个千万人口大市,沿线人口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

该报道称,京沪高铁沿线区域经济增长较快,城市化程度高,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快速流动,自然带动了庞大的商务和旅游出行需求。满足出行需求的前提是速度,从北京到上海,复兴号列车最快4小时18分即可到达。2017年9月,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CR400型列车在京沪高铁上线运营,以时速350公里打造了世界高铁运营速度的新标杆。

一辆复兴号列车停靠在站台。人民网

除了列车速度,班次也十分密集,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速列车发车间隔最短只有3分钟,跟城市地铁有一拼,错过了这一列并不意味着会耽搁你的行程,因为马上就有下一列。这些火车与航班不同,它会将乘客送到市中心的交通枢纽,方便每一位旅客转乘市内交通。

此外,中国高铁的舒适度令人赞叹,京沪高铁复兴号动车组有完备的配套设施,商务乘客可以在高铁上丝滑办公。2024年6月15日,京沪高铁复兴号动车组专门升级了优选一等座,使用贝壳式电动座椅,还配备折叠桌、电源插座、可调节阅读灯等设施,前后排座椅间距也进一步拉大,座椅可180度旋转,乘车体验舒适度拉满。

国际旅游行业媒体《旅行与旅游世界》报道称,中国北京至上海之间的高速铁路网络出行人数正在超越这条线路上的航空旅行人数。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京沪高铁本线列车运送旅客为5325.2万人次和5201.6万人次;2023年—2024年,民航京沪线发送旅客为689.9万人次和861.3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京沪高铁本线列车运送旅客2499.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2%,一系列关键优势使乘坐高速列车人数在这条繁忙的线路上领先于飞机出行人数。

该报道提到,北京至上海之间高速列车频次密集,这让乘客可以选择在一天的任何时候出发并快速到达目的地,几乎不需要等待;乘客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安排旅行,使旅程不再关乎时间,而是更多地关乎灵活、舒适的体验。相比之下,航班的便捷度远低于高铁,任何耽搁、取消都可能引发当天长时间等待或需要重新预订,并支付额外费用。

英国Cirium网站报道称,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正在对中国区域航空市场的未来产生影响。交通格局的悄然变革重新定义了人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出行方式,同时也重新校准了航空和铁路在中国公众出行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这一变化的核心是高速铁路的崛起,它不仅从短途市场中夺取了航空出行的份额,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旅行者的行为、航空网络战略以及城市间的连通性。

从2007年提速,到2017年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列车的推出,中国打造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高速铁路网络,该网络如今在国内许多区域线路上的表现优于航空旅行。

该报道提到,对于旅行者而言,从家里出发到通过机场安检的总时间,是选择出行方式的关键因素。尽管航空旅行速度快,但相较于安检用时,人们通常更倾向于高速铁路,这种优势在各城市人们的出行选择中都很明显。此外,高铁站距离市中心远远近于机场,便利性显而易见。

当然,高速铁路的优势并不会消除人们对航空旅行的需求,中国的航空公司正在逐渐将重心从饱和的短途航线转向长线的国内航班以及高铁覆盖范围有限的市场。这可能包括中国西部的部分地区、较小的城市,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出行市场竞争态势。

报道认为,中国未来的出行方式可能是铁路和航空在一个更加完善的出行生态系统中协同工作。高铁提供了强大的区域和城市之间的通达性,而航空则继续在长途和国际连通性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两者共同协作支持一个更加平衡、可持续且以乘客为导向的交通系统网络。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