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核心观点
————
3倍核能宣言驱动全球核电需求上行。
2023年12月第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22个国家达成联合声明强调发展核能重要性,呼吁2050年全球核能累计装机容量增长至目前容量(370GW)的3倍,即达到1100GW。在全球核能发展政策利好下,主要核能发展国家及地区均设立相关核电发展目标:
中国:根据《我国核电发展规划研究》方案,在基准情形下,中国规划到2030年/2035年/2050年,我国核电机组装机量达到130GW、170GW和340GW;
美国:据世界核能新闻报道,美国特朗普政府提出美国核能新目标,规划美国核电装机量从100GW提示至400GW(2050年);
欧洲:2025年欧盟发布第八版《核能示范计划》支持欧盟成员国核电建设计划,欧盟指引其核电装机容量将于2040年达到峰值约120GW,较目前核电装机容量98GW有增长空间;
日本:据《日本电力行业2024》报告披露,日本规划2019-2030财年核能在日本电力结构中发电量占比将由6%提示至20%-22%;
印度:据国家原子能机构官网披露,印度政府设立2047年建设核电装机容量100GW的目标。
我们看好在核能主要发展国家政策推动下,全球范围内有望开启核电建设新周期。根据世界核能协会规划备案数据,将不同建设阶段(在建/规划/提议)的核电机组数全部投入运营后,全球在运营核电机组数量有望达到920台,较2015-2025年整体不足500台运营核电机组情况有明显增长。对应在运营核电容量将接近900GW,明显高于2015-2025年不足400GW的水平。
————
AI产业发展带来核电需求增量。
过往市场普遍担忧核电度电成本相对高昂,相较于传统电力(煤电/水电)以及新能源电力(风电光伏)均有成本劣势而影响其发展。但我们看好AI产业发展下带来大量电力需求增量,且AI数据中心运营商多数为全球科技企业,对于电力成本接受程度相对更高,同时更为看重电力供给的出力稳定性以及选址灵活性。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核电负荷曲线更契合AI数据中心负载情况优势特征有望成为AI电力供给优选能源类型,并跟随未来AI产业发展带动需求持续释放。
————
美国AI发展较为迅速,AI数据中心建设带动多笔核电协议签订。
据美国能源部预测,2024-2030年美国电力需求结构中,来自AI数据中心的需求占比有望从4.3%提升至11.7%,对应2024-2030年美国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年复合增速23%,明显高于同期美国电力整体需求年复合增速4%。
核电-AI工况匹配具有优势。核电日内负荷曲线更为契合AI数据中心工作负载情况。我们看好核电在AI数据中心的应用,主要原因是(1)据IEA国际能源署数据,核电运行时间占比高(通常超过99.999%),能够避免电源频繁停机带来AI数据中心供电不稳定;(2)核电负荷曲线相对平稳,与AI数据中心负载工况更为契合,相对于新能源电力(风电/光伏)具有优势;(3)AI数据中心客户多为科技企业,对电力成本相对不敏感且有环保承诺,因此度电成本相对高昂的核电仍具有应用优势(相对于传统煤电)。
————
核电需求复苏拉动设备市场空间增量明显。
据中国核电网披露数据,中国核电站建设成本结构中核电设备占比约50%,其次为核电基建(40%)和其他(10%)。具体拆分,在核电设备投资比例中主要包括核岛设备(58%)、常规岛设备(22%)以及辅助设备(20%)。从核电设备生产交付周期来看,从核电设备招标到最终商业运营时间最长达60个月(约5年),因此我们看好中国相关核电设备产业链企业有望受益中国核电长周期建设规划。
海外核电建设自上世纪末以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而海外各国普遍存在供应链不完善、建设经验缺乏等情况,导致海外核电建设成本大幅高于国内。根据中国核电网数据,中国核电机组造价约16元/W。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海外三代核电机组造价约为5美元/W。据我们测算,按照中国/全球2050年核电规划建设容量目标,中国核电设备新增投资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海外核电设备新增投资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
风险提示:
核电站事故风险。
技术突破不及预期的风险。
用电需求增长放缓风险。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野村东方国际证券2025年9月21日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全球核电复苏周期再启动》
分析师
马晓明(SAC执证编号:S1720522060001)
李沛雨(SAC执证编号:S1720525040001)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材料虽由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或“我们”)研究部提供,但并非我们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仅系摘录本公司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部分内容。我们不保证本材料内容、观点、文字与正式出具的研究报告保持完整性、一致性,您应通过查阅本公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获得详细信息,研究报告的免责声明同样适用于本材料。
本材料仅在中国大陆使用,本公司未授权任何第三方机构使用或转发本材料;未经本公司的事先书面许可,您不得分发、摘录、引用本材料的任何内容。本公司也不承担任何关于更新或修改本材料的义务。如果本材料是通过电子邮件等电子方式传输分发的,我们不保证此类传输是安全的或无错误的,我们不对电子传输导致的本材料任何错误或遗漏承担责任。
本材料与本公司实际或潜在的委托或约定有关,您不得出于任何目的依赖本材料。除非您与本公司有书面协议的明确约定,本材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内容也不得被解释为税务、会计、投资或法律等相关建议,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材料所载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微信的版权归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所有,本公司保留与之有关的一切权利。未经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翻版、分发、转载、复制、发表或引用。
完整免责声明,请见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公众号—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