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能计算芯世界)

本文来自“2025年中国稀土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所有资料都已上传至“智能计算芯知识星球”星球异构计算技术专栏(搜索“异构计算”下载)。
中国稀土行业发展总览
稀土(Rare Earths, RE)并非指其在自然界中稀有,而是指其发现之初因呈氧化物(“土”)形态且难以分离提纯而得名。在化学定义上,稀土元素(Rare EarthElements, REE)是元素周期表中镧系 15 种元素(镧 La, 铈 Ce, 镨 Pr, 钕 Nd, 钷 Pm, 钐 Sm, 铕 Eu, 钆 Gd, 铽 Tb, 镝 Dy, 钬 Ho, 铒 Er, 铥 Tm, 镱 Yb, 镥Lu),以及与它们化学性质极为相似的钪(Sc)和钇(Y)共 17 种金属元素的总称。
根据稀土元素的原子序数、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矿物中的共生情况,通常将其分为两 组 : 轻 稀 土 ( Light Rare Earths, LREE ) 和 重 稀 土 (Heavy Rare Earths, HREE)。
总体来看,轻稀土“量大面广”,是构成稀土产业规模的基础;而重稀土“量少价高”,决定了稀土产业的技术高度和战略价值。
全球稀土资源储量与分布格局
全球稀土资源主要赋存于三种类型的矿床中:
● 碳酸岩型矿床:这是全球最主要的稀土资源来源,以轻稀土为主。最典型的代表是中国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矿床和美国的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矿床。这类矿床规模巨大,易于开采,但通常伴生有放射性元素(如钍),给处理带来一定挑战。
● 离子吸附型矿床:这是中国的“独有”优势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各省(如江西、广东、福建等),以及缅甸、越南等地。这类矿床的特点是重稀土元素富集,且稀土元素以离子状态吸附在黏土矿物表面,易于通过原地浸取工艺开采。它是全球中重稀土最主要的来源,战略价值极高。
● 独居石和磷钇矿砂矿:这类矿床通常是作为开采钛铁矿、锆英石等重矿物时的副产品获得,分布在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国的海岸地带。全球稀土资源的分布呈现高度集中的特点,少数几个国家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已探明储量。
各国稀土储量对比分析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等权威机构的数据,全球稀土氧化物(REO)的总储量约为 1.3 亿吨。中国的储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其在全球总储量中的占比已从过去的绝对主导地位有所下降,反映出全球范围内新的稀土资源勘探有所突破。

尽管中国的储量占比最高,但越南、巴西、俄罗斯等国的储量同样非常可观,构成了未来全球稀土供应格局多元化的资源基础。然而,储量并不等同于产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供应能力需要克服技术、资金、环保和基础设施等多重障碍。
中国稀土产业链全景(上游):矿山采选与冶炼分离
中国稀土产业的上游环节,即从矿石中提取并富集稀土元素的过程,其技术路径因矿床类型而异,并持续向绿色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 对于北方白云鄂博的岩矿型(碳酸岩型)稀土矿:其采选工艺极为复杂,因为稀土矿物(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与铁矿物及其他多种矿物紧密共生。传统的工艺流程是“混合选矿-再分离”,即先通过浮选等方法获得稀土精矿,再进行后续的冶炼。近年来,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提高稀土回收率、降低能耗和综合利用伴生资源(如铌、钪、钍)等方面。包钢集团等龙头企业在此领域投入大量研发,致力于优化选矿药剂和工艺流程,以应对原矿品位下降的挑战。
● 对 于 南 方 离 子 吸 附 型 稀 土 矿 : 其 主 流 开 采 工 艺 是 原 地 浸 取 ( In-situLeaching)。传统工艺使用硫酸铵作为浸取剂,虽然成本低、浸出率高,但会产生大量的氨氮废水,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为解决这一环保顽疾,技术研发的重点转向了绿色环保的浸取剂。目前,硫酸镁等非铵盐浸取剂的替代技术已得到推广应用,大大减少了氨氮污染。此外,对浸取过程的精准控制、尾液的回收循环利用以及矿山植被的生态修复技术,也成为绿色矿山建设的核心内容。
上游的竞争主体就是上述几大集团。它们通过国家下达的配额进行开采和冶炼分离,是稀土原料的“总闸门”。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有竞争,也有基于国家战略的协同。
中国稀土产业链全景(中游):稀土新材料制造
中游环节是将分离出的高纯度稀土氧化物或金属,通过进一步的加工制备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稀土新材料。这是连接上游资源和下游应用的桥梁,也是稀土价值链中实现价值倍增的关键环节。
中游的竞争则更为市场化,尤其是在稀土永磁材料领域,聚集了一批技术实力雄厚的专业化公司。这些公司通常不掌握上游资源,需向稀土集团采购稀土金属或氧化物作为原料,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配方、工艺、质量控制和客户服务。
● 第一梯队:以中科三环、正海磁材、宁波韵升、金力永磁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它们规模大、技术领先,拥有优质的下游客户群(如特斯拉、博世、联合汽车电子、苹果等),并在晶界扩散等核心技术上拥有深厚积累。
● 第二梯队:包括众多非上市但具备较强实力的中型磁材企业,它们在特定细分市场或区域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这个环节的竞争焦点在于:1)高端产品(如 N52、N55 牌号以上的高性能磁材)的生产能力;2)满足下游客户(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和高端消费电子)严苛的定制化需求和质量一致性要求;3)稳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应对稀土原料价格的剧烈波动。
中国稀土产业链全景(下游):核心应用领域需求分析
下游应用是拉动整个稀土产业链发展的最终引擎。当前及未来,稀土的需求增长主要由以“双碳”目标为背景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驱动。
行业整合与“六大集团”格局
为解决长期以来“多、小、散、乱”的行业弊病,中国自 2014 年起启动了大规模的稀土行业整合。通过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兼并重组,最终形成了“1+5”的六大稀土集团格局。这一格局在 2021 年底迎来了进一步的深化整合。
“六大稀土集团”的组建背景与战略定位
最初的六大稀土集团分别是:
● 北方稀土集团(内蒙古):主导北方轻稀土资源,依托白云鄂博矿。
● 中国南方稀土集团(江西):整合江西等地的中重稀土资源。
● 广东稀土产业集团(广东):整合广东省内的中重稀土资源。
● 厦门钨业(福建):整合福建省内的稀土资源。
● 中国稀有稀土股份有限公司(中铝公司旗下):整合广西、江苏等地的稀土资源。
● 五矿稀土集团(五矿集团旗下):整合湖南等地的稀土资源。
这一格局的形成,极大地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全国所有的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均被整合纳入六大集团的管理范围,为国家统一实施总量控制计划、进行环保监管和打击黑产业链奠定了组织基础。
国际市场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稀土产业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两家公司:
● 莱纳斯公司(Lynas Corporation, 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拥有维尔德山(Mount Weld)轻稀土矿,并在马来西亚关丹设有分离厂。它是目前中国以外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商,主要向日本、欧洲和美国市场供应镨钕等轻稀土产品。
● MP 材料公司(MP Materials, 美国):运营着美国的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稀土矿,该矿也是以轻稀土为主。MP 公司目前主要生产稀土精矿,部分运往中国进行分离,但公司正在积极建设自己的分离设施,并规划向下游磁材领域延伸,旨在重建美国本土的稀土供应链。
这两家公司的存在,为全球市场提供了非中国的稀土原料选择,但目前它们的产品仍以轻稀土为主,在中重稀土领域尚无法对中国构成实质性挑战。此外,全球还有多个稀土勘探项目正在推进,但从勘探到实现规模化稳定生产,通常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