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招商证券策略研究)
张夏 S1090513080006
李昊阳(产业趋势、主题投资、赛道研究、股票组合)S1090524120005
本周产业趋势主要集中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实现续航性能跨越,海风行业复苏进场。固态电池方面,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让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三大关键技术助力半固态电池将作为过渡形态率先量产,长期来看有望进入全面产业化阶段。海风行业方面,海上风电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化发展,陆上退税退出、海上保留优惠,行业结构性倾斜明显;欧洲产能紧缺推动中企海外扩张。深远海与高压直流将开启新周期。
核心观点
【主题与产业趋势】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攻克“卡脖子”难关,实现续航性能跨越。近日,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让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三大关键技术:1)碘离子“特殊胶水”,实现了无需外部加压的界面自修复突破;2)兼具柔性与稳定性的复合电解质;3)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一举破解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的矛盾。短期内,半固态电池将作为过渡形态率先量产,用以积累制造经验与市场反馈;中长期,全固态电池有望进入全面产业化阶段。政策倾斜与需求回温,海风行业复苏进场:海上风电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化发展,陆上退税退出、海上保留优惠,行业结构性倾斜明显。整机价格回升、盈利修复,基础环节竞争加剧、漂浮式加速布局,海缆受益最显著,欧洲产能紧缺推动中企海外扩张。深远海与高压直流将开启新周期。
【重要资讯】工信部: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10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组织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聚焦算力网络发展,构建高在城域内提供毫秒级算力资源网络通达能力速大容量、确定低时延、泛在广覆盖的城域网络。美国地区性银行股价暴跌 Zions信贷问题引发抛售。10月17日,美国地区性银行的股价周四重挫,信贷担忧加剧,此前Zions Bancorp表示将计提6000万美元贷款拨备,并冲销5000万美元坏账。
【短期产业趋势关注及建议】从短期角度,10月重点关注五大具备边际改善的赛道:AI应用、AI硬件、电力设备、有色金属、创新药。
【中长期产业趋势关注及建议】从中长期角度,我们建议以周期为轴,供需为锚。关注新科技周期下,全社会智能化的进展(大模型的持续迭代、算力基础设施与AI生态的完善、AI商业模式的落地、以及AI对消费电子、机器人等赋能),国产替代周期下相关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国产大模型、国产AI应用与算力、国产集成电路产业链),以及“双碳”周期下碳中和全产业链的降本增效(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核电),电动化智能化大趋势下电动智能汽车渗透率增加。
【全球股市表现】上周全球股市涨跌互现,日常消费表现较好,信息技术、工业和医疗保健表现不佳。
风险提示:经济数据不及预期,政策理解不全面,海外政策超预期收紧。
目录

01
核心关注与投资建议
1、 本周重要事项前瞻

2、 市场交易热点
上周,A股涨跌幅居前的重要主题指数为银行精选、保险精选、央企银行。

注:本文所涉及个股均为列示或者代表与相关产业链有关联,不代表个股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招商行业研究观点,具体个股推荐请以招商各行业研究组推荐为准。
3、 主题与产业趋势变化: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实现续航性能跨越,海风行业复苏进场
(1)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攻克“卡脖子”难关,实现续航性能跨越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方向,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这一前沿技术,我国科学家近期取得一批新进展。近日,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让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以前100公斤电池最多支持500公里续航,如今有望突破1000公里天花板。
如今,我国多个科研团队纷纷出手,三大关键技术突破让“陶瓷板”和“橡皮泥”实现严丝合缝,有望解决固固界面的接触难题,彻底打通固态电池的续航瓶颈。
技术突破一“特殊胶水”——碘离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开发的碘离子“特殊胶水”,实现了无需外部加压的界面自修复突破。在电池工作时,碘离子会顺着电场向锂电极迁移,在界面处形成厚度约10纳米的富碘中间相,这种具有“亲锂性”的特殊界面能主动吸附锂离子,自动填充微米级缝隙和孔洞。实验显示,原本布满孔洞的电极和电解质界面在通电30分钟后贴合度达98%以上,且能随电极体积变化实时调整,彻底摆脱对外部加压设备的依赖。
技术突破二“柔性变身术”。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的科研团队从结构设计和失效机制两方面双管齐下,打造出兼具柔性与稳定性的复合电解质。这种复合电解质实现了“柔性与性能兼得”,弯折2万次、拧成麻花状仍完好无损,可适应日常使用中的各种变形;通过在柔性骨架中添加功能性化学组分,不仅让锂离子传输速度提升,更使电池储电能力直接提升86%。该技术已应用于新型固态电池原型,成功解决了传统无机电解质刚性强、易开裂的难题,为车载电池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大自由度。
技术突破三“氟力加固”。清华大学团队提出“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新策略,开发出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一举破解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的矛盾。该技术通过在聚醚电解质中引入强吸电子含氟基团,在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氟化物保护壳,既提升电解质耐高压性能,又能兼容高电压正极与强还原性负极的极端化学环境,无需依赖高压或复杂多层结构即可实现高效固界面接触。

▶固态电池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表现出独特的配置优势
通过下图我们复盘一年内的走势,可以看到图中有四块红色区域和四块黄色区域,红色区域:当创业板指处于上行阶段时,固态电池一般维持相同的节奏,跟跑上涨;黄色区域:当创业板指斜率下降,或处于调整阶段时,固态电池则有显著超额收益,这恰恰说明,在科技主线降温的窗口期,如今年1-2月的国产大模型、8月的国产算力,资金偏好切入固态电池进行过渡。

在今年的热门赛道中,固态电池涨幅仅次于国产算力。近期,国产算力带动整个TMT板块降温,资金扩散到其他热门赛道,包括固态电池、机器人、创新药等等,虽因叙事和基本面的差异,短期内难有一个板块有能力承接国产算力的交接棒,但这些板块之间反复活跃,固态电池从中脱颖而出,具体原因为:1)固态电池厂商技术突破不断,量产进程加速,提前拔高了估值空间;2)下游的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机器人等应用端需求拉力充足,行业景气度较高;3)向前看,8月末陆续披露的中报显示,固态电池厂商业绩普遍较好,往后看,头部产商纷纷发布业绩指引,尤其提出在2027年左右进行核心技术的验证,大大提振市场信心;4)2024年以来政策持续倾斜,标准化了全固态电池的判定方法,并在工业与信息化、汽车标准化、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多项行动方案中均提及固态电池,表现政策上对固态电池行业的持续关注。

▶ 固态电池材料厂商梳理
电池的核心由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和导电剂组成。固态电池的每一个材料环节都需要做相应升级。正极的作用是存储和释放锂离子,在固态电池中依然使用三元或磷酸铁锂体系,但需要在表面做包覆或掺杂来适应固态电解质。负极提供锂源,普通锂电池以石墨为主,而固态电池希望升级到金属锂或硅碳体系,以显著提升容量,同时必须解决枝晶生长和界面稳定的问题。电解质是锂离子传输的通道,液态体系用的是碳酸酯加锂盐,而固态电池改用硫化物、氧化物或聚合物电解质,能带来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的提升,但在导电率和界面兼容性上仍有挑战。隔膜在液态电池中是聚烯烃微孔膜,而在固态体系中可能被取消,或者换成陶瓷或聚合物薄膜以起到支撑作用。导电剂的任务是保证电子传导,液态体系里用炭黑即可,而固态体系更依赖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来搭建导电网络。

固态材料的“落地梯队”已经很清晰:电解质与前驱体端里,恩捷已完成高纯Li₂S中试线并推进吨级/10吨级固态电解质产线,同时与下游签了2025–2030年的长期供货框架;赣锋在Li₂S上已实现量产并扩产,客户覆盖二十余家,还同步推出硫化物与氧化物电解质粉体及聚合物基膜;天齐启动50吨级Li₂S中试;新宙邦实现固态相关材料小批量供货,天赐仍处中试与客户验证阶段。正负极与导电网络侧,容百的“固态兼容”正极已吨级出货且固态电解质开始小批出货、预计2026年初中试线放量,当升完成富锂锰基的全固态测试;负极环节里璞泰来硅碳负极进入试产并冲刺千吨级,杉杉持续推进量产与客户验证;导电剂方面天奈围绕固态路线加深供货渠道验证。传统液态相关企业也在“向固态过渡”做结构调整:石大胜华在半年报中明确液/固两套产品体系,江苏国泰则优化产能配置但保留固态相关布局。

量产趋势上,路径正从“原料与中试打底”走向“标准+产线放量”的双轮驱动:一边是硫化物路线以Li₂S为抓手迅速扩充中试与10吨级产能、推进粉体粒径与离子电导的指标化管理,并通过行业标准与长期供货框架锁定需求;另一边是“兼容型”正极、硅碳负极与CNT导电网络同步迭代,围绕界面稳定与加工工艺适配形成成套解决方案。按时间节奏看,2025年关键在“中试验证与批次供货”的规模化复制,2026年开始出现部分品类与产线的实质放量,而真正的大体量仍取决于电解质端的成本与一致性突破,以及车规级导入后的质量闭环;由此带动的材料结构性机会,优先集中在高纯Li₂S与高性能电解质粉体、固态兼容正极与硅碳负极、以及高导电网络三大板块。


▶ 固态电池设备厂商梳理
由液态电解液转为固态(聚合物、硫化物、氧化物),生产工序既有延续传统锂电的部分,也有新增的环节。前段:包括浆料搅拌、涂布、干燥、干法涂布、辊压等工艺。这一阶段主要决定极片与电解质膜的基本物理性能,是电池能量密度和一致性的基础。半固态电池仍沿用这些工序,全固态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更高压实度和膜致密性的要求。中段:包含分条与模切、叠片、极耳焊接和包装。这里对精度和界面贴合要求更高,全固态因固体电解质脆性大,叠片和焊接工艺更具挑战。后段:半固态存在注液工序,而全固态则替代为等静压、原位固化等新工艺。最后进入高压化成和分容环节,液态、半固态和全固态均需完成。从改造成本来看,液态向半固态新增设备较少,改造成约2000万元/GWh,而全固态电池需彻底更换为干法设备,成本超过3亿元/GWh以上。

设备方面,与液态锂电类似,搅拌机、涂布机、辊压机等仍是主力设备,但同时全固态新环节需要新型设备支撑。主要需要升级的设备:
搅拌机与强混机:在浆料体系中,搅拌机承担活性物质、电解质和添加剂的分散任务,而在固态工艺下,干料混合对颗粒均匀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硫化物、氧化物体系中,混合不均会直接导致电极/电解质接触不良,从而影响离子传导。因此,强混机在固态电池环节的重要性显著提升。
辊压机:辊压是极片压实的关键步骤,能够提升能量密度。在液态体系中主要提升极片致密度,而全固态体系则需进一步提高压力,以确保陶瓷电解质颗粒充分致密化,同时又要避免脆性材料发生裂纹。因此,辊压机在固态电池领域需要迭代升级。
分条模切与叠片机:无论是液态还是固态,分条模切与叠片都是电芯成型的必经工序。但全固态电解质片材普遍较脆,对尺寸精度和层间贴合度要求更高。这对分条模切机的稳定性和叠片机的贴合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导致相关设备厂商加快研发高精度机械控制与智能检测系统。
焊接与组装设备:极耳焊接和封装环节对全固态电池尤为关键。由于固态电解质对高温敏感,设备需采用低温焊接技术,并实现无损封装,以避免固态膜层受热损坏。对于全固态电池,这一环节的技术升级直接关系到成品电芯的安全性与一致性。
化成分容设备:作为电芯制造最后的质量验证环节,化成分容在固态电池中也不可或缺。但不同于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往往需要在更高压力条件下完成,以保证离子通道充分打开。这对传统化成分容设备提出了系统性改造的要求,未来或成为设备厂商的新增长点。
需要替换的全新设备:
注液机、等静压机与烘烤设备:半固态电池依然保留注液环节,以提升界面润湿性。而在全固态体系中,注液被等静压与原位固化所替代。等静压通过高压环境使粉体电解质颗粒更加致密,烘烤设备则用于聚合物或功能涂层的固化。这些设备的引入标志着固态电池在工艺路径上与液态电池的根本分歧。
涂布机与干法涂布设备:涂布工艺是电池制造的核心之一。液态和半固态多采用传统浆料涂布,通过溶剂挥发实现成膜。而在全固态体系中,特别是聚合物和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常需采用干法涂布,避免溶剂残留,同时对膜厚和均匀性提出极高要求。这也使干法涂布设备成为全固态独有的投资亮点。
热复合设备:热复合是全固态电池的典型新增工序,其作用是将电极片与固态电解质层实现紧密贴合,减少界面空隙,降低界面阻抗。该环节直接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是固态电池能否大规模应用的核心技术瓶颈之一。
目前来看,固态电池设备端的进展正在进入从“技术验证”向“规模交付”的过渡期,产业趋势逐渐清晰。
整体而言,先导智能、赢合科技、利元亨等龙头厂商已经率先打通固态电池的关键环节设备链条,不仅在搅拌、涂布、辊压等前段环节保持延续性优势,还在复合转印、等静压、高压化成等全固态独有环节实现突破,并已开始向头部电池企业交付中试甚至小规模量产设备。
同时,海目星、联赢激光、杭可科技等公司则更多集中在中后段差异化环节,如热复合、装配焊接、化成分容等,并逐步获得客户订单,表明固态电池整线正加速补齐。金银河、先惠技术等则在部分工艺环节切入,更多承担“配套+合作验证”的角色,显示出固态设备供应链的多元化格局。

固态电池产业链正处于由实验验证走向中试交付的关键阶段,设备环节率先进入实质性落地。当前,先导智能、赢合科技、利元亨等龙头企业在前中段设备上形成了较强优势,不仅完成了复合转印、干法涂布、等静压、高压化成等关键工艺的设备突破,而且已经实现向头部电池厂商的批量交付或中试线落地,验证进度显著领先。
同时,海目星、联赢激光、杭可科技等厂商在中后段环节持续推进,重点布局涂布复合、装配焊接及化成检测等差异化设备,部分机型已实现批量发货,显示固态电池整线设备正在加速补齐。金银河、先惠技术等则更多以配套及合作方式切入,聚焦辊压、分切、干法核心装备等环节,通过绑定新兴电池客户逐步实现突破。
▶ 固态电池整机厂梳理
固态电池整机厂主要指具有电池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的企业,它们直接负责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体系选择、电解质开发、正负极匹配、生产工艺验证以及整包装车的应用。与材料厂、设备厂不同,整机厂处于产业链中游,是衔接上游原材料与下游整车厂的关键环节,决定了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量产落地的速度和规模。这类企业往往兼具研发平台、试验线和中试/量产工厂,具备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可应用产品的能力。
截至2025年10月,中国固态电池整机厂已呈现分化格局。部分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正沿硫化物体系推进,规划在2026–2028年间实现小规模量产,并在2030年前后进入全面商用。国轩高科、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则在氧化物或半固态方向率先突破,其中清陶能源已实现智己L6的量产装车,卫蓝新能源的半固态电池已在蔚来和哪吒车型上示范应用。蜂巢能源和孚能科技等处于中试和示范阶段,力求在车规级应用上取得突破。此外,一批新兴厂商(如中科深蓝、溧阳中科固能、高能时代等)正在加速研发布局,但尚未公布明确的量产时间表。


从量产趋势看,固态电池整机厂商普遍采取“先半固态、后全固态”的路径:2024–2026年是半固态在部分高端车型上的示范期;2026–2028年,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龙头将逐步推出小规模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形成百MWh级至GWh级的产能;2030年前后,预计龙头厂商将进入全面量产阶段,单家企业产能有望达到数十GWh。与此同时,一批新兴整机厂正加快追赶,但大多仍停留在研发和中试阶段,预计会在2030年之后逐步形成差异化量产布局。
▶ 固态电池下游应用进度
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能源革命的关键技术,其在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eVTOL、储能与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潜力正逐步显现。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以其更高的能量密度、更优的安全性和更广的适应性,成为解决高性能设备能量瓶颈的重要方向。固态体系使用固态电解质代替易燃的液态电解液,能够显著提升热稳定性与机械稳定性,降低起火与爆炸风险;同时,固态结构允许采用锂金属负极,从而在体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与续航水平。这种结构性优势,使得固态电池在多个高性能、高安全要求的场景中都具备不可替代的应用意义。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固态电池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实现高安全与长续航的统一。传统液态锂电池受限于电解液安全性与能量密度瓶颈,而固态体系在设计上更适合承载高电压、高容量的锂金属负极,从而推动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大关。同时,由于固态电解质具备更高的热稳定性,其热失控温度较液态体系提升约200℃以上,大幅降低了整车起火风险。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均规划在2026–2027年间推出小批量固态装车验证,2030年前实现规模量产。蔚来、上汽智己、广汽等车企也已在部分高端车型上采用半固态或准固态电池方案。固态电池还带来了电池结构简化与快充性能提升的附加收益,使得“更安全、更轻、更快”的电动汽车逐渐成为现实。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固态电池的重要性体现在轻量化与安全性两个维度。人形机器人需要长时间、高强度、多自由度的动作输出,对电源系统的能量密度、放电倍率与安全特性要求极高。传统液态锂电池体积庞大、重量较重,不仅压缩了机器人关节与传感器空间,还限制了机体灵活性。固态电池以更高的能量密度和紧凑的结构设计,使机器人得以在有限空间内提升电能储备并减轻负重。据业内披露,广汽推出的Gomate人形机器人已搭载全固态电池,可实现6小时续航;特斯拉Optimus新一代机型通过采用固态体系,整机重量降低约15%,释放出更多关节空间。与此同时,固态电池的高热稳定性与抗冲击性能,也使其在工业巡检和家庭服务等存在高温、震动或碰撞风险的应用场景中更具优势。
在低空经济领域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中,固态电池是实现商业化飞行的关键环节之一。eVTOL需要在起降、巡航、悬停等多个阶段维持高倍率放电与能量输出,其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要求远高于地面交通工具。根据行业标准,商用级eVTOL电池需达到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且瞬时放电倍率不低于5C。液态电解质在高倍率充放电和高温环境中存在安全隐患,而固态体系可以同时提供高能量密度与优异的热稳定性。赣锋锂业、国轩高科、欣旺达等企业在CIBF展会上推出了面向eVTOL的固态动力电池方案,其中赣锋的硫化物体系电芯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国轩与欣旺达分别实现300–400Wh/kg的实验样品,显示出固态电池正逐步成为飞行器动力系统的首选方案。
在储能端,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电解液后,显著提升了电池的热稳定性与循环寿命,极大降低了起火、爆炸等安全风险,使其特别适用于数据中心、电力储能电站和轨道交通等高安全场景。雄韬股份推出的60Ah固态电池采用“原位聚合电解质”和“动态成膜固化”技术,已在CIBF2025上亮相,被定位为下一代高安全储能解决方案。此外,欣旺达也在RE+美国展会上展示了72Ah、102Ah、280Ah、314Ah等大容量电芯,用于电力与工商业储能,显示固态与半固态路线正加速切入高能量密度储能场景。
在消费电子领域,固态电池的高能量密度与轻薄特性使其成为未来移动终端的关键突破口。随着设备趋向轻量化与长续航,传统液态电池在体积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上的限制日益明显。固态电池不仅能提升40%以上体积能量密度,还能在高温与快速充放电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欣旺达在CIBF2025推出的“欣·云霄2.0”软固态电池即具备360Wh/kg能量密度与宽温域适配特性,针对笔电、可穿戴设备与高端手机市场,展示出固态电池在3C消费电子领域的现实应用潜力
整体来看,固态电池产业化的节奏正在逐步清晰。短期内,半固态电池将作为过渡形态率先量产,用以积累制造经验与市场反馈;中期(2026–2027年)预计在新能源汽车与eVTOL实现小批量装车;2030年前后,随着硫化物体系降本与制备工艺成熟,全固态电池有望进入全面产业化阶段。不同应用场景的商业落地路径也将分化:新能源汽车仍是最大市场与首要验证方向;eVTOL与人形机器人成为高附加值突破口;储能与消费电子则将在安全性与结构创新上率先受益。
(2)政策倾斜与需求回温,海风行业复苏进场
▶ 11月1日起纳税人销售自产的利用海上风力生产的电力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50%
10月17日晚,财政部等三部门发布公告,对风力及核电增值税政策进行调整。核心变化为:自2025年1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对纳税人销售自产的海上风电电力产品继续实行“即征即退50%”的增值税优惠;同时,《财税〔2015〕74号》自2025年11月1日起废止,意味着陆上风电既有普惠退税政策同步退出。核电方面,2025年10月31日前已商运的机组继续按财税〔2008〕38号执行;2025年10月31日前已获国务院核准但尚未商运的机组,自商运次月起10个年度内实行先征后退50%,其余增值税口径仍按财税〔2008〕38号执行;2025年11月1日后核准的核电机组不再享受先征后退。
本次调整体现结构性支持“海上优于陆上”:陆上风电普惠退税退出,而海上保留优惠,装机与资金有望向海上侧倾。2015年以来的普惠式增值税退税政策,曾在行业扩张初期发挥关键作用,助力陆上风电规模快速突破。但在行业成长性验证完成后,其继续保留的边际效用明显下降。财政部也明确释放信号:优惠从“普惠式”转向“精确滴灌”。一方面,陆上风电技术路径成熟、度电成本已具备市场竞争力,商业模式跑通,加之近年增值税抵扣链条改革完善,其税负环境本身已有所改善,因此退出普惠性税收优惠对行业影响可控。另一方面,海上风电仍面临高CAPEX、建设周期长、运维难度大、技术攻坚成本高等突出挑战,在爬坡阶段继续给予税收扶持,有助于改善现金流、提升项目IRR、降低前期财务压力,符合海洋经济与清洁能源发展方向。
▶ 海上风电的换挡时刻:短期承压,长期向上
海上风电正处在由高速扩张转向成熟发展的关键换挡期,2024 年行业明显承压。受利率高企、供应链成本上升、电网接入瓶颈以及近海资源阶段性受限等因素影响,2024 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仅 8.0GW(YoY -26%),为全球累计装机 83.2GW 以来的首次显著放缓,行业从“抢装驱动”切换为“成本消化与建设效率优先”阶段,新增承压的主因集中在并网延迟、复杂的海上批复与协调、供应链交付推迟以及个别组件故障等因素(如英国 Dogger Bank A 推进不及预期、德国产能上线但受高压直流并网节奏影响、美国项目调试顺延)。

不过,2025年以来,各地政策端出现边际改善: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此前搁置的项目陆续复工,辽宁、山东等地完成批量竞配,表明停滞状态正在解除。发改委于2025年初发布的“136号文”,明确要求新能源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交易体系,这意味着海上风电将从“政策定价”走向“市场定价”,电价浮动与收益风险将更紧密绑定项目成本与交易能力。短期看,这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难度,但从中长期看,它将促使行业建立起更健康的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单30”政策落地,要求新增项目布设在离岸30公里以外或水深30米以上海域,意味着深远海开发将成为主战场。深远海资源丰富、风速更高、容量系数更优,也有助于缓解近岸用海冲突,但同时对施工装备、并网线路及海缆供应提出更高要求。各地在国管海域项目上动作频繁:广东的16GW、上海的4.3GW均进入竞配阶段,秦皇岛500MW项目已获批复,显示新一轮资源布局正在铺开。若后续审批和并网环节加速,国内装机节奏有望自2025年起重新进入上行通道。

欧洲市场同样面临短期压力。2024年并网规模明显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受通胀、利率上行、供应链涨价和电价拍卖机制滞后等因素影响,英国、丹麦、荷兰等地出现项目延期或流标。过去依赖固定电价与补贴机制的开发逻辑遭遇现实约束,收益测算与成本结构错配风险暴露。然而,欧洲政策调整正在快速推进。英国提高差价合约电价上限并延长合同周期,法国通过国家层面海上风电支持计划,丹麦优化拍卖机制。这些政策重新平衡了收益与风险分摊,有助于修复投资信心。考虑到欧洲在能源安全、气候目标约束及脱碳电力结构优化中的刚性需求,海上风电仍是其战略性基础能源之一,当前承压更像是为下一轮增长进行制度和成本端再校准。
总体而言,全球海上风电行业的放缓是阶段性的调整,而非趋势逆转。从长期来看,海上风电已在度电成本上具备与化石能源竞争的经济性,具有高容量系数、接近负荷中心、碳排放低、不占用土地资源等系统优势,其战略地位无法替代。按照行业预测,2025年至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有望年均达到26GW,是2024年的三倍以上,年复合增速约27%;中国和欧洲仍将是核心驱动力,年新增装机有望从当前的个位数提升至30GW以上,风电新增占比由7%提升至接近20%。国际能源署预计,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将达到285GW,2050年在净零情景下将增至1600至1900GW,如要实现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至少需要超过2000GW的海上风电装机。因此,当前的放缓,是成本、审批与并网节奏带来的周期性再平衡,而非需求端的衰退。随着深远海开发、市场化机制完善与政策调整落实,行业正从旧周期走向新周期,未来增长逻辑依然清晰。
▶ 产业链核心环节一: 整机,从‘内卷’走向盈利修复
整机、基础与海缆是海上风电产业链最具价值与壁垒的三大环节。从一座海上风电场的完整投资构成来看,约42%的成本用于风机本体,包括塔筒、叶片、机舱、发电机、齿轮箱与控制系统等,是决定发电效率和度电成本的核心资产;约27.3%投入在海上基础,如单桩、导管架或吸力桩等结构,用于将风机稳固在海床之上,相当于整个项目的“地基”;约6.2%为海底送出海缆,用于将发出的电力输送到陆上电网,是实现商业收益的关键设备。

在整机供应市场,目前仍由远景能源、金风科技、运达股份、明阳智能等头部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但行业集中度出现边际下滑。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整机商合计中标量占比约75%,较2024年同期略有下降,说明竞争开始从“头部垄断”转向“梯队分化”。与此同时,海上风电订单成为决定整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关键。东方电气、中车株洲所等原本位于第二梯队的厂商在海上风电中标量显著提升,部分企业海上风电中标规模已突破1GW,加速追赶传统领先者,产业格局正逐步从陆上竞争演化为海上增量市场的重新洗牌。

整机大型化趋势则正在重新定义产业技术路径。全球OEM在2024–2025年密集推出大功率机型,以提升单机发电效率和经济性。欧洲方面,Vestas的V236-15MW型号已获得超过6GW订单,西门子歌美飒推出21.5MW机型;中国方面,东方电气发布全球首台26MW海上风机,金风科技推出22MW深海机组,明阳智能的双转子16.6MW平台已经投入应用。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有六家整机商具备20MW级以上机组研发或投运能力,显示中国企业在大机组领域实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
但大型化竞赛的加速带来了一系列深层问题:设计标准滞后,现行IEC与国内标准尚未完全适配20MW级机型,叶片断裂、塔筒共振等问题频发;研发周期缩短导致原型验证不足,部分机组尚未完成全生命周期测试即进入市场;产品迭代过快,单一型号生命周期显著缩短,造成供应商难以回收投资,ROI周期拉长;下游开发商为适配大机组需重复投入基础设施,早期项目投资尚未回收即被新技术替代。这场“大型化军备竞赛”虽然提升了单机效率,却削弱了产业整体盈利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以来整机环节的盈利能力开始从前期低谷中恢复。上半年国内风电招标规模达到71.9GW,同比增长8.8%,其中海上风电招标5GW,需求端保持强劲。风机投标价格在连续两年下滑后首次回升,6月均价上升至1616元/千瓦,较2024年底显著回暖。随着“反内卷”“合理报价”等政策导向明确,价格战逐渐缓和,毛利率进入修复通道。财务表现亦验证这一趋势:东方电气2025年中报利润达19.10亿元,同比大幅改善;金风科技中期净利恢复至14.88亿元,扭转此前连续下滑态势;明阳智能收入端保持增长,盈利结构因海上风电占比提升而改善。同时,海外市场需求强劲,上半年中国整机企业海外中标容量接近10GW,出口业务占比提升明显,“海外高毛利 + 国内价格回升”形成双轮驱动,整机行业具备重新进入上行周期的基础。

▶ 产业链核心环节二: 基础,固定式竞争白热化,漂浮式仍处于探索阶段
海上风电基础可以理解为风机的“地基”,负责把上百米高、几百吨重的风机稳稳固定在海上,抵抗风、浪、潮流等复杂环境力。它不仅决定风机是否“站得住”,更影响运行寿命和运维安全。在一座海上风电场的总投资中,基础成本通常占25%–30%,仅次于风机本体。目前我国海上风电主要还是部署在50米以内水深的近海区域,因此固定式基础(如单桩、导管架)仍占绝对主流。单桩是将一根6–10米直径的钢管打入海床,结构简单、造价较低;导管架结构类似海上石油平台的底座,由四根桩腿和斜撑组成,适用于更深海域。固定式基础施工工艺成熟、供应链完善,是近几年海上风电快速扩张的主要支撑方式。
竞争格局上,固定式基础的参与者多、竞争激烈,但格局尚未固化。除了在海工设备和海上施工方面有经验的企业(如振华重工、海油工程),大量原本做陆上塔筒、钢结构或港口工程的企业也跨入该领域(如大金重工、中际联合、华电重工等),形成“造船企业+钢结构企业+电力工程类央企”混合竞争态势。由于进入门槛相对有限,产能扩张迅速,导致管桩、导管架产品价格竞争激烈,订单分散,尚未形成类似风机整机那样的寡头格局。

当风电走向离岸30公里以外或水深超过50–60米区域时,固定式基础已经不适用,这就需要漂浮式基础。漂浮式基础不再“打桩入海床”,而是通过浮体漂浮在水面,并用锚链或钢索固定在海底。主要形式包括:半潜式(Semi-sub):多浮筒结构,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多的漂浮式形态;Spar式:一个深水长柱下沉至海面下几十米,重心低,稳定性强;张力腿平台(TLP):通过拉紧的系泊绳保持平衡,结构更轻,但技术难度最高。
目前我国具备漂浮式海上风电基础设计、制造乃至总装能力的企业数量非常有限,处于技术探索与示范阶段的“早期玩家”主要包括大金重工、振华重工、中海油能源发展和明阳智能等。其中,大金重工是国内最早建设漂浮式基础产线的企业,已完成示范平台制造;振华重工和中海油凭借海洋工程和海上装备经验,参与了多个示范项目;明阳智能则采取“风机+浮体+系泊系统”一体化方案,并与欧洲BlueFloat合作建设海外供应链。此外,中船海装、中远海工、龙源电力等企业正处于试验和储备阶段。当前漂浮式项目仍以1~5台风机的试验电场为主,如广东油洲和海南CZ示范项目,尚未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这一环节的技术门槛远高于固定式基础,不仅需要掌握浮体设计、海洋力学和造船焊接,还涉及系泊系统、动态海缆及深水安装等多学科融合能力。因此,目前漂浮式基础市场尚未形成价格竞争格局,而是以技术验证、产线储备和工程经验为核心的“能力竞争”,格局相对清晰,少数具备海工与系统集成能力的企业已占据先发优势。
▶产业链核心环节三:海缆,海上风电的核心增量赛道
海缆是海上风电场与陆上电网之间的“能源主动脉”。风机产生的电力首先通过海上集电线路汇集至海上升压站,再经高压海底电缆输送到陆地电网。海缆的安全性、容量与稳定性直接决定风电场能否持续并网发电。海上风电的核心挑战之一,是“海上发电、陆上消纳”。由于风电场通常位于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的海域,电能必须通过长距离、高压输电实现送出,因此海缆的性能成为制约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首先,投资占比高:海缆系统通常占项目总投资的15%–25%,是成本最高的设备之一。其次,施工复杂性强:海缆铺设需在复杂海底地形中完成,对施工窗口期、天气条件和精度要求极高。最后,安全性要求高:一旦发生故障,维修周期长达数月,造成的停机损失远高于设备本身成本。
当前风电景气回升中,海缆环节是最直接、最确定受益的部分。一方面,国内陆上与海上风电招标量持续增长,带动并网需求上升,而海缆作为“电力送出”的必需环节,是项目开工后最早采购和投入的设备,订单兑现速度快、周期短;另一方面,海上风电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恢复,显著改善项目收益率,开发商资金压力缓解后,优先保障的是并网关键设备支出,其中占比高、不可替代的海缆环节最先得到拉动。相比风机、塔筒和基础等受价格竞争或施工限制影响较大的板块,海缆具备技术门槛高、供需缺口明确、订单落地快的特点,因此在风电行业回暖中具备更强业绩弹性和领先修复优势。
过去三年,欧洲本土海缆制造体系全面进入“产能紧绷”状态。普睿司曼、耐克森、安凯特三大厂商垄断高端市场,但产线排期已被巨量订单挤满。截至2024年底,普睿司曼在手海缆订单高达121亿欧元,而其全年电力传输业务营收仅25亿欧元,意味着新订单的排产周期已被推迟至4–5年后。与此同时,欧洲各国海上风电项目拍卖与最终投资决策持续高位运行,形成“装机放缓、订单积压、新标不断”的错配格局,供给端的结构性紧缺愈发突出。GWEC预测,到2026年,欧洲将全面步入海缆产能瓶颈期,届时项目执行节奏将明显受限。

在欧洲供给受限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凭借产能、成本与交付能力迅速切入全球市场。中国海缆产业链完整、产能充足,且具备成熟的高压交流与直流制造体系,成为全球唯一具备规模化外供能力的地区。自2022年以来,欧洲订单明显外溢:东方电缆先后中标荷兰HKWB项目、英国Inch Cape项目;中天科技在波兰Baltica 2项目中获得275kV高压海缆总包;亨通光电亦在越南、冰岛、克罗地亚等地持续斩获项目。这一系列突破显示,中资厂商已从区域供应商转向全球主流竞标者。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正加速海外布局,以锁定欧洲海风的中长期市场。东方电缆通过股权投资布局英国本地海缆公司,中天科技、大金重工、明阳智能等纷纷筹建欧洲生产或服务基地,以“本地化产能+国内供货”双线模式承接欧洲需求缺口。随着欧洲海上风电持续扩容、产业链产能紧平衡长期存在,中国厂商的交付优势与工程化能力将持续兑现。
深远海化趋势进一步强化了海缆的重要性。水深增加、离岸距离变远,使传统交流输电(AC)逐步过渡到高压直流输电(HVDC),对绝缘、散热与材料可靠性要求显著提升。220kV 及以下的交流海缆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行业内不少企业已经能够生产,并在积极扩建产能,希望进入海上风电供应链分享市场份额。但当电压等级提升到500kV时,技术难度显著增加,绝缘厚度、导体纯度以及材料可靠性都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国内真正具备量产能力的仍只有东方电缆、中天科技和亨通光电三家。在直流海缆方面,行业门槛更高。当前只有东方电缆和中天科技实现了实际工程交付——中天已完成如东±400kV直流海缆供货,东方电缆则具备±160kV、±200kV的运行业绩。更高等级的±525kV柔性直流海缆,两家公司均已与欧洲输电系统运营商TenneT合作开展联合研发,正向全球高端海缆技术标准体系靠拢。
同时,漂浮式风机的运动性催生了动态海缆(Dynamic Cable)需求,其柔性与抗疲劳性能成为行业技术焦点。在海上风电中,传统的电缆大多是“静态的”——它们铺设在海床上,连接固定式基础的风机与海上升压站,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但当风机从固定式转向漂浮式后,情况完全不同:漂浮式风机安装在海面上的浮体上,受海浪、风力和潮汐影响,平台会产生持续的上下、左右和旋转运动。因此,连接漂浮风机与海底的电缆也必须能承受这种反复弯曲、拉伸和扭转。
4、 投资建议
10月重点关注五大具备边际改善的赛道:AI应用、AI硬件、电力设备、有色金属、创新药。

展望10月,我们认为科技成长风格仍将占优。具体而言,电力设备、有色金属方向存在一定的主题投资机会。电力设备领域,近期产业催化密集,如孚能科技第二代半固态电池获头部低空经济客户定点,第三代产品预计2026年量产、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中试线贯通并开启装车路测等。并实现了多个储能关键技术突破,固态电池储能效率大幅提升。估值层面,固态电池指数当前PE(TTM)为31.59,较其他热门赛道具备明显安全边际。有色金属板块,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利好大宗商品,稀土涨价潮持续演绎,部分细分品种(如铜、钴、锡)发生供应端扰动如印尼禁矿、刚果钴出口禁令延长等。估值层面,有色金属指数当前PE(TTM)为26.54,相较科技成长板块仍处估值洼地。
除主题机会外,业绩能见度与产业高景气方向仍是配置核心。AI领域,AI应用端事件催化明确,Meta已正式发售带屏智能AR眼镜,逸文、雷鸟等也将于10月发布单绿显示眼镜,OpenAI第三届年度开发者大会将于10月初举办,聚焦AI技术在硬件领域的应用拓展,特斯拉机器人应用落地进程正持续推进。其当前估值虽略高于历史均值,但产业趋势支撑估值提升空间。AI硬件端景气度延续,英伟达向OpenAI大额投资建设算力数据中心,国内互联网厂商如阿里巴巴等相继宣布,其核心AI模型的训练将部分采用自研芯片,华为披露昇腾950芯片的核心技术细节,性能或赶超英伟达,寒武纪、海光信息等9月半导体产业链企业实现业绩大幅增长。当前估值水位虽然偏高,或仍旧存在一定的估值提升空间。与此同时,创新药即将进入BD密集催化期,ESMO、BIOTECH SUMMIT、AASLD三大国际会议10月集中排期,公布多项临床数据与BD订单,同时中国生物制药、石药、康诺亚等明确表态将在10月发布大额License-out,叠加医保集采倾斜及地方政策资金联动支持,当前估值虽略高于历史平均,但仍存一定增长空间。
02
全球观察:全球市场跟踪
1、 全球股市行业表现
上周全球股市涨跌互现,日常消费表现较好,信息技术、工业和医疗保健表现不佳。具体来看,美股全面上涨,电信服务领涨,金融持平;欧股涨多于跌,日常消费强势领涨,金融拖累指数;英国股市涨跌互现,公共事业较上周继续领涨,金融和工业拖累指数;日本股市跌多于涨,日常消费明显领涨,金融亦跌幅最大;港股亦跌多于涨,金融小幅领涨,信息技术跌幅突出;A股亦跌多于涨,金融领涨,信息技术跌幅最大。


2、 全球强势股与异动股简析
过去一周领涨的200亿美元以上市值公司中,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居多;过去一周领跌的200亿美元以上市值公司中,技术硬件与设备居多。
异动股简析
【法国依视路国际】此次异动上涨受营收超预期的利好因素驱动:10月16日,公司公布第三季度财报,其营收为68.7亿欧元,同比增长12%(按固定汇率计),高于市场预期的约 67.5 亿欧元,创下合并以来单季新高,显著超出市场预期。这一亮眼业绩显示出其在全球光学产品和智能眼镜领域的需求持续增强,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投资者信心随之回升。以上典型利好信号强势拉升了公司本周表现,主力资金大幅流入,股价一周累计涨超14%,构成“业绩营收超预期”驱动下的全球重点异动上涨股之一。
【小米集团-W】导致公司本周异动下跌的双重利空事件源于安全事故冲击与机构减持预期:10月15日,公司旗下电动车型号 Xiaomi SU7 在中国成都发生一宗致命车祸,据报,车门未能及时打开、乘员被困,引发市场对其汽车业务安全性的严重担忧;随后,次日有报道指出,知名基金 Value Partners Group 大幅减持该公司股份,这种“重大减持”信号加剧了市场对公司估值回调的预期。市场对公司在汽车业务安全性与重大机构减持背后意味的担忧演化为资金撤离,股价累计跌超11%,迫使公司成为本周全球重点异动下跌第一股。


03
重要资讯速递
1、 国内重要资讯与产业政策
(1)有色金属 - 美方宣布将对中方加征100%关税,商务部回应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近期中方相关经贸政策措施情况答记者问。美东时间10月10日,美方宣布,针对中方采取的稀土等相关物项出口管制,将对中方加征100%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商务部回应:动辄以高额关税进行威胁,不是与中方相处的正确之道。对于关税战,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我们不愿打,但也不怕打。中方敦促美方尽快纠正错误做法,以两国元首通话重要共识为引领,维护好来之不易的磋商成果,继续发挥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作用,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基础上,通过对话解决各自关切,妥善管控分歧,维护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也必将坚决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66762
(2)航运 - 交通运输部:启动航运业、造船业及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发展利益受影响情况调查
财联社10月14日电,交通运输部:为保障我国航运业、造船业及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发展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及实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等法律法规,交通运输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对我国航运业、造船业和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发展利益受美301调查影响或可能影响情况,相关企业、组织或个人是否存在实施、协助、支持美国在航运业、造船业及相关产业链供应链对我国采取歧视性限制措施的行为,及其他相关事项开展调查。后续根据调查情况适时出台相应措施。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68613
(3)云服务 - 阿里云宣布下调部分云服务器ECS产品价格
财联社10月14日电,阿里云发布公告,将于北京时间2025年10月30日12时起,调整部分云服务器ECS产品价格。本次价格调整涉及的地域包括法兰克福、东京、迪拜,调整的规格族包括ecs.c9i、ecs.g9i、ecs.r9i、ecs.ebmc9i、ecs.ebmg9i、ecs.ebmr9i,价格降幅含包月价、包年价及节省计划价格。本次价格调整仅适用于上述包月价、包年价格及节省计划在生效日后所发起的符合条件订单,包括新购、续费、升降配等。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68335
(4)减碳 - 国家发改委:支持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机械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
财联社10月14日讯,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办法》提到,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项目。支持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机械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支持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为载体整体部署并规模化实施的节能降碳改造。支持供热、算力等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支持中央和国家机关节能降碳改造。《办法》提到,煤炭消费清洁替代项目。支持煤电机组和煤化工项目低碳化改造。支持食品、烟草、纺织、造纸、印染等行业燃煤锅炉、工业窑炉,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支持城乡居民采用地热能、生物质能供暖。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68482
(5)算力 - 上海:提升智能算力终端规模 牵引自主GPU、互联模块等核心部件规模化应用
财联社10月14日电,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日前印发 《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6-2027年)》,提升智能算力终端规模。加快边缘智算一体机终端布局,开发支持大模型轻量化的推理一体机产品,打造即插即用人工智能边端解决方案,加速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打造智算服务器终端产业集群,提升万卡集群系统调优能力,集聚国内智算服务器整机优质企业,实现百亿级规模,牵引自主GPU、互联模块等核心部件规模化应用。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69092
(6)宏观 - 国家统计局: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 环比上涨0.1%
财联社10月15日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其中,城市下降0.2%,农村下降0.5%;食品价格下降4.4%,非食品价格上涨0.7%;消费品价格下降0.8%,服务价格上涨0.6%。2025年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继续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1%,降幅比上月收窄0.9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1%。1—9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2%。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69688
(7)智能汽车 - 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开幕
财联社10月16日电,今天上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将在北京开幕。为期三天的大会将有约1000名海内外政、产、学、研人士与会,共同探讨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新趋势、新发展、新业态。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以“汇智聚能 网联无限”为主题,设有3场全体会议和3场特色会议,大会将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政策、技术、安全、人工智能、应用、数据等方向进行深度探讨。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大会还将组织一系列深化国际合作的活动。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70879
(8)核电- 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型堆“玲龙一号”全球首堆冷试成功
财联社10月16日电,记者从中核集团获悉,“玲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冷态性能试验今天(16日)圆满完成,为后续的反应堆装料及商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型堆——“玲龙一号”位于海南昌江,是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审查的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今天完成的冷态功能试验是核电厂大型综合专项调试试验,是对整个反应堆性能的第一次全面“体检”,确保后续安全稳定运行。后续,“玲龙一号”还将按计划开展热态性能试验、临界试验等试验工作。建成投运后,预计每年发电量可达10亿度,满足海南52.6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8万吨,相当于一年植树750万棵。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71305
(9)算力 - 工信部: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 在城域内提供毫秒级算力资源网络通达能力
财联社10月16日电,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组织开展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聚焦算力网络发展,构建高在城域内提供毫秒级算力资源网络通达能力速大容量、确定低时延、泛在广覆盖的城域网络,即面向基础设施实现算力中心毫秒互连(<1毫秒),面向重点场所实现算力资源毫秒接入(<1毫秒),面向应用终端实现算力应用毫秒可达(网络时延<10毫秒)。以专项行动为牵引,带动产业各方聚焦畅通毫秒用算通道,在全国范围内梯次推进毫秒用算网络建设,到2027年基本形成全域覆盖、高效畅通的城域毫秒用算网络能力体系。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71583
(10)金融 - 央行官员:适当整合投资渠道 吸引更多境外机构有序投资境内市场
财联社10月17日电,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负责人表示,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增强透明度、规则性和可预期性,提升金融市场交易效率和流动性,适当整合投资渠道,吸引更多境外机构有序投资境内市场。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72834
2、 国外重要资讯与产业政策
(1)脑机接口—Neuralink新进展 植入设备+机械臂 渐冻症患者首次独立进食、喝水
当地时间10月11日,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展示了渐冻症患者Nick Wray通过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吃东西的画面。Wray已完成N1芯片的脑部植入。据悉,这是Neuralink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CONVOY研究项目的一部分,Wray是第8位接受该脑机植入手术的患者。CONVOY是一项旨在探索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控制辅助设备的早期可行性临床研究,聚焦于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植入式设备帮助肢体功能受限者恢复自主生活能力,即让大脑的“意念”能够直接操控机器,将脑机接口与机器人技术(机械臂) 整合在一起。该系统的技术核心在于植入大脑的微型电极,能精准捕捉神经信号,并通过无线数据传输将这些信号转化为机械臂的控制指令,实现“意念-动作”的实时转换。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66659
(2)关税—加拿大地方政府要求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关税
财联社10月13日电,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1日,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省长基纽致信加拿大总理卡尼,要求联邦政府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的100%关税。基纽在信中表示,加拿大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做法“引发了双边贸易战,对加拿大西部地区的影响尤为严重”。中国对加拿大的反制措施已导致加拿大油菜籽价格大幅下跌,猪肉生产行业遭受重创。基纽称,目前加中关系处于“关键时刻”,他敦促卡尼政府“抓住机遇”。此前,萨斯喀彻温省省长莫伊也公开表示,他希望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关税。数据显示,萨斯喀彻温省8月份对华油菜籽出口同比下降了76%。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67060
(3)人工智能—富士康与英伟达合作 推动800伏直流电源架构落地人工智能数据中心
财联社10月14日电,富士康在官网上宣布,公司正在与英伟达合作,推动800伏直流电源架构落地人工智能(AI)数据中心。这一新架构将首先在高雄K-1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项目中实施,该项目作为展示平台,展现公司在AI服务器、数据中心及可再生能源整合方面的能力。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68296
(4)宏观—IMF发布最新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2%
财联社10月14日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当地时间10月14日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IMF表示,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3.2%,2026年进一步降至3.1%。美国关税的急剧上升正在成为主导全球不确定性的最重要因素。报告显示,美国自2025年4月以来大幅提高关税水平,将关税率提升至百年来罕见的高度。虽然美国与部分贸易伙伴签署协议,使多数国家的有效关税率回落至10%至20%的区间,但整体关税水平仍远高于2024年。IMF指出,这一不透明且缺乏持久性安排的政策调整,使全球价格、投资和消费预期全面承压,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居高不下。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69374
(5)宏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联储可能在未来几个月结束缩减资产负债表
财联社10月15日电,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暗示央行可能在未来几个月结束缩减资产负债表。这位美联储主席还表示,劳动力市场预期持续恶化,这一信息支撑了投资者对本月再次降息的预期。鲍威尔周二在为费城全美商业经济协会活动准备的讲话中表示,“我们长期以来阐释的计划是,当准备金略高于我们判断的与充足状况相符的水平时,就将停止缩表。”鲍威尔表示,“我们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内接近这一水平,我们正在密切关注各种指标,以为这一决策提供信息。”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69481
(6)宏观—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库券规模激增 或促使美联储考虑停止缩表
财联社10月16日电,鲍威尔周二暗示美联储可能在未来数月结束缩表时,有一点没有明说,那就是美国财政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美国财政部在不断增加国库券供应,意味着需要维持更高的一般账户余额。过去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财政部一般账户目标余额基本是8500亿美元。根据分析,在11月3日发布的下一次季度报告中,可能至少达到9000亿美元。美联储缩表会减少美国银行系统中的准备金数量,目前约为3万亿美元,已接近被认为“足够”的水平。巴克莱策略师Samuel Earl表示,财政部一般账户余额增长进一步消耗储备,加大美联储停止缩表的压力,最终将需要扩大资产负债表。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71433
(7)俄美—俄美总统电话会谈结束 特朗普称将与普京在布达佩斯会面
财联社10月17日电,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10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称,他刚刚结束了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电话交谈,此次通话非常富有成效。特朗普表示,他仍然致力于帮助解决乌克兰冲突,双方花费大量时间讨论乌克兰冲突结束后俄美之间的贸易问题。特朗普宣布,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将代表美国出席即将举行的与俄罗斯的会晤。会晤地点和代表团成员尚未确定。特朗普表示,他将在顾问会议结束后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与普京会面,探讨能否结束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冲突。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72076
(8)美股—美国地区性银行股价暴跌 Zions信贷问题引发抛售
财联社10月17日电,美国地区性银行的股价周四重挫,信贷担忧加剧,此前Zions Bancorp表示将计提6000万美元贷款拨备,并冲销5000万美元坏账。KBW地区性银行指数暴跌6.3%,创4月份以来最大跌幅。Zions宣布冲销之际,多家银行及其他贷款机构就两笔商业和工业贷款提起法律诉讼。Western Alliance Bancorp周四表示,其已于8月对一名借款方提起诉讼,指控其欺诈。Western Alliance Bancorp股价下跌11%,Zions收跌13%。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72110
(9)芯片—黄仁勋:英伟达在华高端芯片市场份额已从95%降至0% 美对华技术封锁是一个“错误”
财联社10月17日电,据环球网援引香港《南华早报》当地时间16日报道,美国英伟达公司首席执行官(CEO)黄仁勋近日表示,由于美国实施出口管制,这家美国半导体巨头被禁止向中国大陆企业出售其先进产品,该公司在华高端芯片市场份额已从95%降至0%。他还表示,美对华技术封锁是一个“错误”,英伟达将继续争取重返中国市场。报道称,黄仁勋本月6日在美国纽约参加活动时作出上述表述。“目前我们已完全退出中国市场。”黄仁勋说,“我们希望继续解释和说明情况,并坚持对政策调整抱有希望。”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73101
(10)国际关系—特朗普称已授权中情局在委内瑞拉开展秘密行动
财联社10月16日电,据环球时报,美国总统特朗普15日说,他已授权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在委内瑞拉开展秘密行动。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15日表示,委内瑞拉抵制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政变,拉美地区对此行径“不欢迎、不需要”,并强烈抨击。
新闻来源:https://www.cls.cn/detail/2171523
3、全球重点科技公司跟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