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黔源电力)
编者按
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新一轮改革的关键之年。当前改革需双线推进:既要高质量完成核心任务,增强企业核心功能与竞争力;也要立足长远,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下一轮改革夯实基础。
黔源电力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落地,在治理优化、效能提升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创新机制与实践经验。
即日起,本刊推出系列案例报道,深入一线呈现改革成果、剖析难点堵点,展现企业“闯、创、干”的实践风貌,为收官凝聚力量,为新一轮改革探路,持续书写公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董箐分公司
精准发力 重点攻关

董箐分公司党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三会一课”等形式,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结合企业实际,研究制定《董箐分公司深化改革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目标、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建立工作台账,挂图作战,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01
主要做法
突出“两个聚焦”,着力增强改革质效
一是聚焦发挥安全生产管理作用深化改革。围绕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压实安全管理责任。领导班子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落细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持续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三级安全网络管控体系,在日常管理中加大安全考核问责力度。创新实施“四个一”工作法(每次一问、每日一训、每周一学、每月一考),着力提高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实现安全管控能力本质提升。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修订分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各专项应急预案。与地方政府联动开展防汛综合应急演练,模拟极端天气下大坝泄洪、群众转移、电力保障等场景的快速响应,验证了“211”“叫应叫醒”机制,有效提升了与地方政府协同作战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二是聚焦发挥科技创新引擎作用深化改革。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挥创新工作室作用,以党员突击队、“三三三”工作法、班组“1+1”互助等载体和方法赋能科技创新。开展监控系统国产化改造,完成机组与500kV开关站监控系统改造工作,显著提升设备可靠性和运行安全性。稳步推进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安全管理模式,在项目施工现场严格落实“五级联控”安全监控体系,同时积极探索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为后续安全管控数字化转型做好基础准备。镇良光伏智慧生产管理平台实现运行数据“可观、可测、可控”,为光伏项目生产管理智能化、科技化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两个提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着力提升“三项制度改革”。做实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规范“两书一协议”签订,实行经理层个人业绩差异化考核激励,将个人业绩与企业经营成果紧密关联,严格落实考核结果,实现“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刚性考核机制。通过签订《部门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责任书》和《员工年度岗位合同》,明确年度、月度考核指标与评价标准,将绩效目标落实到个人。对每年排名最末的部门负责人,进行岗位调整;对每年排名最末的员工,次年下浮岗级一岗一年,有效确保了个人目标与分公司战略同频共振。
二是着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按照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体系为抓手、以专项工作为推动力的工作思路,通过内控合规风险管理办法及管理手册,制定对应风险预警指标及风险应对措施,强化日常管控,严格落实“定人、定责”机制,明确专人对接内控合规风险一体化管理信息平台预警信息,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实时紧盯平台推送的预警信号,第一时间反馈与报送,筑牢风险防控防线。做好重点领域、关键部位应急预案,与属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周边企业建立应急资源互助联动机制,强化灾害预警、应急响应和协调联动。

02
改革成效
生产经营方面,镇良光伏智慧生产管理平台实现运行数据“可观、可测、可控”,为光伏项目生产管理智能化、科技化奠定坚实基础。自投产以来连续安全生产超5700天,分公司2号机组荣获“全国发电机组可靠性标杆机组”称号,4号机组荣获中电联40-299MW常规混流式AAA级优胜机组称号。荣获中国华电争创一流标杆企业、五星级企业、“三清”企业创建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科技创新方面,完成监控系统改造工作,实现硬件国产化替代、软件国产化研发的目标。成功实施筒形阀电液控制系统优化改造项目,显著提升筒形阀设备可靠性和运行安全性。《水轮机组筒形阀全国产自主可控系统应用研究》获得中电联2024年度电力创新二等奖。《机理驱动大数据挖掘的大型可再生能源装备监测诊断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在册95名员工中具备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者达87人,其中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比为43.16%,提前完成“十四五”人力资源规划目标;技能人才梯队日趋完善,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资格人员23人,涵盖高级技师至中级工的完整体系,技能人员持证率达40%,人才当量密度由1.7提升至2.07,员工综合素质持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