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30702.42%,足以杀死比赛的毛利率

时间:2025年10月23日 17:36

(来源:光伏Time)

是理性撤退,还是认清错付?

 撰文 |小村

 出品 | 光伏Time

2025年10月13日,永和智控发布公告,终止其与凡荣实业达成的一项股权转让协议。根据2024年签署的原协议,永和智控原计划以超过6000万元的价格,将其持有的控股子公司——普乐新能源科技(泰兴)有限公司的51%股权及全部债权一并出售。时隔一年,这场交易无果而终,公司并未披露具体原因。

五天后,公司又发布公告,宣布拟以不低于3049万元的挂牌底价重新出售上述光伏资产。挂牌价几乎腰斩,较此前的转让意向价缩水五成,显然公司退意已决。

10月20日,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董秘辞职,董事长暂代相关职务,公司内部治理亦出现动荡。财报数据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仍未止损,营业收入为3.66亿元,净亏损3762万元。其光伏电池片业务更是陷入近乎停摆状态,收入不足6万元,却依旧产生了1800余万元的运营成本。

财务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公司困局。2016年上市之初,永和智控的资产负债率仅约12.8%,此后逐年攀升,并在涉足光伏业务后急剧恶化: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71.81%。

主营业务连年亏损,2019年以来盈利能力持续下滑,2022年首次出现净亏损,此后亏损额迅速放大。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约9.48亿元,但净亏损高达1.56亿元;2024年营收降至8.23亿元,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2.97亿元。

更为严峻的是,光伏板块不仅未能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反而成为巨大的业绩拖累。2023年永和智控的光伏电池片业务仅实现营业收入4125万元,营业成本却高达1.197亿元,当年毛利率为-190.25%。到了2024年,公司光伏业务几近停滞,2024年全年光伏电池片收入不足200万元,却产生了超过6200万元的成本,毛利率暴跌至-3020.96%。

2025年上半年更是陷入几乎无收入却持续耗费成本的窘境,毛利率进一步降至-30702.42%。曾被视作转型希望的光伏项目无疑已沦为巨大的亏损源,公司不得不以近乎抛售的方式尽快出手止损。

实际上,早在2024年底起,永和智控就为纾困开始变卖其它资产,包括连续三次挂牌出售旗下酒店业务股权及债权等举措,但均未能找到接盘方。如今光伏资产转让再度折戟并半价转售,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公司资金链和经营已陷入极大困境,光伏梦已经完全破碎。

合作

永和智控主营业务原本为水暖管件、阀门等流体控制设备制造,并一度涉足肿瘤放射治疗医疗业务。然而近年传统业务增长乏力,利润长期偏低,2022年更是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

面对业绩震荡和发展瓶颈,公司管理层将目光投向了彼时炙手可热的光伏行业,希望借助新能源实现多元化转型。

2022年11月,永和智控抛出一套控制权转让+产业投资的组合方案。公司实控人计划向一家战略投资方转让19.58%的股份(交易价款上限约6.5亿元),同时上市公司以增资扩股方式取得泰兴普乐51%的控股权,正式切入光伏电池赛道。

受这一跨界利好刺激,公司股票复牌后连续涨停,投资者憧憬着永和智控将凭借光伏项目焕发新生。

然而,这场易主转型大戏很快出现反转。据媒体调查,永和智控拟接手的光伏项目其实早在2019年便以“2GW高效N型电池”之名落户徐州高新区,但三年过去迟迟未能落地,厂房一直空置。

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牵手永和智控前两个月,该项目的发起人还曾与另一家上市公司签订框架协议,意图合作开发同一项目,堪称“一女二嫁”的资本闹剧。这些内幕被曝光后,市场对永和智控跨界光伏的质疑骤增。

2022年12月中旬,公司宣布终止上述控制权转让框架协议,原定的易主事项就此搁浅。

尽管首次尝试受挫,永和智控进军光伏的决心未减。2022年12月下旬,公司迅速与项目合作方另辟蹊径,推出替代方案:实控人不再出让控制权,而是引入合作方成为小股东并共同运营光伏项目。

根据新的协议,合作方受让永和智控5.01%的股份,交易总价1.4亿元,但首期仅需支付150万元,剩余款项在12个月内分期支付。作为交换,合作方将其持有的全套光伏电池相关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约2970万元注入泰兴普乐,永和智控以现金出资3122万元取得泰兴普乐51%股权,并将该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根据协议,永和智控承诺分期向泰兴普乐提供合计2亿元资金支持,用于建设1GW光伏电池片产线及设备采购。

这一增资扩股方案本质上让永和智控承担了主要资金投入和经营责任,而合作方以少量现金和一批专利就撬动了上市公司的资源投入,引发监管层关注。

深交所随后下发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控制权转让终止的具体原因,以及此次股份转让款分期支付安排的合理性,合作方资金来源是否可靠,相关协议中是否存在未披露的抽屉协议,是否有迎合市场热点炒作股价的情形等。面对质疑,永和智控在回复中坦陈:之所以给予合作方相当宽松的付款和出资条件,正是因为公司“转型光伏的心情极为迫切”,希望通过灵活合作加速光伏项目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合作中永和智控并未对光伏项目设置业绩对赌等硬性约束,反而为项目团队制定了一份近亿元的激励大礼包。

根据协议约定,如果泰兴普乐管理层及技术团队在2023年至2025年达到约定业绩目标(对应年度营业收入分别约8000万元、3亿元和6亿元),则可获得累计不超过9700万元的巨额奖金奖励,并有机会获授股权激励。相比传统并购中常见的“盈利对赌”要求,永和智控选择用高额奖励来激发团队动力,侧面反映出公司对该光伏项目业绩的乐观预期,以及迅速做大规模的迫切信心。

然而,这种激进的激励模式同样意味着高风险——一旦项目未达预期,公司不仅得不到业绩回报,还要承担大额投入和可能的奖励支出。

命运的回声 

2023年,泰兴普乐对外宣布,其BC电池首批产品顺利出货,称成为全球首家对外供应GW级BC电池的专业制造商。

这一宣言曾短暂激起市场侧目——BC电池确实被认为是下一代高效路线,但同时也被认为门槛极高、技术工艺复杂,主流厂商的量产周期通常长达两到三年。

而就在这条新闻发布后的半年内,母公司永和智控在半年报中披露,泰兴普乐净资产为负,亏损超过4000万元,正在被计提坏账准备。

这一反差或许正是行业泡沫制造机制的写照。

产线落成、专利覆盖、工艺突破;但账面上却是债务高企、订单稀少、现金吃紧。

供应商开始诉诸法律途径追债,地方政府出资设立平台企业为项目购回资产,帮其续命。永和智控最终还是选择下车——从2024年起,开始尝试寻找接盘方,两度挂牌,终以近腰斩的价格再度抛出。BC技术是否成功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场叙事所承载的希望已无法再被财务报表证明。

永和智控不是唯一的急行者。2022年至2024年,多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在光伏赛道集体跨界,从兽药、医疗、建材再到服装、家电。它们分散押注HJT、TOPCon、BC,想象的是一个可被套入估值模型的高成长周期。但真正踏入后,才发现资本不能替代时间,轻资产也撬不动熔炉里的热场。

2023年之后,光伏产能结构过剩、硅料价格崩盘、组件环节毛利摊薄,原本靠“叙事”驱动的新项目集体被抛回冰面。据公开数据,截至2025年10月,国内处于注销、吊销、撤退等异常状态的光伏企业已超40万家,其中近三成成立不满两年。

回望这场来去匆匆的热潮,不难发现其中隐匿着三种错配。一是能力错配——非技术型企业高估了自己驾驭硬科技的能力;二是周期错配——跟风者入场即高点,产能投放即亏损;三是叙事错配——企业急于为市场写剧本,而市场只认能吃到嘴里的大饼。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场教训尤其深刻——当行业处于景气高点时盲目跨界,往往意味着在低谷来临时首当其冲地被淘汰。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