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华蓝集团技术交流大会回顾

时间:2025年10月22日 19:27

(来源:华蓝集团

2025年华蓝集团技术交流大会截至目前已举办9场,内容丰富、视角新颖、案例详实。本期将对9月下旬开展的环境工程、绿色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专场进行集中回顾。

环境工程专业专场

主办: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

承办:市政和环保设计院

基于MSBR工艺的厂—网低碳减排与提质增效协同优化技术研究

主讲:李满桃

市政一院

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本次分享从公司课题“基于MSBR工艺的厂—网低碳减排与提质增效协同优化技术研究”的成果而来,从该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的剖析,总结出活性污泥法处理效率提升的现有途径以及局限,该课题研究的多级轻氧极限脱氮以及复合多点碳源投加创新技术路线,突破了现有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极限,提供了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的创新思路,为公司市政水处理全过程服务提供了一种领先技术。

市政给排水管道水力计算智能化表格介绍

主讲:刘 彤

市政一院水环一所

高级工程师

本次分享智能化市政管道计算表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功能。实现自动匹配城市管渠相关参数、自动计算无解析解参数的数值解、智能化检查计算结果等功能,极大的了提高设计人员设计出图效率。

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污水减排系统化设计

主讲:梁铧丹

市政一院水环一所

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以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千亿园区供排水一体化项目为例,从园区建设的角度,就污水减排的系统化设计路线,展开分享与交流。

项目设计通过在整个水资源体系中,建设清污分流工程、初雨分级收集系统及末端污水处理系统,将雨水排水与工业供水系统相连通,形成雨水-供水-污水-尾水的良性循环,提升园区供水水源的可持续性开发能力,实现了从“被动治污”到“主动减碳”的转变,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预期,为类似工业园区污水系统化减排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建筑垃圾无害化填埋场设计要点分析

主讲:黄俊宁

机环院建水环所

所长助理/工程师

本次分享以具体的建筑垃圾处理项目案例,介绍了建筑垃圾处理的政策导向,设计依据,及处理方式的选择,并就建筑垃圾填埋处置的具体做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根据建筑垃圾产量的计算确定工程规模,建筑垃圾填埋场的总平面布置,填埋库区的平整,导排系统的设计,防渗结构的做法,渗沥液的处理,雨水截洪排放等内容,并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做法进行区别对比。平时接触到建筑垃圾处理类的项目较少,本次分享为今后建筑垃圾处理项目的设计提供一些经验和参考。

绿色建筑专业专场

主办: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

承办:设计研究院

储能在综合能源项目中的应用与探索

主讲:冯建衡

建筑三院送变电所

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本次分享聚焦储能技术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实践价值与发展路径,分析储能在新能源消纳、电网调峰调频、提升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同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储能与光伏、风电等能源形式的融合应用模式,探讨系统集成、充放电策略优化等技术关键点,并剖析当前行业面临的成本、政策、技术迭代等挑战,展望数字化赋能、多技术融合的发展方向。储能作为综合能源系统的核心支撑,是实现能源转型与 “双碳” 目标的关键环节。其多元技术路径适配不同应用场景,复合型储能模式更展现出广阔潜力。通过“技术 + 场景”的精准匹配,储能将为综合能源项目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助力新型能源体系构建。

构建零碳园区:技术路径与未来展望

主讲:朱尹祥

研究院绿色工程中心

建筑组组长/工程师

解读了《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晰现阶段国家对“零碳园区”这一概念的定义为:有明确四至边界、有统一管理结构且单位能耗碳排放达到目标要求的产业园区。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了实现零碳园区技术路径的“源、网、荷、储”的原理,介绍相关技术措施,包括:智能微电网、分布式能源、创新储能技术等。最后介绍了绿色工程中心的近零能耗建筑、建筑碳排放计算、零碳园区规划等相关业务。

零碳园区建设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关键抓手,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未来需加快统一标准制定,强化技术研发与跨区域协同,创新商业模式吸引资本参与,同时结合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助力零碳园区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专场

主办: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

承办:机电与环保设计院

应急疏散照明中欧标准对比浅析

主讲:郑奥佳

机环院电气所

工程师

本次分享对应急疏散照明系统的中国与欧洲标准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内容涵盖参考标准体系、术语定义、系统形式、应急响应时间、安装设置场所以及安装高度等关键维度。

浅析中指出,相对于中国标准规定的统一集中,欧标(如EN 1838)在应急照明形式的划分上更为细致,明确了逃生通道、局部区域、开放区域及高风险任务区的不同照明需求。例如,在应急响应时间方面,中国标准的要求远高于欧标。在安装方面,欧标强调标志的视觉可达性(如不高于水平视线20°),中国标准则依据人员疏散情况规定安装高度。

该对比为在涉外项目或国内高标准项目中,正确理解和应用不同规范体系、优化应急照明设计提供了清晰的技术依据和重要参考。

援外项目电气设计案例分享

主讲:李 楠

机环院电气所

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本次分享了援突尼斯加贝斯肿瘤中心电气设计案例。该项目作为国家援外成套项目,不仅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上意义重大,更为设计团队带来了显著的技术能力提升。项目设计遵循“规范适用”与“便利维护”原则,促使团队深入掌握并融合中国标准与突尼斯当地(法标)规范,提升了在国际标准差异下寻求最优解决方案的跨体系设计能力。技术上,团队针对性攻克了医疗建筑的专项配电难点,通过为直线加速器等精密设备设计双电源双回路供电、末端UPS保障,并按压降复核电缆截面,深化了在高可靠性供电保障与电磁兼容性方面的专业实践。此外,全程参与P-C管理模式,从考察、双语图纸设计到编制符合受援国验收要求的技术规格书,全面锻炼了团队的全周期项目管理与国际工程协同能力,实现了从单纯设计向综合技术服务的成功转型。

改造项目电气设计总结与分享

主讲:韦海燕

机环院电气所

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本电气设计总结围绕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展示中心改造项目,重点阐述了在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电气系统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与应对策略。项目在遵循原设计规范基础上,对A座展厅的应急照明、火灾报警系统等关键消防设施依据现行规范进行提升,采用集中电源集中控制方式,确保照度与疏散指示符合新标。针对负荷容量不足问题,通过优化配电结构、增设发电车接口,并结合UPS保障重要活动供电可靠性。此外,通过现场踏勘弥补图纸缺失,合理利用空间敷设管线,解决了安装限制与系统不匹配等历史遗留问题,整体实现了电气系统在安全、可靠性与规范性方面的显著提升。

数据中心配电设计分享

主讲:吕 智

机环院 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本次分享以某数据中心母线槽爆炸事故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数据中心配电系统在设计、选型、运维中的关键问题。通过事故分析,提出多项技术改进措施,包括优化变电所位置以靠近负荷中心、合理考虑母线槽载流量降容系数、强化谐波监测与治理、引入数字化监控系统等;文件还结合GB50174-2017等标准,系统阐述了A级数据中心的配电要求,涵盖UPS配置、柴油发电机选型、接地方式等内容,并展示了多个配电系统图实例。本次分享强调了从设计源头提升系统可靠性、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预警与运维智能化的重要性,为数据中心配电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