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纪要头等座)
脑机接口进展更新
一、脑机接口政策解读与规范发展
国家脑机接口政策遵循“三步走”战略,即政策导向、规范标准、资金扶持,逐步推动产业有序发展。
政策导向明确:7月工信部等7部委发布《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作为战略性文件统一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资源,解决此前多部门管理混乱、资源不共享的问题,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规范标准待完善:当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脑机接口产品评判标准,导致部分企业以肌电信号(EMG)冒充脑电信号(EEG),存在“擦边球”现象。预计2025年上半年将出台细分领域标准(如侵入式、非侵入式电极规范),为大规模临床扫清障碍。
资金扶持计划落地:国家拟于2025年年中出台具体扶持措施,优先扶持10-20家头部企业及科研院所,按产业链分工(如电极、芯片、算法)定向支持,避免全产业链重复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二、脑机接口技术升级与产业链情况
技术升级聚焦电极、芯片、算法三大核心环节,产业链呈现“分散化向专业化分工”转型趋势。
关键技术突破:
电极:阶梯的柔性侵入式电极通过临床验证,术后3个月信号稳定性达标,为国内标杆;英国非侵入式电极信号质量已接近侵入式水平,有望推动非侵入式替代。
芯片:国内多通道芯片存(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在瓶颈,阶梯、老虎等企业临床仍依赖国外8-32通道芯片,自主芯片通道数不足且体积较大。
算法:信号提取算法需匹配电极与芯片性能,英国非侵入式通过算法优化实现弱信号捕捉,为技术升级方向。
产业链整合:当前国内企业多布局全产业链(如电极+芯片+算法),导致资源浪费(如某北京脑机接口公司因多产品并行失败,人员从300人缩减至20-30人)。未来国家将推动产业链分工,定向扶持电极、芯片、算法等细分环节企业协作。
三、脑机接口商业化落地进展
商业化落地呈现“非侵入式快于侵入式,半侵入式与介入式成过渡”的特点。
侵入式落地困难:临床成本高达30-40万元/例,且缺乏标准导致前期临床数据可能无效;阶梯作为国内侵入式代表,2024年完成6例临床,但规模化推广受限于成本与标准。
半侵入式与介入式进展:博瑞康开创微创薄膜电极技术,手术时间缩短至1.5小时,成本降至10-20万元/例,康复领域效果显著;南开介入式技术效果优于半侵入式、风险低于侵入式,但需长期观察血栓风险。
非侵入式快速落地:凭借二类证申请便捷性,在康复(强脑科技仿生手)、教育(博瑞康教学设备)、儿童监测(汤姆猫、岩山科技多动症检测)等领域商业化较快,但部分产品存在肌电信号替代脑电信号的“擦边球”问题。
四、脑机接口市场应用领域
当前应用以医疗康复为核心,非侵入式向教育、消费电子等领域延伸。
医疗康复:国内主要落地场景,包括下肢瘫痪康复(复旦脊柱机)、假肢控制(强脑科技仿生手)、神经疾病干预(帕金森、癫痫),但侵入式治疗成本高(人工耳蜗约10万元),医保覆盖有限。
教育与心理监测:博瑞康为高校提供脑机接口教学设备,汤姆猫、岩山科技开发儿童多动症、抑郁症早期检测头盔,通过非侵入式电极实现心理状态评估。
消费电子与汽车:比亚迪、一汽等探索脑机接口自动驾驶头盔,通过脑电信号监测驾驶员状态;沈飞等企业为飞行员开发心理监测头盔,应用于军事领域。
未来3-5年,非侵入式有望在医疗(超50%市场份额)、教育、消费电子等领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侵入式因成本限制市场空间将逐步收缩。
Q&A
Q1: 目前脑机接口在哪些领域应用较多且落地较快?
A1: 目前国内脑机接口应用较多且落地较快的领域主要是康复领域。无论是仿生手、脊柱机(如复旦研发的脑机接口脊柱机,帮助下肢瘫痪患者站立),还是康复医院设备等,均以康复为核心方向。康复领域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且已有较多临床实践,如陈一通等企业通过与康复医院合作,针对残疾人开发相关设备,落地进展较为显著。
Q2: 脑机接口产业链中,哪些公司在电极及其他零部件领域表现较好?
A2: 在电极领域,国内表现较好的公司包括阶梯、老虎、自然及深圳v0等。其中,阶梯是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代表,其柔性电极在临床中效果显著,上半年已完成三例成功的三类临床,是行业标杆;老虎和自然也开展过临床,但效果相对有限,自然的柔性电极在301医院的临床中尚未实现突破。在芯片领域,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瓶颈,阶梯、老虎等公司的芯片依赖国外产品(如8通道、16通道芯片),自主研发能力较弱;武汉中华科技虽号称实现40k通道芯片,但体积过大,难以植入脑部,实用性受限。
Q3: 除康复应用外,脑机接口的中期目标及非侵入式商业化落地时间预期如何?
A3: 脑机接口的中期目标是推动非侵入式技术在多领域的大规模商业化。目前非侵入式已在教育(如高校脑机接口教学设备,博瑞康为高校提供实验演示设备)、儿童心理监测(如多动症、抑郁症早期筛查,汤姆猫、岩山科技等企业布局)、汽车(自动驾驶头盔,比亚迪、一汽等企业研发)及航空(飞行员心理状态监测头盔,沈飞、腾飞等企业参与)等领域落地。中期来看,预计3-5年内,随着非侵入式电极技术突破(如英国公司非侵入式电极效果接近侵入式),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如帕金森、癫痫等顽固性疾病治疗)的商业化将大规模铺开,市场占比有望超过侵入式。
Q4: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实现商业化应用及技术升级的主要路线是什么?
A4: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技术升级及商业化路线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方向:一是电极突破,提升信号采集精度,如英国公司研发的非侵入式电极已接近侵入式效果,解决弱信号采集问题;二是芯片(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优化,重点提升模拟前端信噪比,通过芯片与电极的匹配过滤噪声,提取有效信号,弥补国内芯片研发短板;三是算法改进,优化信号提取算法,增强对噪声信号的处理能力。此外,新技术探索(如超声波脑电信号采集、射频刺激等非接触式方式)也是重要路线,通过避免植入手术降低成本,推动商业化落地。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非侵入式技术的精度提升与成本降低。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以此作为投资依据出现任何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