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鱼记财经)
最近荷兰政府干了件挺“横”的事——直接把安世半导体给接管了。这安世的母公司闻泰科技,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估计不少人都纳闷:这闻泰到底是家啥公司?能把欧洲老牌半导体企业收了,怎么突然就栽了这么大跟头?
要聊闻泰,先得提它的老板张学政。这人特有意思,1975年生的广东梅州人,还是清华硕士,早年在ST意法、中兴这些大公司待过,把手机产业链摸得门儿清。2006年,31岁的他揣着10万块启动资金,在浙江嘉兴拉了个小团队,就这么创办了闻泰,一开始就做手机主板的小生意。
创业初期那叫一个难,产品没人要,张学政就带着销售蹲在客户公司门口“堵人”,好不容易才靠第一款主板打开局面。2008年智能手机火起来,他立马转做手机ODM代工,简单说就是帮别人贴牌做手机。2013年接了小米红米的订单,这下彻底起飞了——红米卖了上亿台,闻泰直接成了全球最大的手机代工厂。2015年借壳上市后,张学政又不满足于赚代工那点薄利,眼睛盯上了半导体,才有了后来那场震惊行业的收购。
七年前那场“蛇吞象”,就是张学政一手推的。2019年前后,闻泰花了330多亿(连融资利息都算上),把荷兰的安世半导体给买了下来——这在当时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半导体领域最大的一笔收购。
安世可不是小公司,前身是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有60多年历史,做功率半导体全球排第三,汽车电子、电源系统都得用它的产品。收购后张学政亲自管安世,他后来还说,没搞什么文化灌输,就靠科学模型和上市公司规则来管,安世连续五年都在赚钱。
有了安世,闻泰彻底变了样。安世就像个“现金牛”,2024年光它就给闻泰贡献了147亿营收、23亿净利润,还在荷兰雇了快3000人。到了2024年底,闻泰原来的手机代工业务因为美国制裁丢了不少订单,张学政干脆把做了十几年的代工生意卖了,一门心思搞半导体,连管理层都换成了安世的人,转型转得那叫一个彻底。
可谁能想到,刚转型就出事了——而且明眼人都看出来,荷兰这是跟美国穿一条裤子。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说“涉及国家安全”,给安世下了冻结令;10月12号更绝,直接派团队接管了安世在荷兰的总部和工厂,还暂停了张学政在安世的职务,把股份交给第三方管着。这时间点也太巧了,正好是美国升级芯片管制的第二天,说没联动谁信啊?
后来法院文件一出来,更实锤了:美国早在6月就给荷兰施压,说“想符合实体清单豁免,就得把安世的中国籍CEO张学政换掉”。现在美国把制裁范围扩大到“实体清单企业控股50%以上的子公司”,荷兰怕被连累,干脆直接出手,想把安世和中方彻底隔开,说白了就是帮美国卡中国半导体的脖子。
其实闻泰这事,不是中企海外收购第一次踩坑了。这种跨境买卖,藏着的“雷”可太多了。回头看看,类似的失败案例早就有了。2005年海尔想花12.8亿美元买美国的美泰克公司,报价比竞争对手还高,结果没跟美国市场沟通好,大家总担心“中资控制本土品牌”,最后被美国惠而浦截了胡;2016年福建宏芯基金想花25.2亿欧元买德国的爱思强(做半导体设备的),都快成了,德国政府突然说“要保护关键技术”,直接给否决了,说白了还是美国在背后施压。
不过也不是所有中企在荷兰的收购都栽了。比如晶方科技之前买荷兰的Anteryon公司,就做得挺聪明。它没搞大动作,就花了2.42亿,还搞了“荷兰研发+苏州生产”的模式,相当于“去荷兰化”,而且只买了81%的股份,还尊重当地管理层的决策权,最后在复杂环境里反而稳住了。这也说明,海外收购真不是有钱就行,得会控风险。
说实在的,闻泰这几年经营得真不差:安世被买过来后一直赚钱,2024年还还清了所有债务,给荷兰交了超1.3亿欧元的税。荷兰说的“安全风险”,行业里好多人都不信。说到底,还是美国靠贸易实力拉着盟友站队,荷兰主动配合,这背后全是全球科技领域的博弈。
闻泰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制造转型的一个缩影:从10万块的小作坊,做到全球代工龙头,再砸重金冲高端半导体。张学政这个人,也挺能代表中国企业家的那股野心和韧劲。只是没想到,这场雄心勃勃的转型,偏偏撞上了美荷联手设的坎。目前闻泰已经开始走法律程序、找外交途径维权了,至于最后结果怎么样,估计还得等挺久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