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谢茂松】
从9月1日到10月1日这一个月,中国发生了几件不同寻常的大事。
首先是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作为古老文明大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
接着是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
国庆前一天的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
如果将9月1日、9月3日与9月30日烈士纪念日、10月1日国庆日四者联系在一起思考,其中一以贯之的就是——只有连续未断裂的中国文明,才能真正相信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九三阅兵仪式最后放飞和平鸽一、全球治理倡议植根中华文明传统,为世界提供“可大可久之道”
全球治理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第四个全球倡议。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者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共同需求所在,四个全球倡议共同构成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的四梁八柱,是中国在新时代为全球提供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公共产品,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大可久之道”。
全球治理倡议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传统,是“天下为公”、“止于至善”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全球治理倡议提出的历史时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体现了中国对正确二战史观的维护,对联合国所代表的世界秩序的维护与改革完善,而不是另起炉灶。全球治理倡议提出的国际场合,是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从“上海精神”到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是水到渠成的发展。“上海精神”本身就是“全球治理倡议”最好的体现。
全球治理倡议的五个方面构成内在整体:
10年前,习近平主席首次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有了全球治理观,才有今天的全球治理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一样,都是中国基于自身的成功实践经验而成己成人,是中国文明“忠恕之道”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国固有的天下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新时代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向世界的推广,真正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制度自信。
二、“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是中国文明史写就的一篇大文章
九三阅兵,空中护旗梯队悬挂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旗帜,从天安门城楼上空飞过。“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是篇大文章,是中国抗战史写就的一篇大文章,同时在大本大源上也是中国文明史写就的一篇大文章。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就经历了当时世界史上超大规模的战争(这是古希腊城邦小国规模望尘莫及的),当时的诸子百家代表了中国文明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儒家孔子谓“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老子反思战争:“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而法家强调耕战,《孙子兵法》开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诸子百家都强调慎战,在根本上也都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强调以戈止武。孔子尤其得“执两用中之道”,强调战争与政治、民众的深层关系。
阅兵是现代国家建设、国家典礼的一部分,同时也深深植根于中国文明传统。中国文明历来有观兵的传统,这就是古典的阅兵,观兵或有威慑止战,或有正义讨伐之功能。观兵是中国礼乐文明传统的重要部分。《左传》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九三阅兵兼备二者。九三阅兵加上当晚“正义必胜”的文艺演出,共同构成了新礼乐,智能战。
美国对于下一代战争的定义和想象是智能战、分布式作战,而九三阅兵则充分显示中国在智能战、分布式作战上已然成列,中国军事力量的体系化、联合作战化以及战略武器的直观展示,则让在天安门城楼上爱好和平的各国朋友,都感受到中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与能力,同时也让一些叫嚣实力、热衷小集团的国家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来感受中国捍卫正义、守护和平的不可撼动之姿。
阅兵式上受阅战士们一个个刚毅、坚定而又柔和的眼神,最好地阐释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也最好地阐释了何为威武之师、正义之师,这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三、只有连续未断裂的中国文明,才能真正相信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941年,毛泽东在抗战期间写下《新民主主义论》,将抗战与建国、国家建设紧密结合。他在文章第二部分“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中提出:
毛泽东的历史穿透力,使得他看到了历史涌动的新力量,即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而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立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用了1/3的篇幅来详细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意识与立国规模之弘远。正是有这样的文明意识与立国规模之弘远,中国共产党人要建立的新中国,既是“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的中国,同时也是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八年后的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了150字的碑文,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铭记中华民族的人民英雄,正是这些人民英雄“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做出无畏的牺牲,才换来了新中国、新社会的诞生。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而新中国的立国理念,正如天安门城楼左右悬挂的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所展示的,中国所追求的是共同和平发展的道路。
世界上只有中国文明是连续未断裂的原生道路文明,而西方文明是一次次断裂的次生道路文明。文明的断裂或是由于好战必亡,或是由于不能抵御侵略。作为唯一连续未断裂的中国文明,深刻理解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深刻理解发展与安全的辩证法,在二者之间“执两用中”,所以能“可大可久”。
近代中国饱受西方列强入侵,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这一近代史的屈辱经验,让中国人深刻理解国家必须统一、强大,而国家统一、强大后,并不会走近现代西方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这是由中国文明传统所决定的。新中国的建立,追求的是和平与发展,而和平与发展是要有力量来保护的,中国越是强大,就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力量,这正是九三阅兵的底层逻辑。
只有连续未断裂的中国文明,才能真正相信,并有意愿、有能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而这正是中国向世界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的底层文明逻辑。
谨以此文祝福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