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是一座民营经济“大而不强”的城市。
在全国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当中,重庆的民营经济占比排在第一位。
《202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重庆民营经济增加值1.98万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1.6%。
《2024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杭州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占GDP的比重为61.5%。
再来看其他城市。
2024年,成都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0.3%;武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8.4%;南京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7.5%;广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2.3%。上海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63万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0.3%。
深圳、武汉和北京没有披露最新数据,只能查到2022年和2023年的数据。
2022年,深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5.9%,苏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1.2%。
2023年,北京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了1.4万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1.4%。
重庆的经济结构当中,民营经济的体量已经非常大了,增加值超过了北京和上海,而且民营经济占比已经非常高了。
但现实当中仍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短板,即重庆民营经济在质量上与东部沿海城市还有较大差距。比如,重庆仅有7家企业上榜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而北京有22家企业上榜,上海有17家企业上榜。从上榜数量来看,重庆只有北京的三分之一,只有上海的五分之二。
重庆民营经济这种量和质的反差,迫使这座城市进行深度思考:需要怎样做,才能将“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突破?
关键在于,重庆能否将创新植入城市内核。
2025年8月18日,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需要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方位植入城市内核,突出产学研结合、龙头企业带头、西部金融中心赋能,“四侧”协同促进“四链”融合打造创新综合体,加快走出一条以产业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子。
这是一个顶层设计,是一个城市系统性打造创新的工作指引。
重庆上上下下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当地民营经济的出路在于用创新驱动民营企业向“高精尖”转型,如果不能够转型成功,重庆民营经济“体量大,占比高”的优势很有可能会逐渐弱化,甚至会逐渐陷入“规模扩张与效益下滑”的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部(重庆)科学城被寄予厚望,它需要成为重庆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定位是“科学之城,创新高地”,它于2020年获批建设,规划面积是1198平方公里,与传统意义的产业园区相比,它有三大鲜明的特点。
第一,西部(重庆)科学城成立了大量的科研院所,正在变成一个“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
不同于传统科研机构“闭门造车”的模式,西部(重庆)科学城推动金凤实验室、嘉陵江实验室等顶尖科研院所,率先建立“企业需求-科研任务-技术转化”的闭环机制。这些科研机构通过精准调研识别民营企业技术痛点,将其转化为可落地的科研任务清单,等到攻克技术难关后,再通过技术转化通道,把科研成果输送给企业,实现“以企业需求确定方向、以技术突破解决难题”。
重庆知见生命科技公司就是一个技术转化的案例,它依托金凤实验室的多模态脑肿瘤智慧诊断技术,与全国39家“三甲”医院合作开展远程会诊服务,累计服务超700例病例。
第二,西部(重庆)科学城搭建了一个支持创新的激励体系。
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了多个孵化园区,为企业提供“办公空间+实验室+中试基地”一体化配套设施,方便企业拎包入驻,而且这些孵化园区前期有一定的租金减免政策,能够降低企业初期运营成本。
西部(重庆)科学城还大力支持成果转化,高校、科研院所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所获收益的大部分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重庆市属高校对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创业的工作量和相应绩效给予同等认可。
西部(重庆)科学城对科研团队开展的前沿探索项目、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如果是因为“技术风险、市场变化”导致失败,而且不存在弄虚作假、失职渎职等行为,不予追责,并且会继续支持科研团队和企业的其他研发项目。
第三,西部(重庆)科学城搭建了一个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体系。
2023年10月,西部(重庆)科学城设立了总规模达300亿元的西部(重庆)科学城产业发展基金,采用“母基金+子基金+直投”模式市场化运作,重点投向多个战略性新兴赛道,推动产业与资本有效连接、双向赋能。
2024年12月,西部(重庆)科学城天使基金发布,首期3亿元,单个项目投资可达千万。该基金主要投向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种子期及初创期科技企业。
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已经形成了“天使投资培育初创企业、产业基金推动企业壮大”的资本生态,能够加速企业的成长。
整体来看,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在打造一个“飞轮”——从诊断需求到技术突破,再到企业增效,再到税收增长,科研院所获得资金投入,再反过来刺激诊断需求的增长,即形成“需求-突破-增效-反哺”的闭环,这个闭环一旦转起来,便自带加速度。
赛力斯的崛起,是一个重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最佳案例。
在与华为合作前,赛力斯面临传统燃油车市场萎缩、新能源转型乏力的困境,年营业收入长期徘徊在150亿元左右。2021年起,赛力斯开始与华为的战略合作——华为不仅提供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还参与产品定义、渠道销售。这让赛力斯脱胎换骨,实现跨越式增长: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167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358亿元,2024年进一步达到1452亿元;赛力斯推出的问界M8和M9,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款产品。
赛力斯的案例证明,重庆民营企业的底子相当不错,只要得到了创新的赋能,企业就能够迎来爆发式增长。
对于重庆而言,只要在一些战略新兴产业涌现出几个龙头企业,就能带动当地民营经济从“数量的领先”到“质量的飞跃”。这座传统工业城市,也将完成从“制造业重镇”到“科创高地”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