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见局)

此次出具《拘留通知书》的是广东省湛江市公安局,而这位“特殊董事”曾长期在工行湛江分行任职,且担任信贷管理部副总的核心岗位。
作者|周叙
10月13日晚间,禾盛新材突然发布一则公告:公司董事吴海峰因涉嫌违法发放贷款被广东省湛江市公安局拘留调查。

有意思的是,据2024年年报显示,吴海峰在禾盛新材既未领取薪酬,也未持有任何股份。
这位看似无关紧要的董事涉案让市场不禁追问,其被拘背后的“放贷旧账”究竟指向何处?

无股无薪的“特殊董事”
可以说,吴海峰在禾盛新材的任职状态在资本市场较为少见。
2024年4月,经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提名及2023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吴海峰正式当选禾盛新材非独立董事,但其在公司的角色却显得十分“轻盈”。
从公开信息看,吴海峰的核心身份是复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这一职位自2019年延续至今。
而复商集团与禾盛新材的关联纽带清晰可寻——其由公司第二大股东上海泓垣盛新能源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实控人卢大光控股。
换句话说,吴海峰是典型的“股东方派驻董事”,其在禾盛新材的权责更多体现为代表股东意志参与公司治理,而非直接参与日常经营管理,这也为“无股无薪”的任职状态提供了合理解释。
值得关注的是,吴海峰的职业底色与此次涉案罪名高度相关。
公开履历显示,他拥有深厚的金融从业背景,曾担任中国工商银行湛江分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兼分行审批中心主任、广东南粤银行揭阳分行副行长等要职,长期主导信贷审批与风险管理工作。
这种专业经历既可能是他获得股东方认可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的重要原因,也使其涉嫌“违法发放贷款”的调查方向具备了职业关联性。

旧账疑云:涉案行为或指向银行任职时期
“该事项系针对吴海峰个人,与公司无关联”,禾盛新材在公告中反复强调这一立场,从现有信息看这一表述具备一定合理性。
从时间线分析,吴海峰2024年4月才进入禾盛新材董事会,截至被拘留时任职仅18个月左右。
而禾盛新材的主营业务为家电用外观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其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1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9505.30万元,核心业务与信贷发放无直接关联。
即便公司2024年6月宣布以2.5亿元增资AI芯片企业熠知电子、布局半导体领域,相关动作也属于股权投资范畴,与“违法发放贷款”的罪名特征不匹配。
更关键的线索在于案件管辖地与吴海峰的职业轨迹重合。此次出具《拘留通知书》的是广东省湛江市公安局,而吴海峰曾长期在工行湛江分行任职,且担任信贷管理部副总的核心岗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违法发放贷款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结合吴海峰的任职经历与案件管辖信息,其涉案行为大概率发生在银行系统任职期间,与当前上市公司董事身份无直接关联。
不过,市场对“个人行为”的边界仍有疑虑。有投资者提出,吴海峰作为复商集团总裁,其过往信贷操作是否与股东方的资本运作存在隐性关联?
截至目前,无论是禾盛新材还是复商集团均未回应此类疑问,公安机关也未披露涉案金额、贷款对象及具体违规情形,相关疑云仍待调查进展厘清。

高位运行下的信心观察
吴海峰被拘事件的披露节点,恰处于禾盛新材股价的高位运行阶段。
截至10月13日收盘,公司股价报41.78元,单日上涨5.48%,换手率4.28%,成交额达4.29亿元,主力资金当日净流入612.34万元。
拉长时间维度看,今年年初至10月13日,公司股价累计涨幅已超140%,这一表现既得益于2024年6月宣布增资AI芯片企业熠知电子带来的转型预期。
同时,也与公司基本面的改善形成呼应。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达72.14%至90.07%,主要得益于新产能释放与成本管控优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股价持续上行过程中,公司部分董监高已进行了减持操作。
据10月9日公司公告,董事长梁旭、董事兼总经理郭宏斌等五名核心高管合计减持约16.73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0.0675%。
对于禾盛新材而言,当前更需面对的是市场信心的维护。公司在公告中多次强调“董事会运作正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该事项不会对日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而从经营层面看,由于吴海峰不直接参与公司日常管理,且涉案事项与公司业务无关,短期内对生产、销售、研发等核心环节的实质性影响确实有限。
不过,作为董事会成员被采取强制措施,仍可能引发监管层对公司董事任职资格审查及股东背景穿透式监管的关注,尤其是在公司推进AI转型的关键阶段,任何治理层面的争议都有可能影响资本对其长期发展前景的判断。
截至10月14日,公安机关尚未披露案件调查的进一步细节,禾盛新材也仅表示将“持续关注进展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