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再度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这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
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单元,230余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千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当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这些经济高地如何突破传统路径依赖?
位于杭州城东新中心的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临平经开区”),正通过一场“变形记”,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鲜活样本。今年上半年,临平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30亿元,同比增长6.4%,占临平区比重高达73.8%。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片近7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宜业又宜居。
凭借走好“未来”的路子,打响“智造”的牌子,迈出“城市化”的步子,临平经开区正从单一功能的经济主战场加速迈向全面发展的未来智造城,助力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擦亮“浙里城市、幸福家园”金名片。
■ 胡金 章婕妤 章高渊
追“新”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之举。
位于长三角圆心地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三廊交汇处的临平经开区,其发展动能早已不再局限于战略区位、体制机制等优势,而是锚定创新驱动,前瞻布局绿色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赛道,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中国绿港”产业地标。
在临平经开区,目之所及,创新浪潮生机勃勃。
国有企业领跑在前。今年5月,由杭汽轮集团自主研发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HGT51F点火成功,标志着浙江成功摘取“高端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其联合循环一年发电量超过4亿度,可满足一个中等县城的全年用电需求。
杭汽轮集团副总工程师、先进动力研究院院长隋永枫介绍,研发团队攻克了高温热部件、控制系统、总体匹配等关键核心技术,有10余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老牌企业积极转型。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深耕车辆传动系统制造和高精密加工领域的铁流股份将目标转向了高度同源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今年9月,铁流股份与长三角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约共建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发实验室。
在铁流股份董事会秘书周莺看来,这是顺应科技发展大势和智能制造的战略选择,“通过整合自身制造优势与哈特研究院的科研优势,将有效提升公司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研发实力,进一步强化核心竞争力。”
新兴力量迅速崛起。近期,金羽新能研发生产的首批“无际”全固态锂金属圆柱电池正式交付某国际头部客户,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应用的新突破。
“我们通过材料、界面、结构、工艺的四重协同设计,系统性地攻克了圆柱全固态路线的工程化难题。”金羽新能董事田波透露,该全固态电池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宽温适应性、耐高压等特性,可在严苛环境下稳定运行。
更难得的是,在临平经开区,创新不是少数企业的独角戏,而是区域创新生态的集体跃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临平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6.57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2.13%;规上企业研发费用30.93亿元,同比增长5%。
当下,浙江正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而临平经开区以创新为核,奋勇争先。
向“智”
从规模扩张到集约高效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是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呈缩短趋势,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暗流。对广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成了必然选择。
怎么转?靠谁转?
临平经开区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家纺布艺三大特色产业,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仅助力临平区夺得浙江制造业领域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也促使自身入选全省首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
在春风动力的卓越级智能工厂,“智脑”实时掌控生产车间内的每一道工序,可实现200多个作业单元协同调度、300多家核心供应商部件监测,快速响应小批量、多品种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以发动机箱体缸盖为例,十余种型号都可以混线生产。”春风动力公共事务部项目经理唐丽娟指着一条产线说,毛坯上线、物料转运、产品压装等工序均由机器人自动作业,相比人工产线效率能提升280%。
距离春风动力不远的德适生物,将人工智能运用到生物医药领域。在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这家临平企业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医学影像通用大模型iMedImage。
德适生物创始人宋宁介绍,iMedImage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对影像数据进行自动识别、辅助诊断、风险预测、科研建模等,广泛适用于染色体分析、病灶辅助识别、产科风险预测、慢病管理等多元场景,堪称一位AI“超级医生”。
产业的转型,不仅体现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也体现在传统产业的深度变革中。
纳雅服饰正是这一变革的典型。走进工厂,一条新投产的智能产线正赶制今冬新款羽绒服,旁边的屏幕实时显示进度与质量数据。
“多亏了政府搭建的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我们才搭上智能化快车。”纳雅服饰相关负责人张烈感慨,原先“换款”至少需要2小时,如今只需10分钟,整体效率提升了35%。
前不久,临平经开区还与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签订二期合作协议,持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促进千亿级产业集群向“智”而行。
造“城”
从产业园区到宜居新城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
摆在临平经开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撕掉“工业区”的单一标签,成长为具有完整城市功能、强劲产业活力、紧密融入大城市的现代化新城。
临平经开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表示,正紧扣城市能级、产城一体、交通互联等三大维度,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从“区”到“城”的深度转变。
工业用地有机更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临平经开区也不例外,坚持采用连片收储、成片改造的方式促进土地提容增效。
在诺贝尔区块,临平经开区先收储再出让,在保留原有诺贝尔企业的基础上,招引杭汽轮集团等6个优质产业项目扎根落地,大幅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绩效。
倘若将视野拉大,会发现在红丰创新带、兴旺工业城、陈家木桥等重点区块,这样的蜕变一直都在上演。
城市配套方面,临平经开区也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龙安湖公园的开放,提供了一个健身运动好去处;临平万达广场的开业,掀起了消费新热潮;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开馆,为区域增添了文化新地标……
可以说,在临平经开区,城市与产业的界限日渐模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此扎根,乐享“家门口就业”的便捷与从容。
随着沪杭高铁、站城一体临平北枢纽实质性启动,以及杭州地铁四期和中环快速路加快建设,临平经开区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双铁开发区”,将更好地承载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变“交通圈”为“城市圈”。
未来,临平北枢纽核心区将围绕高铁枢纽集聚企业总部、科创孵化园区、科技创新转化基地等产业社区,同时配备绿色、高效、现代化、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空间。
当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当创新与宜居相得益彰,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新城加速崛起。
以智造之笔
绘制未来城市的立体图谱
当“制造”向“智造”跃迁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核心命题,临平经开区提出打造“未来智造城”的战略构想,恰似一枚投入全省创新湖面的石子,激荡起科技、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的涟漪。
这一系统性变革,既契合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进逻辑,也为开发区从“工业园区”向“创新城区”升维提供了极具前瞻性的实践样本。
科技创新的突破,是未来智造城的“最强大脑”。区别于传统制造新城的要素驱动模式,临平经开区的底气在于掌握关键领域的“硬核”技术话语权,前瞻布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为未来产业的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能级的提升,是未来智造城的“钢筋铁骨”。临平经开区追求的“智造”,绝非简单的机器换人或生产自动化,而是产业链、价值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耦合与系统重构。这既能显著提升企业柔性制造能力与供应链韧性,也可以催生传统制造数字蝶变的生动样本。
产城人文的融合,是未来智造城的“人文温度”。新城的高阶形态,必是产与城共生、工与活相融。可喜的是,临平经开区的产城人文融合正超越物理空间的叠加,升维为“人因产而兴、城因人而活”的良性循环。
打造一座未来智造城,不仅是一场产业革命,更是一次城市发展范式的重构。当科技创新的星火点燃产业升级的引擎,当产城融合的土壤孕育出有温度的创新生态,临平经开区或将为全省甚至全国的城市演变写下生动注脚。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吕淼
(本版图片由临平经开区管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