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的儿子,“吉利太子爷”,李星星,又有麻烦了。
10月20日,网传澄星股份位于江阴市梅园大街618号的工厂发生火灾。据网传图片,现场火光冲天,并伴随着滚滚白烟,直冲天际。

而据另一角度视频,工厂周围几乎被白烟笼罩,周边仿若大雾一般,一片茫茫,路面能见度受到极大影响。此外,多家媒体报道,称通过周边酒店了解到,周围空气中有刺鼻气味。

据财联社报道,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经初步了解,火情系黄磷罐车泄漏,接触空气后引发自燃,目前已全部扑灭,没有任何人员受伤情况。对于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该人士介绍,由于事故发生的厂区涉及搬迁,根据计划该厂区即将停产,因此事故不会对公司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李星星通过旗下星盛州科技合伙企业,以司法拍卖方式竞得澄星股份1.71亿股,持股比例达到25.78%,成为澄星股份的实控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不是李星星最近第一次出事了。前不久,李星星的一机器人项目刚被曝暂停,目前已经人去楼空。
连遭两个麻烦,吉利太子,最近可能真的有点恼火了。
01
5亿抄底,
“吉利太子”成为磷化工大佬
作为“企二代”中最受关注的“创二代”,李星星的一举一动也备受外界关注。
资料显示,澄星股份成立于1994年6月28日,并在1997年6月27日成功上市,公司曾是国内知名的磷化工巨头,一直以来都是业界的佼佼者。
其主营业务是黄磷、磷酸、磷酸盐等精细磷化工系列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是黄磷、磷酸、磷酸盐。目前公司是国内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热法磷酸生产企业之一。
随着江阴澄星集团李兴资金链的断裂,旗下上市公司澄星股份也被拖入债务泥潭。2021年12月31日,澄星股份因进出口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相应货款,被澄蝶株式会社提起诉讼,最终因为未履行,被法院裁定拍卖、变卖澄星集团持有的上市公司1.71亿股股份。
这时,李星星注意到了这家公司。
2022年8月,李星星通过间接持股71.35%的无锡星盛州,最终以5.17亿的最高价竞得澄星集团持有的澄星股份1.71亿股股票,成为澄星股份的实控人。

汽车大佬的儿子,为什么看上了磷化工?外界普遍猜测,这或许是吉利集团的布局。总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普遍采用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两种。除了锂之外,磷酸也是新能源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资料显示,澄星股份不仅拥有热法磷酸产能60万吨、精细磷酸盐产品产能12万吨、黄磷产能16万吨,还自我配套有磷矿、煤矿等资源。此外,公司还配备了黄磷生产所需的火电厂和水电站,形成了“矿电磷一体化”的产业链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法院作出拍卖裁定时当天,其股价为9.25元/股,所拍卖股份的市值超15亿;而拍卖成交当天,澄星股份的股价已经涨至17元以上,所拍卖的股份市值超29亿。不论是按什么价格来算,李星星的5.17亿,都算是“捡漏”了。
但那只是从估值层面,在经营上,澄星股份当时还是个“烂摊子”。
2020年度,澄星股份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且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一度站在悬崖边上。
李星星入主后,通过一系列整改措施和战略调整,终于在2024年6月,随着澄星股份江阴工厂磷酸线的恢复生产,其股票也实现了“摘帽”,从ST澄星,重新回归澄星股份。
而在业绩上,李星星重组澄星股份以来,业绩持续亏损。
2023年,澄星股份实现营收约31亿,同比下滑31.66%,业绩反而比重组前更差了。净利润也由盈转亏,亏损6082.91万。2024年,澄星股份营收虽略有上涨,但亏损却进一步扩大至1.99亿。

对于亏损,澄星股份的解释是:上游磷矿石供给偏紧状态,价格高位震荡,进一步压缩黄磷利润空间,公司主要产品磷酸受市场形势影响竞争力下降。
但同行业的情况,却与这个解释,有较大出入。
直到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才重新实现盈利。受业绩回暖影响,澄星股份股价也逐渐回涨至9元水平。截至目前,澄星股份市值重回66亿。
02
机器人项目才5个月就凉凉
这边,李星星5亿抄底澄星股份,赚大发了。但另一边,李星星的另一个项目,却刚成立5个月就凉凉,办公室也人去楼空了。
图源见水印 拍摄自每日经济新闻前不久,10月16日,李星星的具身智能项目一星机器人(OneStar),突然被曝出解散,办公室也已经人去楼空。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于今年5月才刚发成立。其成员,均为业内的明星团队。不仅联合复旦大学姜育刚教授团队、清华大学汪玉教授团队,以及国际知名的FastUMI数据采集团队,共同构建“模型+数据+本体”的研发体系。还挖来了从上海AI Lab挖来了明星研究员丁琰,担任一星机器人联合创始人身份和CTO。
明星团队加持下,资本也蜂拥而来。
今年8月,才刚宣布完成“亲友轮”融资,曹操出行、晶能微电子等吉利相关产业的过往投资者参与;随后还官宣了数亿元种子轮融资,BV百度风投、同创伟业、银河通用、蓝黛科技等参与投资。

没想到,才成立不到半年,完成融资才一个月,公司就没了。
值得注意的是,和澄星股份一样,外界也认为一星机器人并不单单只是李星星个人的投资和项目,背后也存在吉利集团的身影。
据天眼查股权穿透后,一星机器人背后的核心股东除了实控人李星星,还有潘运滨、李妮。其中,潘运滨来自吉利核心圈层,曾担任吉利卫星板块总裁,现任吉利半导体公司CEO,也担任一星机器人的董事长。

此外,一星机器人中还有不少人员都有吉利背景。也因此,外界普遍认为一星机器人也是吉利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资本市场的另一则消息也佐证了这个猜测。
10月16日,就在一星机器人传出解散的传言的同时,吉利投资的千里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吉利通过重组力帆汽车、引入昔日的“AI四小龙”旷视科技,打算对标华为车BU,打造一个“吉利自己的车BU”。
从品牌定位和业务来看,二者并不存在完全重合,只有机器人业务可能与吉利有关联。也因此,有观点认为,一星机器人的解散,可能是因为与吉利的机器人业务规划产生冲突,可能导致出现业务竞争的情况。
据第一财经报道,一星机器人的吉利背景人员已基本撤出。
03
“吉利太子”不好当
父母作为商界数一数二的人物,其子女们的一举一动,也往往备受关注。其资本动作,多多少少也与父母的公司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前不久,79岁的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宣布退休,儿子曹晖正式“上位”,接手家族生意。这时,曹晖已经55岁了。
这一消息,让人们再度把目光聚焦其中国民营企业的这批“二代”们。
接班,还是创业,是这些“企二代”们都面临的一个问题。比如曹晖,从大学毕业,曹晖就进入福耀工作,虽然期间一度出去创业,但最终还是回归接班。再比如一直活跃在公众面前的王思聪,显然就是走的自己创业这套路,虽然结果失败了。还有娃哈哈的宗馥莉,也是早早确立了接班的路子,2007年就开始掌管宏胜系。
李星星显然也是选择了接班。
回顾李星星的投资史,从最开始牛津大学毕业后,在老家投资一家吉利4S店,到后来进入吉利集团、担任吉利摩托集团董事长,入主领克,再到同李书福加入武汉众擎基金,开启VC之路,李星星的动作基本都是围绕着吉利。

也因此,其后来的收购澄星股份、创办一星机器人,也被认为背后是吉利的动作。
很多人为一星机器人的解散惋惜。但毕竟吉利集团还是掌控在李书福手上。李书福向外界表态看好千里科技和旷视科技的印奇,已经向外界清晰地传递了最终的战略选择。

作为儿子的李星星,就算是自己一手牵头成立的一星机器人,想必也只能服从大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