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小博士)
商业航天赛道爆发在即:政策+技术双轮驱动,四大核心领域掘金优质标的
10月24日,商业航天板块以一场酣畅淋漓的上涨点燃市场热情——航天智装20CM涨停,中国卫星、国机精工、中天火箭等多股批量封板,西测测试、航天环宇等跟涨居前。这一强势表现的背后,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突破密集落地、全球市场快速扩容的三重共振。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条“太空经济”新赛道已进入黄金布局期。本文将从行业底层逻辑出发,拆解四大核心细分领域,挖掘具备硬核竞争力的优质标的。

一、行业底层逻辑:政策+技术+市场三重引擎,商业航天迈入“黄金十年”
1. 政策顶层设计定调“航天强国”,战略地位空前提升
近年来,商业航天从“边缘领域”跃升为国家战略重点: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2025年连续两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培育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四中全会公报更是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新增“航天强国”表述。叠加“十五五”规划提出“加快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形成闭环,为产业长期增长奠定基调。
2. 技术突破降本增效,可回收火箭开启“太空经济”新纪元
成本高企曾是商业航天规模化的最大瓶颈,而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突破正加速破局。近期,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作为我国首款面向大型星座组网的大运力、低成本液体火箭(不锈钢箭体主结构),其首飞将进一步降低卫星发射成本,推动低轨星座组网提速。类似SpaceX通过猎鹰9号将单次发射成本从6000万美元降至2000万美元的路径,我国商业航天正进入“成本下降-需求爆发”的正向循环。
3. 市场规模十年十倍,对标海外成长空间巨大
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数据,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达7133.2亿元,同比增8.3%;东吴证券预测,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7.8万亿元,相当于十年十倍增长。对比美国SpaceX十年市值增长40倍(从10亿美元到4000亿美元),我国商业航天核心产业链(卫星制造、火箭技术、电子元器件、应用服务)有望孕育出一批百亿甚至千亿估值的本土龙头。
二、四大核心赛道掘金:从“造卫星”到“用卫星”,锁定高壁垒环节
赛道一:卫星制造与组网——航天强国的“基建底座”
卫星制造是商业航天的“根”,涵盖卫星平台、有效载荷、总装测试等环节,直接受益于低轨星座(如千帆、G60星链)的大规模组网需求。
核心标的及亮点:
中国卫星(600118):卫星制造绝对龙头,具备微纳卫星到中型卫星的批量生产能力,深度参与千帆星座、高分辨率遥感星座建设,市占率稳居国内第一。其小卫星制造成本控制能力突出,未来将直接承接星座组网的增量订单。
航天电子(600879):卫星和火箭电子系统“心脏”,产品覆盖遥测遥控、激光传感、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技术壁垒极高。公司为几乎所有国产卫星提供核心电子设备,订单稳定性强。
赛道二:火箭技术及发射服务——“太空快递”的“通行证”
火箭是连接地面与太空的关键载体,液体/固体发动机、可回收技术、发射服务能力直接决定商业航天的经济性。
核心标的及亮点:
航天动力(600343):火箭液体发动机“国家队”,主营长征系列火箭动力配套,技术覆盖大推力液体发动机研制,是发射能力的核心保障。随着发射频次提升,发动机需求将持续增长。
航天科技(000901):双线火箭研发能力稀缺标的,参与朱雀三号可回收火箭研制。公司在固体火箭(快舟系列)和液体火箭领域均有布局,商业发射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斯瑞新材(688102):火箭推力室“材料专家”,掌握铜铬铌热等静压近净成型、绿激光3D打印等核心技术,已绑定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头部商业火箭企业,受益于可回收火箭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
赛道三:航天电子与元器件——航天器的“神经中枢”
从连接器、继电器到星敏感器、电源管理芯片,电子元器件是卫星、火箭的“神经”与“血管”,技术壁垒高且国产替代空间大。
核心标的及亮点:
航天电器(002025):高端连接器/继电器龙头,产品覆盖长征火箭、神舟飞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益于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高频高速连接器需求激增。
天银机电(300342):子公司天银星际垄断“卫星眼睛”——星敏感器,已应用于150余颗卫星(含探月、火星探测任务)。其高精度星敏感器是低轨卫星导航的核心部件,技术壁垒堪比“航天级芯片”。
臻镭科技(688270):卫星互联网芯片“全能选手”,电源管理、射频收发、数字波束成型芯片已批量应用于遥感及低轨卫星,卫星通信收入占比超50%。在卫星载荷小型化趋势下,其高集成度芯片优势显著。
赛道四:卫星应用服务——“太空数据”的“变现出口”
应用服务是将卫星能力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关键,覆盖遥感数据、北斗导航、卫星通信等领域,市场潜力最大。
核心标的及亮点:
航天宏图(688066):卫星应用“数据之王”,正在建设国内最大雷达遥感星座“女娲星座”,遥感数据已应用于气象、环境监测,并签下非洲10亿元卫星采购合同。其月球、火星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全球领先,变现模式清晰。
中国卫通(601698):高轨卫星运营“国家队”,管理17颗商用通信卫星,覆盖“一带一路”及国土全境,为广电、航空、航海提供高通量卫星互联网服务。随着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其稀缺的轨道资源价值凸显。
上海瀚讯(300762):G60星链载荷“唯一供应商”,宽带通信设备占比97.74%,已攻克星间激光通信技术(百G级/秒),是卫星通信领域的“技术先锋”。低轨卫星通信网络建成后,其载荷优势将转化为持续收入。
风险提示:技术迭代不及预期、卫星发射失败风险、政策落地进度放缓。
【免责声明】本文引用官方媒体和网络新闻资料,如有错误,请以最新信息为准。本文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交流探讨,请审慎阅读。市场有风险,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理性独立思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