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齐琛冏】黄浦江畔,东方之珠,上海正借长江入海之势,面向太平洋,向世界展示其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开放姿态与蓬勃活力。
工程技术,为上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方案;城市,让前沿工程技术有了“施展舞台”。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10月在上海举办期间,上海从“海陆空地”多维度,聚焦城市更新、轨道交通、资源再生、绿色能源、智能建造、航空制造、海洋装备7个领域,展示创新工程成果,分享上海工程智慧,交出一张世界级的工程答卷。
探索全球超大城市更新“上海实践”
在临江又沿海、软土地基的上海堆山造景,是否有可能?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内坐落的国内首座高度超40米的空腔人工山体给出了答案。创造性地采用了空腔结构的山体设计,用更轻的重量解决沉降问题,同时在空腔内最大程度节约利用空间。展厅、1500多个停车位等功能设施都被“藏在”双子山内部,而部分建渣被变废为宝,成为建设双子山的“基石”,整座山“仿自然而不违自然”。

除了“人工山”,上海也有自己的“亚马逊”——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内温室花园的独特空间让近20万株植物各得其所,让人在四季都能感受春天般的温暖和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这座从百年钢厂旧址上拔地而起的温室花园,无梁无柱,靠什么承载屋顶重量?原来,设计师们创新运用了多边形铝合金网格混合结构体系,采取了屋盖自平衡或钢桁架悬挂的不同方案,实现屋顶轻薄、空间通透的效果。此外,馆内设计了复杂的通风系统,包括地下通风沟、顶部排气窗和导流风扇,园中地面上藏着一个个圆形通风道,冬暖夏凉,润物细无声地保障着人们的舒适感。
工程创新与城市更新在上海完美相遇。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作为集工业退城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城市更新样板,探索出了城市更新的绿色环保新方案。
分享全球规模最大城市轨交网络“上海经验”
上海城区施工空间小、地质复杂、地下管网密集,却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千列地铁在城市脉络中穿行。
世界最大的背后,蕴含着哪些创新建造技术?
据介绍,第一类是应对特殊环境的车站建造技术。近年来,明挖法车站施工在上海中心城区面临越来越严苛的环境制约,对暗挖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为此,上海工程师团队攻关“饱和软土敏感环境暗挖地铁车站建造技术”,提出了在城区复杂环境中采用机械掘进法或超长、特大断面管幕法修建地下车站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已用于14号线静安寺站、桂桥路站等站点建设。
第二类技术打造出地下区间施工的“数智盾构2.0”。传统盾构机由操作员凭经验控制,比如调整掘进方向、协调拼装隧道管片,一旦操作有误差,就可能导致隧道错台渗漏。而“数智盾构2.0”装有“智能大脑”,能实时调节掘进压力,自动控制同步注浆和油脂,不用人手动操作。其管片拼装机也升级为智能机器人,能做到毫米级精准拼装,比传统人工拼装精准得多。再配上运输材料的无人驾驶电机车,新一代国产盾构机实现了自主掘进、自动拼装、物流自动运输三大核心作业的全流程自主运行。
资源再生提供可持续发展“上海样板”
在上海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周边公园化景观与滨江开放空间,市民在这里看植被,眺望江景,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颠覆了人们对垃圾处理厂的传统认知。
这里是上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后建设的首座干湿垃圾协同处理项目,日处理能力约为干垃圾3000吨、湿垃圾800吨,每年通过垃圾焚烧可发电约8亿度,并将填埋垃圾量压降到原先的2%。作为运营方的上实环境公司,引入世界顶尖焚烧工艺与排放治理技术,使得每吨垃圾的发电量比同类项目高出40%,烟气排放优于欧盟标准。废弃物在这里奇迹般地“浴火重生”,化为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电能。

无论是资源再生利用,还是能源装备制造,上海正以创新的设计理念与全球领先的科技,孕育着一颗颗持续跳动的“绿色心脏”。
绿色能源装备绘就零碳未来“上海方案”
在上海锅炉厂,定日镜将阳光汇聚于吸热屏上,将光热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在上海汽轮机厂,百万千瓦汽轮机不断追求极致发电效率;在不远处的上海锅炉厂,由绿色电力催生的氢正与捕集而来的二氧化碳合成可供远洋巨轮行驶的甲醇燃料……上海电气的“钢铁巨兽”的智能化脉动正描绘出一条从传统制造迈向零碳未来的清晰路径。
其中,上海电气旗下上海锅炉厂的光储研发试验中心,采用全世界最前沿、最先进、最高效且经过多个国际大型工程项目验证的成熟的聚光集热无线控制技术建成。目前,这套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迪拜100兆瓦塔式光热电站,实现了大规模无线镜场技术的商业化,使清洁电力电价有望实现与传统火电相当,降低了绿色能源的使用门槛。这项跨国性的“上海工程”不仅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样本,更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参考。
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为了摘下这颗“明珠”,上海电气在清洁燃烧、掺氢技术、智能化运维和先进透平叶片冷却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掺氢燃烧技术是实现零碳发电的关键路径,已在试验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真实机组上进行了技术验证。
上海电气作为全球领先的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提供方,以“风光储氢核”多能协同为核心,全谱系布局绿色能源装备创新,通过高效清洁煤电、氢能装备、碳捕集等技术协同,推动中国绿色能源装备从“产品输出”向“技术标准输出”“产业生态输出”升级。
“超级工程”体现智能建造“上海智慧”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滩涂之地的浦东机场,如今是辐射全球的世界级航空枢纽。
作为新时代航站楼综合体,浦东机场四期扩建t3航站区这个超级工程,正重新定义未来机场的模样。
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通过空间串联既有的t1、t2和在建的t3航站楼,将机场与铁路上海东站紧密衔接,实现“空铁一体化”的无缝换乘,真正构建起连接长三角、辐射全球的综合交通枢纽。
正在建造中的上海大歌剧院主体建筑,“中国扇”的造型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打造出中国折扇效果的双螺旋楼梯,应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和依靠数字化技术打造的双螺旋自由曲面混凝土厚壳。这种混凝土的强度是一般混凝土强度的3至5倍。上海大歌剧院主体建筑是该混凝土首次被用为主要承重结构材料。
在这一个个超级工程的推进的背后,都离不开上海的工程师将团队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合的现代建造能力。例如,浦东机场四期扩建t3航站区开创性地投入37款智能建筑机器人,覆盖高精度施工与高风险作业场景,构建出“人机协同”的全新施工范式,成为全球最大机场机器人施工集群首发阵地。焊接机器人将效率提升70%,劳动力节约40%,工期缩短20%,智能建造正在这里从概念走向现实。
上海大歌剧院主体建筑实际施工中,工程师们利用数字建造技术实现曲面优化、自动深化以及精度控制,数字建造技术解决了这个异常复杂曲面结构的施工可行性难题,节约了非常可观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托举大飞机起航 崛起航空制造“上海地标”
位于上海的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浦东基地(下称“浦东基地”),是中国大飞机腾飞的新地标。
2017年5月5日,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一跃而起冲上云霄,成功完成首飞任务。C919飞机采用了先进的气动设计、推进系统和材料,碳排放更低、燃油效率更高,不仅符合当代绿色航空的发展趋势,也为航空公司降低了运营成本。
浦东基地是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承担C919国产大飞机的总装任务。在浦东基地,飞机制造的智能化水平正加速推进。浦东基地围绕C909、C919总装集成和生产工作,人机共融柔性装配线等创新实践,展示了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和雄厚实力。
今天,这里已成为国产大飞机的“产房”、现代化航空工业发展的热土,并依托大飞机项目促进更多航空企业和资源在沪集聚,为上海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锻造海洋装备创新“上海力量”
在上海长兴岛南岸的“0号海工码头”,一排排五颜六色的岸桥矗立江畔。长兴岛是中国船舶海工产业核心承载地。这些岸桥为全球各大港口量身定制,正是上海“锻造”海洋装备重器、联通世界的时代见证。
中国港机设备与服务覆盖11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约70%的自动化码头建设,成为世界智慧港口的标准配置,正持续推动智慧港口发展。
为适应船舶大型化,在大型岸桥的研发当中,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设计了一套大刚度门框,它能将整体设备的晃动变形量减少20%。把这些技术再用到其他常规设备上,能解决不少其他船舶大型化后的问题。
在绿色节能方向,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从减轻设备重量的角度切入,全球首创岸桥半圆形截面大梁,降风阻30%以上;
在港口智能化方面,针对码头运维需求研发出的智能运维一体化平台,集成多系统实现设备可视、流程可控、履历可查,支持跨平台和超100个用户同时在线,已在宁波、南沙等多个港口上线。
造船业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人才培养与锻炼的周期也长。据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内部人员的培训、知识管理、数据共享都逐步实现了制度化。面对造船业计划、节奏比较多变的特点,该企业在内部持续开办“江南技校”,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能掌握计划变化的基层管理者。近年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团队总人数超过1700人,正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全面转型。
如今的上海,在许多行业都向全球传递“上海方案解决世界级工程难题”的核心能力。这背后,既离不开深厚的技术积淀,也得益于在新趋势面前勇于应变、善于求变的精神。求解全球工程挑战,上海给出了“世界级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