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老司机驾新车)
血制品行业景气度是否有所回升
一、血制品主要产品供需及价格走势
(一)白蛋白
供需格局:2023-2024年国内采浆量增速连续超过15%,叠加进口增长,白蛋白供给增速达两位数以上,而需求增速为5%-8%的个位数水平,供需存在短期失衡。2025年一季度上市公司白蛋白销量下降,主要系2024年末渠道压货导致年初库存饱和,属战略性渠道库存策略,后续1-2个月逐步恢复。
价格分化:公立医院渠道价格稳健,院外及私立医院等市场化渠道竞争激烈,小企业(如德源、海康、博辉)价格承压,10g标准品价格跌破300元。2025年广东省联盟集采中,浙江海康等企业报出330余元的公立医院供货价,为行业首次。头部企业(如上海莱士、中升集团旗下企业)价格体系相对坚挺,供货价维持在320-325元左右。
趋势判断:2025年国庆节后价格体系趋于稳定,终端渠道库存消化完毕,行业情绪逐步回暖。
(二)静丙
短期压力:2025年上半年10%静丙销售承压,中升集团旗下成都荣升因供应量充裕及国谈进展不及预期,对10%静丙出厂价下调10%-15%(从约1480元降至1200余元),以覆盖更多医院终端。
未来观察:静丙价格企稳需观察2025年四季度销售情况,重点关注渠道去库存及新适应症拓展对需求的拉动。
二、重组白蛋白研发进展及市场竞争关系
(一)河源生物
产品现状:已获批上市,适应症为肝腹水导致的低蛋白血症,终端挂网价898元,约为血源性白蛋白的2.5倍,供应量尚未成为市场主流。
核心挑战:供应链依赖水稻种植,存在规模化种植审批及成本控制压力;适应症较窄(仅覆盖低蛋白血症的慢病领域),需拓展至急抢救、手术等更广泛场景。
(二)奥锐特
研发进展:基于酵母发酵的传统生物制药工艺,产能规划500吨/年(对应500万瓶以上供给,约占国内(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市场6%-7%),预计2025年底提交上市申请,2026年三四季度获批。
竞争优势:供应链成熟度高于河源生物,且产品已在海外注册上市,临床成熟度更优。
(三)市场影响
短期冲击有限:重组白蛋白当前价格及适应症限制下,难以快速替代血源性产品,预计3-5年逐步渗透。
长期倒逼结构调整:或推动血源性白蛋白价格下行,促使企业转向10%静丙、凝血因子等小品种以优化盈利结构。
三、血制品行业重组产品研发趋势
(一)凝血因子领域
八因子迭代:重组八因子向长效化(如PE修饰)、低免疫原性(如人源化表达)方向发展,同时非因子治疗(如艾美特单抗)逐步替代传统替代疗法,北美市场已占血友病用药近半份额。
VWF因子与FVIII因子:武田的重组VWF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在中国报上市,二者形成凝血调控闭环,潜力市场涵盖罕见病及急抢救领域,但受制于国内临床检测能力(VWF因子活性检测普及率低)。
(二)其他小品种
七因子:用于血友病患者产生抗体后的手术期旁支替代治疗,目前仅有诺和诺德进口产品,国产企业开始布局,市场小但利润率高。
重组静丙:因静丙为多克隆抗体,成分复杂,重组难度显著高于白蛋白,短期难有突破。
四、血制品行业并购整合趋势及潜在标的
核心逻辑:行业集中度提升为长期趋势,非上市公司体系及未证券化企业为主要标的。
潜在标的:
山西康宝:未纳入上市公司体系;
新疆德源:为广东双林供浆,但股权独立;
辽阳嘉德:疫苗集团旗下企业,未上市;
泰邦集团:从纳斯达克退市后待证券化,存在并购可能性。
五、血制品出口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一)现状
早期出口:中升集团等央企依托政策性需求,较早布局亚非拉市场,出口以白蛋白为主。
近年趋势:疫情期间印尼、巴西等国通过特殊法案应急采购静丙,疫情后转向常态化法规注册市场,双林、博雅、泰邦等企业加大EMA等国际认证投入。
(二)前景
短期重点:提升法规注册质量(如获取EMA认证),拓展高附加值静丙出口;
长期潜力:若重组白蛋白大规模供应推动血源性白蛋白成本优化,或重启白蛋白出口,形成“中国制造出海”逻辑。
六、血制品行业政策影响及国家战略考量
战略定位:血制品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关系应急保障及军药供应,需避免“卡脖子”风险,国企(如中升、华润)并购整合体现国家意志。
政策趋势:未来或调整进口政策(如关税),推动国产替代。美国为全球最大血浆供应国(占非中国市场70%-80%),中美贸易关系对行业进口格局影响显著。
行业规范:药监局新规要求重组产品新适应症需单独临床验证,避免“一企拓展、全行业受益”,利好头部企业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
Q&A
Q1: 静丙临床需求分布及新冠疫情后是否得到广泛推广
A1: 静丙市场容量在2023年疫情恢复后较过去有所扩大,但需扣除2023年初约6-8个月的爆炸式使用;2025年市场容量较疫情前2019年显著增加,需求呈现稳健增长态势。静丙主要市场集中在院内,需求健康且具有持续性。此外,10%静丙通过开发新适应症(如慢性脱髓鞘性神经炎症等)可进一步拓展需求,且基于其相对独占性,能让具备该产品的企业获益。
Q2: 重组白蛋白的进展、企业比较及其与血源性白蛋白的竞争关系
A2: 河源重组白蛋白已获批上市并开始销售,终端挂网价898元,约为血源性白蛋白价格的2.5倍,目前供应量尚未成为市场主流,其获批适应症较窄(肝腹水导致的低蛋白血症),供应链依赖水稻种植,存在规模化种植及成本控制挑战。奥锐特重组白蛋白基于酵母发酵技术,供应链体系成熟,预计年产能约500吨,折算供给量可达500万瓶以上,占市场容量6%-7%,预计2026年三四季度上市,适应症与河源一致。两者短期内难以对血源性白蛋白形成显著竞争,但长期可能倒逼血源性白蛋白价格下降,促进行业调整盈利结构。
Q3: 血制品领域除八因子外可拓展的重组路径、重组基因可行性及新分子重组潜力
A3: 血制品领域除八因子外,可拓展的重组路径包括非因子治疗(如艾美特单抗,可模拟八因子功能,注射量小且长效)、7因子(用于血友病患者产生抗体后的手术旁支替代,利润率高但市场规模较小)、重组VWF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FVIII因子形成闭环调控,潜力大但受国内临床检测能力限制)。重组基因在部分领域具有可行性,如细胞治疗方案(AVAV病毒转染),但长期有效性及保险支付存在挑战。新分子重组方面,重组静丙因多克隆抗体的复杂性,三五年内难有明确进展;重组血小板在临床输血科领域存在潜在应用可能。
Q4: 血制品行业集中趋势下的潜在并购整合标的
A4: 行业集中趋势下,潜在并购整合标的主要为非A股上市公司体系内的企业,包括山西康宝、新疆德源(虽为广东双林供浆,但股权未进入上市公司)、辽阳嘉德(隶属于疫苗集团,未进入上市公司体系)。此外,泰邦集团虽从纳斯达克退市,存在证券化及被并购的可能性。
Q5: 中国血制品出口进展情况
A5: 中国血制品出口传统上以央企政策性输出为主,如中升集团出口亚非拉地区、上海新星出口南美及西亚部分国(更多实时纪要加微信:aileesir)家。疫情期间,印尼、巴西等血液制品缺口较大的国家通过特殊立法(如议会法案)从中国应急采购静丙。当前行业更重视法规注册市场,出口需关注总量、法规注册占比及注册质量(如是否获得EMA认证等)。未来,随着重组白蛋白发展及血源性白蛋白成本优化,白蛋白或重返国际市场,形成中国制造出海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