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埃夫特机器人)
(中国制造)已经从传统人口红利产生的竞争力过渡到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先进制造能力所形成的竞争力。
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位于安徽芜湖的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在“受制于人”中崛起,浓缩地演绎了中国制造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创新,再到生态赋能的转型升级之路。
中国制造业,不同领域都有“埃夫特”。正是众多大大小小“埃夫特们”的锐意进取,让中国制造,短短数年,增添了智慧和创新的底色。而这,也正是过去五年,即使受到疫情、贸易战、供应链重构的复杂挑战,中国经济仍展现出韧性与活力的底气所在。
站在“五年规划”交接的历史节点,回望“十四五”,中国制造,由创新画笔勾勒出的不仅有波澜壮阔,也有方寸之间的精益求精与腾跃转换。
从“强筋健骨”到“赋予灵魂”
在工业机器人这片曾经由国际巨头主导的疆域,埃夫特的蜕变颇具代表性。
“十四五”期间,埃夫特完成了对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的追逐,转而开拓更具前瞻性的“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
20年前,国内汽车产线上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且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脱胎于奇瑞汽车设备部,2007年8月,埃夫特正式成立。游玮在哈工大读博期间就参与了埃夫特第一台工业机器人(QH165)的研制。虽然带有奇瑞汽车的“基因”,埃夫特早年避开了外资工业机器人品牌已占据绝对优势的汽车领域,转向家具、卫浴、铸造等通用工业领域。
2013年-2023年,埃夫特用十年时间,通过自主研发与海外并购双轮驱动,完成了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机等关键核心部件的自主化。近几年,埃夫特的研发重点方向,已从部件自主化转向机器人智能化。
去年,埃夫特将智能化业务单独成立了子公司启智机器人Openmind,构建开放的机器人智能化技术底座,推动机器人从“工具”向“智能体”演进,直面工业智能化的核心战场。
“未来的工业机器人是标准硬件加平台化软件加一系列APP,实现众多复杂场景的覆盖,而不是一个通用大模型解决所有问题。”游玮认为,工业机器人是三维空间的人机交互,这条路径无法单纯靠数据驱动,而是靠一个个垂类的小模型和应用来实现各个场景的可靠作业。需要构建智能化技术底座,开放接口,具有领域知识的合作伙伴则在平台上根据纷繁复杂的应用场景开发应用程序。

埃夫特机器人钢制电池托盘焊接应用
2025年2月,埃夫特发布了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通过开放的平台降低开发门槛,以解决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制造需求。为了切实降低企业使用机器人的门槛,埃夫特还创新性地推出了 RaaS(Robot as a Service) 商业模式,通过“以租代售”的方式,解决众多中小制造企业“买不起不会用”的难题。
除了智能化的开拓外,埃夫特为代表的国产机器人性能和可靠性也得到显著提升。当前,埃夫特的客户以汽车、电子、锂电、光伏行业的头部客户为主,与5年前相比,在工业机器人存量市场的产品销量增长了8倍。

埃夫特机器人汽车焊装产线应用
“头部客户大规模的应用能发现问题,实现快速迭代。只要给我们验证机会,服务响应速度很快。”游玮认为,随着质量管理体系、工业基础、材料加工等能力的提升,在稳定性、准确性和精度方面,中国工业机器人5年内很有机会拉平国外水平。智能化方面,3年到5年也会有非常快的增长,“机器人的能力不断提升,应该快到一个拐点了。”
推动自动化升级从“精品盆景”到“繁茂森林”
工业机器人行业也“卷”。创业17年,游玮感叹公司几乎没有赚过钱,始终在投入研发和市场开拓。一台重载机器人从行业起步时的六七十万元降价到现在的十万元,稀释了机器人制造企业的利润。
但另一方面,早期“几乎只有大厂用得起”机器人,到如今,很多中小型企业也实现了机器人自由。“埃夫特们”的努力,也推动着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从少数头部企业的“精品盆景”,转变为广大中小微企业都能参与的“繁茂森林”。
以上内容来自澎湃新闻:
中国制造五年之变|三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迭代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