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淘金ETF)
1.宁德时代(300750)
宁王作为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绝对龙头必须放在首位,宁德时代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堪称行业标杆。公司组建了超千人的固态电池专项研发团队,在固态电解质、锂金属负极、正极材料等核心环节拥有数百项专利,其中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已达到液态电解液水平。与宝马集团合作开发的全固态电池车型计划于2028年量产,同时在金属空气电池领域,公司也在进行锌空气、铝空气电池的前沿技术储备。依托万亿级的研发投入和全球最完整的电池产业链,宁德时代将在新一代电池商业化进程中持续领跑,充分受益于全球2万亿元新一代电池市场的爆发,预计2025-2030年公司新一代电池业务营收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0%,长期营收和利润增长确定性极强。
2.比亚迪(002594)
BYD在全固态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领域的布局呈现出“技术+产品”双轮驱动的特点。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已突破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瓶颈,旗下“刀片电池”技术平台可快速适配固态电池结构,计划2026年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车型,目标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在金属空气电池方面,其锌空气电池技术在储能场景中完成试点应用,能量密度达到传统锂电的3倍以上。作为垂直整合的新能源巨头,比亚迪可通过“电池+整车”的闭环加速新一代电池技术落地,随着市场对高续航、高安全车型需求的激增,公司新一代电池业务将为整车产品构筑差异化壁垒,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预计2025年公司新一代电池相关业务营收将突破300亿元,业绩增长潜力巨大。
3.亿纬锂能(300014)
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进展处于行业第一梯队,公司已建成小批量试制产线,其研发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在离子电导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小鹏汽车签订全固态电池联合开发协议,目标2027年实现装车应用,预计搭载该电池的车型续航将达到800公里以上。同时,公司金属空气电池技术在无人机领域完成商业化验证,续航能力提升3倍以上,已获得国内多家无人机厂商的批量订单。依托在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领域的双重优势,公司可快速将新一代电池技术向多场景渗透,在万亿市场中抢占先机,预计2025年公司新一代电池业务营收将突破200亿元,业绩增长弹性位居行业前列。
4.国轩高科(002074)
在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彰显了其“弯道超车”的战略意图,公司组建了超300人的全固态电池专项研发团队,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和电极界面改性技术上取得多项突破,与大众汽车合作开发的固态电池pack方案已进入台架测试阶段,预计2028年实现量产。此外,公司还布局了铝空气电池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与多家物流车企达成合作意向,目标将商用车续航提升至2000公里以上。作为国内动力电池二线龙头,公司在新一代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有望实现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预计2025-2030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从当前的5%市场份额提升至10%以上,成长空间广阔。
5.容百科技(688005)
作为三元正极材料全球龙头,在新一代电池材料领域的布局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其研发的超高镍正极(镍含量≥92%)可完美适配全固态电池高能量密度需求,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供应上签订长期协议,订单量锁定至2028年。同时,公司在金属空气电池正极催化剂领域布局锰基材料,性能较传统铂基催化剂成本降低70%,已与国内多家金属空气电池企业达成合作。凭借在正极材料领域的技术垄断性和客户粘性,公司将充分受益于新一代电池对高性能正极材料的海量需求,预计2025-2030年正极材料业务营收复合增长率有望超40%,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6.当升科技(300073)
在高电压、高容量正极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其在新一代电池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新一代钴酸锂正极材料(电压≥4.6V)可使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与韩国SK On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领域达成独家合作,为其欧洲产线独家供应正极材料。公司还开发了适用于金属空气电池的复合正极材料,在锌空气电池中循环寿命提升至1000次以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作为国内正极材料技术标杆企业,公司将在新一代电池材料替代浪潮中占据核心地位,预计2025年公司正极材料业务营收将突破150亿元,业绩增长将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7.杉杉股份(600884)
在负极材料和电解液领域的布局呈现出“双轮驱动”的特点。在负极材料领域,公司布局硅碳负极和固态负极双路线,其硅碳负极首效≥90%,可与全固态电池锂金属负极形成互补,与贝特瑞联合开发的固态负极材料已进入中试阶段。在电解液业务方面,公司布局了适用于固态电池的离子液体电解液,电导率提升至传统电解液的3倍。通过“负极+电解液”的协同布局,公司可提供新一代电池材料一体化解决方案,在万亿市场中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预计2025年材料业务营收有望突破200亿元,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来源。
8.天奈科技(688116)
作为碳纳米管导电剂全球龙头,在新一代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十分明显。其研发的单壁碳纳米管导电剂可使全固态电池电极导电性提升50%,与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导电剂供应上签订独家协议,订单量锁定至2028年。公司还开发了适用于金属空气电池的三维导电网络材料,在锌空气电池中使放电功率提升40%,已获得国内多家金属空气电池企业的认可。凭借在导电剂领域的技术垄断和客户资源,公司将成为新一代电池商业化进程中最核心的材料供应商之一,预计2025年公司导电剂业务营收将突破50亿元,业绩增长确定性极强。
9.恩捷股份(002812)
作为隔膜领域的绝对龙头,在新一代电池隔膜领域的布局具有很强的技术前瞻性。其研发的陶瓷涂层隔膜(孔隙率≤35%)可使全固态电池热稳定性提升至300℃以上,与LG新能源在固态电池隔膜领域达成战略合作,独家供应其欧洲产线。公司还布局了适用于金属空气电池的防水透气隔膜,在铝空气电池中使电池寿命延长至2年以上,解决了金属空气电池的寿命痛点。随着新一代电池对高性能隔膜需求的爆发,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将持续垄断市场,预计2025年隔膜业务营收有望突破500亿元,巩固其在行业中的霸主地位。
10.先导智能(300450)
作为电池设备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在新一代电池设备领域的布局十分全面。公司可为全固态电池提供从电极制备、固态电解质成型到电池组装的全流程智能化产线,设备良率可达99.5%以上,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在固态电池产线建设上签订百亿级订单。同时,公司开发了金属空气电池自动化组装设备,生产效率较传统产线提升8倍,已获得国内多家金属空气电池企业的采购意向。凭借在设备领域的技术壁垒和客户粘性,公司将充分受益于新一代电池产业化带来的设备需求爆发,预计2025年设备业务营收有望突破300亿元,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
11.赢合科技(300457)
在电池叠片设备领域的技术优势为其在新一代电池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新一代叠片设备可适配全固态电池极片超薄化(厚度≤10μm)需求,叠片速度提升至0.5秒/片,与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在固态电池叠片设备领域达成深度合作,已获得数亿元订单。公司还开发了金属空气电池催化剂涂覆设备,涂层均匀性控制在±2μm以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国内电池设备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公司将在新一代电池设备细分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预计2025年公司设备业务营收将突破80亿元,业绩增长弹性突出。
12.西藏矿业(000762)
作为国内最大的盐湖锂资源企业,在新一代电池上游资源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公司拥有扎布耶盐湖的独家开采权,其碳酸锂产品纯度≥99.9%,是全固态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上游锂资源的核心供应商,与宁德时代签订长期锂资源供应协议,保障其固态电池产线原料需求。随着新一代电池对锂资源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公司锂矿业务价值将迎来重估,预计2025年碳酸锂产能将从当前的1万吨提升至3万吨,营收和利润将实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13.天齐锂业(002466)
作为全球锂资源巨头,在新一代电池上游资源领域的优势十分明显。公司拥有澳大利亚格林布什锂矿(全球储量最大),其锂精矿产品是全固态电池锂金属负极的核心原料,与特斯拉、宝马在固态电池锂资源供应上达成战略合作,长期协议锁定了未来五年的锂资源供应。公司还布局了锂资源在金属空气电池电解液中的应用,开发了高纯度氟化锂电解质,已向国内多家金属空气电池企业供货。在新一代电池万亿市场驱动下,公司锂资源业务的营收和利润将持续高增长,预计2025年公司锂资源业务营收将突破400亿元,巩固其在全球锂资源领域的垄断地位。
14.蔚蓝锂芯(002245)
蔚蓝锂芯在金属空气电池领域的布局具有很强的先发优势。公司的锌空气电池技术在储能领域已实现商业化应用,系统能量密度达到200Wh/kg,与国家电网在分布式储能项目中达成合作,已获得数亿元订单。同时,公司布局了全固态电池pack集成技术,为下游客户提供电池系统解决方案,已与国内多家电动车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作为金属空气电池领域的先行者,公司将充分受益于该技术在储能、低速交通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预计2025年公司金属空气电池业务营收将突破50亿元,业绩增长具备独特性。
15.金钼股份(601958)
金钼股份作为国内钼资源绝对龙头,在金属空气电池催化剂领域的布局具有很强的技术壁垒。其钼基催化剂在金属空气电池中具有优异的氧还原性能,与亿纬锂能在锌空气电池催化剂供应上签订独家协议,催化剂成本较铂基方案降低80%,已实现规模化生产。随着金属空气电池商业化进程加速,对钼基催化剂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公司作为国内唯一具备大规模钼催化剂生产能力的企业,将在这一细分领域形成垄断,预计2025年公司钼催化剂业务营收将突破20亿元,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16.中科电气(300035)
中科电气在负极材料设备和工艺领域的技术优势为其在新一代电池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公司布局了适用于全固态电池的锂金属负极预锂化技术,其预锂化设备可使锂金属负极首效提升至99%以上,与贝特瑞在固态电池负极产线建设上达成合作,已获得数亿元订单。公司还开发了金属空气电池负极集流体材料,在铝空气电池中使负极腐蚀速率降低50%,解决了金属空气电池的负极寿命问题。凭借在负极材料设备和工艺领域的技术优势,公司将深度参与新一代电池负极材料的产业化进程,预计2025年公司相关业务营收将突破30亿元,业绩增长具备较强的确定性。
以上内容仅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