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栗滴财经

是唯一一位在任期内审核IPO企业数超过100家的委员。
1个月前,她曾经的上司、原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被查。
在中国资本市场的版图上,郭旭东的名字曾是一个特殊符号。
“发审委女王”“铁面守门人”“五朝元老”——这些贴在她身上的标签,既见证过她在IPO审核台前的专业权威,也暗藏着资本权力场域的复杂博弈。
直到今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一则通报,为这位曾执掌IPO审核核心权力的女性官员,画上了颠覆性的句号:
“中国证监会原发行审核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行监管部副主任郭旭东涉嫌严重职务违法,主动投案,正接受监察调查。”
从南开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到证监会的正局级干部,从审核149家IPO企业的“把关人”到民营企业的副董事长,郭旭东的职业生涯像一部浓缩的资本市场监管者图鉴。
但当“主动投案”四个字公之于众,那些过往的“铁面”与“专业”,都被笼罩上了违纪违法的阴影。

1
从事务所到证监会的21年
1995年的夏天,南开大学会计系西方会计专业的硕士毕业生郭旭东,踏入了中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大门。
彼时的中国资本市场尚在蹒跚起步,会计审计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础设施”,正处于规范与发展的关键期。
在事务所的三年里,郭旭东以项目经理的身份深耕审计一线,不仅拿到了注册会计师资格,更摸清了企业财务报表背后的逻辑与猫腻——这些早年积累的专业能力,后来成了她在证监会审核IPO项目时的“看家本领”。
1998年2月,是郭旭东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她离开会计师事务所,进入中国证监会会计部工作。
彼时的证监会刚成立不久,正急需懂财务、懂审计的专业人才搭建监管体系。
郭旭东的到来,恰逢其时。
在会计部的最初几年,郭旭东的工作聚焦于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建设。
她参与起草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指引,也为证券市场的财务会计问题提供过技术咨询。
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她很快从普通职员晋升为会计师监管处处长,手握会计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资格认定与监管大权。
当时的中介机构是IPO审核的“第一道防线”,郭旭东的岗位,相当于为资本市场的“财务守门人”再设了一道关卡。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曾聘她为咨询专家,独立审计准则小组成员的身份,更让她在业内树立了“专业权威”的形象。
2007年5月,郭旭东的名字首次出现在证监会发审委名单中。
第九届发审委的25名委员里,她是8位兼职委员之一。
发审委是IPO企业上市的“最后一道闸门”,每一位委员的投票都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登陆资本市场。
对于郭旭东而言,这不仅是职务的晋升,更是权力的扩容——她开始从“财务监管者”转变为“上市决策者”。
此后的两年,郭旭东连续担任第十届、第十一届发审委兼职委员。
在这三年里,她审核过的IPO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以“抠细节”“问得狠”著称。
有投行人士后来回忆,郭旭东对财务数据的敏感度极高,“哪怕是报表附注里的一个数字异常,她都能揪出来追问到底”。
这种“铁面”风格,让她在业内初显“发审委女王”的雏形。
2010年,郭旭东暂时告别发审委一线,调任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部,先后担任副巡视员、副主任。
这段经历让她跳出IPO审核的单一领域,接触到了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监管工作。直到2017年,她再次回到资本市场的核心舞台——出任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副主任,同时主管发审委工作。

2
“大发审委”时代的权力巅峰
2017年9月,证监会公布第十七届发审委委员名单,总计63人。
这届发审委因合并了主板与创业板审核职能,被市场称为“大发审委”。而名单的首位,赫然写着“郭旭东”——此时的她,已是正局级委员、发行监管部副主任,全面主管发审委工作。
这届发审委的审核尺度之严,创下了当时的纪录。
而郭旭东作为“领头人”,成了最受关注的委员。
据公开数据统计,在第十七届发审委任职期间,郭旭东一共审核了149家拟IPO企业,其中105家通过,44家被否(含暂缓投票、取消审核)——无论是审核总量还是否决数量,她都是所有委员中最多的,也是唯一一位审核企业超100家的委员。
那些年,郭旭东审核过的企业,几乎都是资本市场的“明星项目”。
2018年,宁德时代冲刺创业板,作为新能源行业的龙头企业,其上市备受瞩目,审核工作由郭旭东牵头;
同年,中国人保登陆A股,作为大型金融机构,其股权结构、风险管控等问题复杂,郭旭东带领审核团队逐一核查;
就连富士康的“闪电过会”,背后也有她的参与。
而首家计划以CDR形式回归A股的小米集团,2018年6月上会时,负责审核的发审委小组组长,也是郭旭东。
2019年3月15日,科创板正式接受申报前夕,证监会发行部召开了一场特殊的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修改《51条IPO审核问答指引》,目的是让审核标准适配科创板的“注册制”理念。
这场会议的主持人,正是郭旭东。
彼时的她,不仅是IPO审核的执行者,更成了审核规则的制定参与者——她的权力,已触及资本市场制度设计的层面。
“很多投行和上市公司的人对她又敬又怕。”一位接近发审委的人士曾对媒体表示,郭旭东的专业能力毋庸置疑,但她的话语权也让不少人想“攀关系”。“每次发审委会议前,总有投行人士想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她的关注点,哪怕是能多了解一个审核方向也好。”

3
从证监会到当代集团的“规避期”争议
2019年8月初,叩叩财讯的一则独家报道,打破了资本市场的平静——“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副主任郭旭东即将离职”。
消息一出,业内哗然。彼时的郭旭东,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巅峰期,为何突然选择离开?
同年9月初,郭旭东正式从证监会离职,她负责的发审委工作在8月30日完成交接。
关于她的去向,市场猜测不断。
有消息称,多家券商、基金公司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开出的待遇远超体制内。毕竟,一位曾主管发审委、熟悉IPO审核规则、手握大量监管人脉的前官员,对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而言都是“香饽饽”。
但监管规则成了郭旭东“下海”的障碍。
根据《中国证监会工作人员行为准则》和《公务员法》,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离职后三年内,不得在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任职。郭旭东是司局级干部,属于“领导成员”,且她的工作业务与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直接相关——这意味着,她要想进入金融机构任职,必须等三年“规避期”满。
2020年初,市场曾传闻郭旭东加盟某区域券商负责投行业务,但很快被该券商否认。“她的身份太敏感了,就算加盟,也不可能马上负责投行业务,否则就是踩红线。”一位券商高管当时分析。
直到2020年7月17日,证监会发布公告,正式免去郭旭东第十八届发审委委员职务——此时距离她离职已近一年。而就在公告发布前后,郭旭东的新去向逐渐浮出水面。
最先“泄露”消息的,是当代集团旗下的一家孙公司。
2020年9月11日,宜昌三峡制药有限公司(人福医药全资子公司,人福医药为当代集团控股上市公司)官网发布了一篇调研报道,标题为《当代集团、人福医药集团领导调研硫酸新霉素产业基地》,报道中提到,“当代集团副董事长郭旭东”等人莅临调研。
更关键的是,报道配的照片里,居于最中央的女性,经业内人士辨认,正是前证监会官员郭旭东。
当代集团是湖北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截至2020年9月底,资产总额超1000亿元,旗下控股人福医药、当代明诚、三特索道三家上市公司,还参股了天风证券。对于郭旭东加盟当代集团,业内普遍认为是“规避期”内的过渡安排——当代集团虽控股上市公司,但集团层面是非上市主体,不算郭旭东在证监会时的“直接监管对象”,刚好绕开了监管规则。
但耐人寻味的是,在郭旭东加盟前后,当代系企业的资本运作突然变得密集起来。
2019年9月,当代明诚的定增方案获证监会批复;2020年8月,三特索道定增过会,人福医药启动新一轮定增;2021年4月,当代集团又在香港申请增发4900万美元票据。这些资本运作,都离不开证监会的审批或备案——而郭旭东的加盟,恰好为当代系提供了“懂规则、有人脉”的“智囊”。

4
主动投案与政商“旋转门”
2025年,当郭旭东主动投案的消息传来时,距离她从证监会离职已近6年,距离她加盟当代集团也已5年。此时的她,早已过了三年“规避期”,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纪律审查。
关于郭旭东涉嫌职务违法的具体问题,官方通报尚未披露细节,但结合她的任职经历与业内传闻,线索并不难寻。
在证监会任职期间,她手握IPO审核、中介机构监管的大权;离职后加盟当代集团,又深度参与了企业的资本运作。政商“旋转门”背后的利益输送风险,始终是她身上的“隐忧”。
事实上,证监会对政商“旋转门”的整治早有动作。
2025年3月初,证监会党委印发的《关于落实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全面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从严从紧整治政商‘旋转门’问题”,对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设置离职“冷冻期”,加强离职后从业跟踪管理。而郭旭东的案例,恰好成了这一整治行动的“典型样本”——她既是证监会关键岗位的前官员,又在离职后进入与原工作相关的企业任职,其涉嫌职务违法的行为,正是“旋转门”风险的集中爆发。
郭旭东的主动投案,也被视为证监系统反腐的延续。
近年来,证监会系统已有多名官员被查,从发行监管部到上市监管部,从地方证监局到交易所,反腐触角不断延伸。而郭旭东作为曾主管发审委的核心官员,她的落马,无疑向市场释放了“监管反腐无死角”的信号。
如今再回望郭旭东的职业生涯,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到证监会的发审委主任,从“IPO守门人”到“职务违法嫌疑人”,她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戏剧性。
她曾凭借专业能力站在资本市场的制高点,却最终在权力与利益的诱惑中迷失方向。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郭旭东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资本市场监管者如何守住初心、抵御诱惑的警示。”
随着调查的深入,郭旭东涉嫌职务违法的更多细节或许会陆续披露。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位“发审委女王”的往事,都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史上的一段特殊注脚——它提醒着每一位监管者:权力是用来守护市场公平的,而非谋取私利的工具;专业是用来服务资本市场的,而非交换利益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