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记者 露莎 西伯
倍加洁集团注塑车间里,六轴机器人正在两台注塑机之间抓取、旋转、放置,循环往复,不知疲倦。它的节奏,是现代工厂追求极致效率的脉搏。工程师耿宜鹏站在生产线旁,目光扫过每一个动作。“这是我们目前找到的,效率与质量‘同向而行’的最佳范例。”耿宜鹏指着六轴机器人,语气里带着自豪。
过去,这是一条人员密集的产线:两台设备,两个工人,前者注塑基材,后者人工取出,再精准地放入第二套模具进行包胶。手部的细微颤抖、放置角度的毫厘之差、不可避免的疲劳,都成了品质的潜在风险。
“双色模具质量更稳,但成本太高,几乎是现在机器人方案的两倍。”耿宜鹏说,“很多时候,提高质量意味着牺牲效率、拉高成本;而追逐效率,又可能埋下质量的隐患,它们是‘相向’的。”而眼前的六轴机器人,破除了这一困局。它用机械的绝对可靠,取代了人工的不确定性,品质稳定性陡升。同时,一人可看管4台这样的自动化单元,人工成本骤降83%。“它实现了质量向上、成本向下。这是一场‘同向’的胜利。”
然而,胜利之路并不平坦。“2018年敲钟上市之后,董事长问我们成功的秘诀。我当时直言不讳:我们的优势正在流失。”在那封深夜写给董事长的信里,他写满忧虑:“客户代表说我们的现场和品质排倒数;我们过度强调‘方便生产’,让产品失去特色,对手轻易就能模仿……”
上市公司的财报压力,像一条无形的鞭子,有时会驱赶企业奔向最显性的指标——效率与成本。“当整个体系都在为方便和降本让路时,质量这块基石就会松动。”耿宜鹏说,无论技术如何迭代,竞争的终点永远是质量。“当务之急,是重拾品质优势。只有品质在,客户才不会丢。”
近年来,倍加洁将智能车间升级为互联网工厂,在“机器换人”与“智能制造”的双轮驱动下,沿着“质量为本”的道路持续迈进。截至2024年,倍加洁牙刷年产能已超6亿支。
在耿宜鹏看来,每一支牙刷的背后,都是一位消费者。他拿起一份技术协议说:“这里写着不良率小于万分之五。听起来标准很高?但算一算,一年三百万订单,就意味着一千五百个潜在投诉。对这部分消费者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不良体验。”
将数字还原为“人”的敬畏,驱动着质量目标不断升级。“我们要把不良率从万分之五,降到十万分之五,再到百万分之五。”耿宜鹏说。
从热流道、双色模具到六轴机器人,每一次技术迭代,都离“零缺陷”的理想更近一步。面对“是否值得”的提问,耿宜鹏的回答斩钉截铁:“当然值得。我们交付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中国制造’的信用。产品即人品,质量见真心。”
“卷价格不长久,卷质量才能行稳致远。”耿宜鹏曾坚决拒绝客户改用廉价刷丝的要求,并耐心沟通,引导对方关注品质。“我们得对行业负责,不然整个行业都可能找不到一支好牙刷了。”这句话,轻描淡写,却重若千钧。
记者手记
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
耿宜鹏是一位工程师,更是一位“质量守门人”。他的坚守,映照着“中国牙刷之都”——杭集的产业底色。
杭集聚集着2000多家牙刷及配套企业,年产牙刷75亿支,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0%。在这片制造热土上,有无数个“耿宜鹏”,他们或许是老师傅、工程师或质检员,但都秉持着一个朴素信念——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
这条路,“耿宜鹏”在走,杭集在走,“中国制造”也在走。这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一场深入灵魂的“质量长征”——在每次技术变革与成本抉择中,始终做出忠于品质的决定。
责任编辑:煜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