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在以“AI破局时刻:中国人工智能的新周期”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黄卓教授主持讨论,多位嘉宾聚焦中国人工智能(AI)产业的最新进展、智能体生态的崛起及未来竞争格局,碰撞出一场关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方向的高水平思想交锋。

交通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钱斌在发言中表示,AI正在推动银行业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加速转型。交通银行近年来在数据治理、智能风控、智慧客服等领域持续探索,通过建设自有大模型与外部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推动AI在风险管理、运营提效和客户服务中的深度应用。
他指出,金融业AI应用的关键在于安全可控与高质量数据。银行需要在合规框架下实现数据价值释放,同时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AI模型的可解释性与可监管性,确保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金融稳健运行。
阿里云智能副总裁李俊平认为,AI技术的突破不仅来自算法优化,更源于产业协同与场景落地。阿里云在AI基础模型、算力调度与多模态智能领域持续投入,致力于构建开放、兼容、安全的AI生态。
“从大模型到企业级应用的关键一步,是让AI真正理解行业、融入流程、带来价值。”李俊平表示,AI的发展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性融合,产业链协同、开放算力网络及模型国产化替代都将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
穹彻智能首席执行官、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卢策吾指出,中国AI产业正进入“应用与技术并进”的关键阶段。以智能驾驶为例,算法创新、算力效率和模型自适应性是当前突破的重点方向。
他认为,AI大模型的快速演化为产业智能化提供了强劲动力,但真正的竞争力来自场景理解与自主创新能力。“在自动驾驶、工业智能、医疗影像等方向,中国企业已经具备全球领先的应用实践和算法能力。”卢策吾说。
云深处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李超则从机器人视角出发,探讨AI赋能实体经济的未来。他认为,AI大模型正在让机器人从“可编程”走向“可理解”,标志着智能体(Agentic AI)时代的到来。
“未来五年,AI将成为所有终端的基础能力,就像电力和互联网一样。”李超指出,中国在机器人算法、传感系统和本地化数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进一步推动软硬件一体化创新,构建可持续的AI产业生态。
主持人黄卓在总结中指出,中国AI产业正在迎来厚积薄发的关键时刻。无论是金融、制造还是交通等领域,人工智能的深入应用正重塑生产效率与组织结构。面对全球AI产业格局的深刻调整,中国在算力体系建设、数据要素流通、监管框架完善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智能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AI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制度创新与治理能力的同步提升。”黄卓强调,如何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开放创新,将决定中国AI未来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