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ETF炼金师)
在深圳南山的一家咖啡馆,企业人士就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进行深入讨论。近几个月来,RWA的概念在大湾区多个城市引发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这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融资方式。RWA旨在将真实世界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数字资产权证,市场对这一新兴模式的热情日益高涨。
根据第一财经的不完全统计,过去两年内,已有超过13家机构在RWA领域尝试布局,其中包括朗新集团、华夏基金和太平洋保险等知名企业。底层资产涵盖了新能源设备、金融产品以及农产品等多种形式。这些项目的成功依赖于技术支持方,如蚂蚁数科和OSL,它们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了“境内资产-香港确权-全球流通”的新生态。
随着RWA融资热潮的升温,企业在咨询中介时不仅关注融资功能,还逐渐认识到其多元化的潜在价值。例如,RWA可以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提高品牌曝光率,甚至促进股价上涨。尽管如此,业内人士对RWA的过热现象表示警惕,指出并非所有资产均适合进行RWA,且融资成本尚高,效果不确定。
2024年以来,多个成功的RWA案例相继涌现,包括朗新集团和协鑫能科等企业。这些项目的底层资产涉及基金、债券、实物黄金、房产抵押信贷和农产品等,募资规模从数千万至2亿元不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目前仅限于机构或专业投资者,且未进行二级市场交易。随之而来的是,房地产企业、文旅潮玩及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对RWA的参与热情上升。
在费用方面,业内人士透露,发行RWA的总费用通常不低于250万港元,具体费用根据项目复杂程度而异。尽管部分机构免收佣金,但仍需向投资者承诺一定的投资回报率。由于底层资产的非标特性,投资回报率通常超过8%。在市场环境中,企业在了解实际费用后可能会重新评估进入RWA市场的意愿。
在探讨RWA的多元价值时,业内人士指出,许多内地企业并非单纯为了融资,而是看中RWA的品牌效应,利用此模式推动股价上涨。例如,奥瑞德在RWA发行后的第二个交易日股价暴涨10%。此外,RWA确实有助于盘活“沉睡资产”,降低传统融资渠道的高门槛和长周期问题。
然而,赴港RWA并非易事。内地企业需要先在联盟链上确认资产,再在香港设立SPV公司进行代币化融资。融资规模的门槛通常在3亿元以上,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参与难度。与此同时,并非所有资产都适合进行RWA代币化,香港金融管理局在“Ensemble”沙盒项目中已明确界定了RWA的四大主题。
就RWA的监管环境而言,现阶段仍处于“重叠”与“空白”并存的状态。监管机构需明确分类监管逻辑,以确保RWA的合规性和透明度。专家指出,底层资产的质量、现金流分配和资产池构成应尽可能上链,以避免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在参与RWA项目时,也需关注潜在的风险,例如底层资产本身的收益不稳定或发行方的信用问题。
此外,RWA的兴起为中概股回流提供了新的思路。一些专家认为,RWA在技术上具备灵活性,有助于将境外资产映射至香港市场。然而,法律与监管的挑战依然存在,特别是涉及证券法框架的合规性问题。尽管如此,RWA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仍可能在未来继续吸引更多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