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小城镇有“颜值”也有“产值”
青岛将小城镇建设作为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青岛选取14个试点镇因地制宜开展“卫星镇、县域次中心镇、特色专业镇”三类试点,努力让城镇更有品质、让乡村更有韵味、让居民更有获得感
●卫星镇试点为西海岸新区泊里镇、即墨区蓝村街道、胶州市李哥庄镇、平度市南村镇
●县域次中心镇试点为西海岸新区大村镇、胶州市铺集镇、平度市新河镇、莱西市姜山镇
●特色专业镇试点为西海岸新区琅琊镇、即墨区田横镇、胶州市洋河镇、平度市崔家集镇、莱西市南墅镇、莱西市夏格庄镇
小城镇,一头连接城市、一头服务农村,是城与乡的纽带和战略节点。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并强调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方向。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10月22日,全国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在胶州召开。会上各地围绕小城镇建设工作成效展开交流,推动小城镇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记者在会上获悉,自全省开展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以来,青岛将小城镇建设作为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着力在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环境整治、公共服务、治理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生态宜居的小城镇。目前,全市选取14个试点镇因地制宜开展“卫星镇、县域次中心镇、特色专业镇”三类试点,努力让城镇更有品质、让乡村更有韵味、让居民更有获得感。
以产兴镇 以镇促产
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根基所在。近年来,青岛坚持“以产兴镇、以镇促产”,因地制宜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既有“颜值”,更有“产值”。
李哥庄镇与胶东国际机场“隔河相望”,一直是胶州市重点打造的小城镇。依托上合和临空流量效应,以假发、制帽等传统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美饰、美妆、医美“新三美”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1100余家,高端假发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40%、棒球帽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一顶小小的帽子在带起大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聚集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
记者走入李哥庄镇小辛疃村的一处家庭作坊看到,在机器轰隆的作业声中,几位工人正在娴熟地操控机器制作塑料帽托。而隔壁的作坊内,火热的生产场面同样上演:四台大型自动刺绣机整齐排列,上百个刺头飞速跳动着赶制棒球帽上的花纹。村民姜淑芹已在这里工作多年,“现在我们既可以在家门口接活干,又能看孩子、照顾家庭,真是太好了。”像这样从事帽子配套加工的家庭作坊,仅小辛疃村便有30余家。
制作一顶帽子需要经过18道工序,涉及设计、纺织、刺绣、印花等诸多环节,上至70岁老人、下至20岁青年,均可参与产业链内的配套工作,周边70%以上农村青壮年选择留乡创业发展,从业者年均收入达传统农业生产的3到5倍。
数据显示,2024年,青岛市包括李哥庄镇在内的14个试点镇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48亿元,同比增长29.34%。试点镇已成为青岛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节点。
既有温度 更有质感
小城镇的核心是“人”,城镇建设好不好,只有群众说了算。近年来,青岛全面提升城镇承载力,持续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让小城镇发展既有温度,更有质感。全市各镇普遍实现了柏油路“村村通”,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部分小城镇已纳入中心城区地铁网覆盖范围,对内构建起半小时镇村生活圈,对外全面融入一小时都市生活圈。
“地铁开通后就是方便,坐上就来了。”走入泊里大集,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应有尽有的货品……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大集依旧是青岛最有乡土气息、最受市民欢迎的农贸大集之一。如今这里实现了提档升级,建起了民俗馆、手造馆等文化设施。除此之外,近年来,青岛小城镇的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还在不断彰显——铺集镇依托胶河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更具“现代范”的胶河生态景观公园;南墅镇利用废弃工业尾矿制备新型绿色建材,打造百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链……
不可否认,与南方小城镇相比,青岛市小城镇建设水平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放眼全国,浙江实施的“千万工程”,起步早且成效最为显著。全省1007个小城镇,承载了55%的常住人口,聚集了近50%的规上企业。
对标先进地区经验做法,青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其中,卫星镇试点为西海岸新区泊里镇、即墨区蓝村街道、胶州市李哥庄镇、平度市南村镇,按照小城市标准做精特色产业,建设精致城市,集聚精英人才,加强精细管理,全面融入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
县域次中心镇试点为西海岸新区大村镇、胶州市铺集镇、平度市新河镇、莱西市姜山镇,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镇区服务功能,做强经济实力,增强城镇能级,提升城镇品质。
特色专业镇试点为西海岸新区琅琊镇、即墨区田横镇、胶州市洋河镇、平度市崔家集镇、莱西市南墅镇、莱西市夏格庄镇,立足比较优势,壮大特色产业,镇区按照城镇化社区建设标准补全城镇功能,健全城镇服务,提高服务品质。
近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联合发布《2025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山东共有102个镇成功入选,较2024年增加15个,千强镇入选数量实现大幅增长,增幅居全国第一。青岛泊里镇、姜山镇、南村镇、李哥庄镇、新河镇5个镇入选。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试点镇的不同类型,科学制定小城镇创新提升评估办法,实行差异化考核制度,通过考核评估科学推进试点镇建设。同时深化我市试点镇培育经验,并加快推广到更多的小城镇,带动全市小城镇快速发展,形成‘群雁齐飞’的良好局面。”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青岛日报2025年10月23日2版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