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资本圈》了解到,10月12日,青岛惠城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300779,证券简称:惠城环保)以电话会议形式举办投资者关系活动,野村资管、农银汇理、长城基金、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等超 50 家知名投资机构参与。
会上,公司首席技术官张新功与董事会秘书茹凡围绕市场高度关注的 20 万吨 / 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运行情况、盈利前景、扩产计划等核心问题展开详细解答,传递出项目生产稳定、产品获市场认可、未来布局清晰的积极信号,有效回应了投资者关切。
新项目复产运行稳定,绿色产品获下游认可
作为惠城环保布局废塑料资源化领域的核心标杆项目,20万吨 / 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自 7 月 11 日首次投料成功并通过工艺验证后,曾在8月二次试生产中遭遇油气管线设计问题。公司迅速启动技术升级改造,于9月29日实现顺利复产,目前装置已进入持续稳定生产阶段,当前负荷维持在70%-80%,公司明确提出力争在2026年一季度前后达成满负荷生产目标。
从产品端来看,项目产出的核心产品塑料裂解轻油已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检测,各项指标完全符合预期标准,且已正式交付下游客户试用。据介绍,该产品目前供应给福建联合石化,而另一关键产品液化塑料裂解气则与立拓新材料、茂化实华等企业建立合作。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与下游客户的合作谈判中,明确其化学循环产品(液化塑料裂解气和塑料裂解轻油)可享受 “绿色溢价”,相关产品定价已通过协议确定,虽因保密要求未披露具体价格与供应量,但 “绿色溢价” 的明确无疑为项目盈利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公司展现出灵活的市场适配能力。此前 100 吨 / 年中试装置中,液化塑料裂解气收率高于塑料裂解轻油;而 20 万吨项目投产后,塑料裂解轻油收率反超前者,后续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动态优化产品结构,确保产能与市场需求高效匹配。同时,公司已建成加氢装置,未来可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为拓展高端客户群体奠定基础。

扩产计划有序推进,技术优势筑牢发展根基
面对投资者关于未来扩产计划的提问,惠城环保明确表示,将以20万吨项目为核心模板,在保障原料供应充足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扩产。目前,公司已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塑料再生有限公司签署《意向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资源获取、化学循环、科研开发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这一合作将为公司扩产项目提供稳定的原料保障。此外,公司还计划加大工业端和农业端废塑料回收体系的搭建力度,从源头解决原料供应问题,为扩产项目的顺利落地创造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惠城环保 20 万吨项目从启动到投产仅用一年时间,远短于原定三年的建设周期,这一高效推进的背后,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CPDCC)技术的成熟支撑。据介绍,CPDCC 技术作为全球首创的废塑料资源化利用技术,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无需对混合废塑料进行复杂分选,可直接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产品收率高达 92% 以上;通过气固两相差压输送技术实现连续稳定进料,推动装置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借助跨相裂解技术与逆流床反应器设计,解决了传统工艺中裂解深度与碳化矛盾、不同分子量烃类反应适配性等问题;同时,跨相深度裂解与高温氯捕集技术的应用,攻克了 PVC 裂解产生氯化氢腐蚀设备的行业难题。
在技术持续优化方面,公司表示,年底前将在不停产的情况下,利用 20 万吨项目进一步摸索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数据,为未来扩产装置提供更精准的工艺参数。对于原料拓展,公司计划对 PVC、PPT、橡胶、原油等不同原料的裂解效果开展实验,持续丰富原料处理品类,提升技术的普适性与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从行业价值来看,惠城环保的 20 万吨项目不仅为破解全球塑料污染困局提供了 “中国方案”,更在资源替代与 “双碳” 目标实现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测算,若年处理 5000 万吨废塑料,可替代约 1 亿吨原油(占我国年原油进口量的 20%),全生命周期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2.5 亿吨。随着项目的持续稳定运行与扩产计划的推进,惠城环保有望进一步巩固在废塑料资源化利用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与绿色石化产业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