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这波猪价反弹上涨是“昙花一现”还是拐点来了?

时间:2025年10月16日 11:11

(来源:猪易通)

猪价跌至四年新低后,北方地区突然迎来一波反弹,养殖户们既欣喜又忐忑,这是期待已久的拐点,还是又一次短暂的“昙花一现”?

近期,生猪市场出现了一些微妙变化。

在经历了持续数月的大幅下跌后,10月中旬猪价突然在北方地区强势反弹,东北全域、华北、华中和西北部分地区共计12个省市的猪价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上涨。

这一变化迅速引发了行业关注,毕竟全国生猪均价已跌至2021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养猪行业普遍陷入亏损。

01猪价跌至低谷

“M”形不规则走势,山东省畜牧总站统计检测室主任胡智胜这样概括2025年生猪价格的整体走势。

年初,受春节消费带动,猪价略有回升,之后便呈下行趋势,4月到达一个小低点。5月有所回暖上升,较高时每斤可达7.5元左右。

然而好景不长,6月猪价又开始震荡回落,并持续“探底”。这一跌势不仅延续了整个夏天,更是打破了传统“金九银十”的市场预期。

节假日消费对猪价的拉动效应在减弱。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猪价并未如预期回暖,反而加速下跌。

上海钢联的数据为例,10月13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跌至10.81元/公斤,较昨日下跌0.06元/公斤。区域价差明显,其中广西最低,仅为9.94元/公斤。

猪价持续下跌冲击养殖端,行业陷入亏损。从全省来看,今年第40周自繁自养头均亏损约60元;外购仔猪育肥模式养殖,头均亏损约150元。

卓创资讯的数据更为严峻,截至10月10日,自繁自养头均亏损206.91元,仔猪育肥的亏损幅度更大,头均亏损409.19元。

02突然反弹

就在市场一片悲观之际,10月14日,北方地区猪价突然强势反弹。

东北地区全域(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地区局地(北京、河北、内蒙古)、华中地区过半(河南、湖北)、西北地区大部(新疆、陕西、甘肃、宁夏),共计12个省市的猪价行情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上涨。

这一变化来得突然,让许多养殖户既惊喜又忐忑。

这次反弹并非空穴来风。从直接原因看,一方面,猪价跌至低位后,生猪养殖户头均亏损日益加剧,扛价情绪随之升温。

另一方面,随着猪价逼近5元/斤,市场“抄底”群体开始出手,全国南北均有二次育肥户采购中大猪,局地大猪价格的上涨对整体猪价形成拉涨。

03供需基本面

尽管有反弹迹象,但生猪市场的供需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供应压力依然巨大。据涌益咨询统计,10月规模场计划出栏量达2607万头,环比上月实际销售增长5.14%。从出栏均重来看,集团出栏均重稳定微增,均重的居高不下对猪肉供应造成不小压力。

能繁母猪存栏量依然偏高。据了解,2024年末,山东省全省能繁母猪存栏288.7万头,同比增长0.3%,高出正常保有量(260万头)11.0%。

而且,在精细化分工以及技术支撑下,其繁殖能力持续提升,每头母猪一年能产活仔猪的数量达到20头左右,比以前提高了7头左右。

需求端同样不容乐观。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曲国娜指出,今年国庆中秋期间市场供应的增量始终大于需求的增量,因此整体节日消费的带动效应并不显著。

04真实拐点?

面对这波反弹,市场争议不断:这究竟是真正的拐点,还是又一次“昙花一现”?

从短期看,这波反弹更倾向于季节性波动和情绪驱动的短期现象。胡智胜分析,短期看,阶段性供强需弱施压,猪价弱势延续,行业将继续处于“磨底”阶段。

后续,随着气温逐步转凉,市场进入年底的季节性消费旺季,猪价或迎阶段性触底向上。但在供应过剩的大背景下,反弹空间预计有限。

有观点认为,猪价真正的周期拐点需要看到产能的实质性、大规模去化。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范晴晴表示,按照养殖企业前期产能布局情况以及目前去产能速度来看,到2026年上半年,生猪供应量较为充足的局面或仍将存在。

能繁母猪存栏量将影响未来10个月的生猪供应,如果后期生猪产能去化速度仍不乐观,那么2026年下半年猪价也难言回暖。

05未来走势

展望未来,猪价可能会呈现何种走势?

范晴晴预计,进入11月,随着天气转凉对猪肉消费的刺激以及南方地区腌腊活动的陆续开展,生猪需求也将有好转预期,对猪价带来一定支撑,生猪价格或止跌小涨。

12月市场或迎来供需双增局面,产能释放叠加养殖集团年底冲量,市场亦迎来腌腊需求旺季,供应增幅或略大于需求增幅,生猪均价或继续下滑。

更有详细预测指出,10月份供增需减,猪价或降;11月份二次育肥增加、需求增加,或支撑猪价涨;12月份,集团、二次育肥集中出栏,或利空猪价。

其中10-12月均价或在11.0-11.80元/公斤之间波动。

对于养殖户来说,专家建议不要盲目压栏赌行情,把握好正常的养殖节奏,合理安排出栏计划,控制成本,确保现金流“落袋为安”。

06养殖户决策

面对当前的市场形势,理性的决策比猜测拐点更为重要。

在行业整体陷入亏损的背景下,成本控制成为养殖户生存的关键。从山东省畜牧总站的数据来看,由于饲料价格降低、生产技术提高等因素,当前生猪养殖成本已降至每斤6.5元—7元。

部分规模养殖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或许仍能保持一定利润。

对于不同养殖模式的养殖户,应对策略也应有所不同。自繁自养模式由于成本相对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强。而外购仔猪育肥模式则因成本较高,面临更大亏损风险。

养殖户应密切关注生猪产能去化进度、政策调控效果以及冬季疫病情况等影响市场供需的关键因素,灵活调整生产计划。

猪价真正的周期拐点,需要看到产能的实质性、大规模去化。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于正常保有量,生猪供给压力仍在,这是压制价格的根本原因。

市场仍在等待一个真正的拐点,等待供需关系的根本性转变。而对于养殖户来说,“不要盲目压栏赌行情”,把握好正常的养殖节奏,合理安排出栏计划,控制成本,确保现金流,或许是在这个波动市场中最为理性的选择。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