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评社)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2025年上半年,概伦电子(688206)交出了一份表面亮眼但内里复杂的财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11.43%;归母净利润为4618万元,较上年同期大幅扭亏,同比增加8706万元,终结了此前的亏损状态。单季度来看,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达1.27亿元,同比增长11.20%,净利润4467万元,扣非净利润885万元,亦实现由负转正。从财务数据表征看,公司似乎已走出低谷,进入盈利能力修复通道。深入拆解不难发现这份“扭亏为盈”背后,更多依赖非经常性收益与结构性调整,其可持续性存疑,核心业务增长乏力、技术路径单一、与同业差距拉大等问题依然突出。
境内市场的快速增长成为支撑公司整体业绩的核心支柱。2025年上半年,概伦电子境内业务收入达1.66亿元,同比增长24.43%,占总营收比重进一步提升至75.93%,显示出对国产替代红利的高度依赖。这一增长逻辑与当前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持续收紧,海外EDA巨头新思科技(Synopsys)和楷登电子(Cadence)在中国市场的订单出现明显下滑,客观上为本土企业腾出了市场空间。在此背景下,概伦电子作为A股仅有的三家上市EDA企业之一,自然成为政策与资本关注的焦点。然而,这种增长本质上是“替代性红利驱动”,而非“技术领先驱动”。相较而言,另一家国产EDA龙头华大九天同期境内增速为7.68%,虽低于概伦电子,但其产品线更广、客户基础更稳,体现出更强的抗周期能力。概伦电子24.43%的高增速,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其此前市场渗透率较低,基数较小,未来能否持续维持高增长存在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境外业务收入为5200万元,同比下降16.02%,延续了近年来的下滑趋势。尽管其毛利率高达98.47%,较上年同期提升1.71个百分点,展现出公司在高端技术领域的议价能力,但收入规模的萎缩不容忽视。这表明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未同步提升,反而在地缘政治压力下逐步收缩。在全球EDA市场规模稳步扩张的背景下,概伦电子却未能分享海外增长红利,暴露出其全球化战略的缺失与品牌影响力的不足。反观华大九天,其海外业务虽占比不高,但保持稳定,且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有所布局,国际化步伐更为稳健。
从业务结构看,公司正在经历显著的产品重心转移。2025年上半年,EDA工具授权业务收入为1.48亿元,同比增长8.79%,其中设计类EDA占总收入38%,制造类EDA占30%,合计贡献近七成收入,仍是公司基本盘。但该板块增速已明显放缓,远低于整体营收增速,反映出核心软件业务的增长动能正在减弱。更具迷惑性的是技术开发解决方案业务,收入达4600万元,同比激增172.35%,成为报表上最耀眼的增长点。同时,该业务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34.59%跃升至73.43%,几乎翻倍。如此剧烈的毛利率提升,难以完全归因于运营效率改善,更可能源于项目结构变化或一次性高毛利合同确认,其可持续性值得警惕。此类技术服务通常定制化程度高、可复制性差,难以形成规模化利润来源,若未来无法转化为标准化产品或平台型服务,将难以支撑长期估值。
更令人担忧的是,半导体器件特性测试仪器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滑44.80%至2323万元,接近腰斩。作为公司早期的重要硬件业务,该板块的持续萎缩不仅影响收入多样性,也削弱了其“软硬结合”的综合能力。在竞争对手纷纷向系统级解决方案拓展的当下,概伦电子却在主动或被动地收缩硬件布局,可能导致其在未来“芯片-封装-系统”一体化设计趋势中掉队。
在研发投入方面,公司仍保持高强度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1.45亿元,同比增长11.1%,研发强度高达66.55%,虽较上年同期微降2.35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行业罕见的高位。研发人员占比提升至73.41%,创上市以来新高。从数据上看,公司对技术创新的重视毋庸置疑。然而,高投入并未完全转化为高产出。核心EDA工具增速放缓、新产品突破有限、境外市场失守,均说明研发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待提升。相比之下,华大九天在模拟电路仿真、平板显示EDA等领域已形成明确优势,并推出多款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新产品。概伦电子的研发更多集中于既有产品的迭代优化,缺乏颠覆性创新,在关键技术节点上的领先性不足。
公司2025年以来的战略动作频频,试图通过外延并购弥补内生增长短板。3月启动对锐成芯微的收购,并于4月公布方案,拟收购其100%股权及子公司纳能微45.64%股权。锐成芯微作为2023年全球第十大物理IP供应商,拥有覆盖数十个工艺平台的上万套IP库,若整合成功,有望与公司现有EDA业务形成“工具+IP”的协同效应,增强在物理实现环节的话语权。然而,并购本身存在多重风险:一是交易尚未完成,存在审批或谈判失败的可能;二是IP业务与EDA软件在客户群体、销售模式、技术架构上存在差异,整合难度大,协同效应兑现周期较长;三是锐成芯微自身盈利能力如何,是否能真正增厚上市公司利润,尚待观察。过度依赖并购实现增长,恰恰反映出公司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矩阵单薄的现实困境。
更引人注目的是上海国资的入股。7月,上海芯合创以28.16元/股的价格受让公司5%股权,总投资额达6.13亿元,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无疑增强了公司的资金实力与政策背书,有利于其在地方产业生态中获取更多资源。然而,国资介入也可能带来决策效率下降、市场化激励弱化等问题。此外,公司拟参与设立“临科芯伦”EDA产业基金,意图通过资本手段推动产业链整合。但产业基金的实际运作效果往往取决于管理团队的专业能力与退出机制的设计,过往不乏“雷声大、雨点小”的案例。这些资本运作短期内可提振市场情绪,但若不能有效转化为技术突破与市场份额提升,终将沦为概念炒作。
从盈利质量看,公司扭亏为盈的含金量需打折扣。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仍为-498万元,表明主营业务尚未实现真正盈利。公司归母净利润的转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补助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收益等非经常性损益的增加。若剔除股份支付影响,归母净利润为5300万元,扣非净利润为200万元,虽实现扭亏,但利润规模极小,抗风险能力脆弱。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900万元,同比转正,显示出回款能力有所改善,但与净利润相比仍偏低,盈利质量有待进一步验证。
在估值层面,公司面临巨大压力。按9月29日收盘价42.48元计算,对应2025年预测市盈率高达136倍,即便考虑到2026年盈利预期上调至0.45元,估值仍达94倍。如此高的估值,不仅透支了未来多年的增长预期,也使其在二级市场极易受到情绪波动影响。一旦并购整合不及预期、技术突破停滞或行业竞争加剧,股价回调风险极大。
概伦电子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是在国产替代大潮助推下的一次阶段性修复,而非根本性逆转。其境内业务的高增长掩盖了境外市场的持续萎缩,技术开发服务的爆发式增长难掩核心EDA工具的疲软,高研发投入的背后是创新效率的不足,并购与国资入股带来了想象空间,但也暴露了内生动力的欠缺。与华大九天等同行相比,公司在产品广度、技术深度、国际化布局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
概伦电子当前的“盈利转正”更像是一次战术性胜利,而非战略性的飞跃。
投资者应理性看待其短期业绩波动,重点关注其技术研发进展、并购整合成效及核心产品市占率变化,警惕“故事讲完、估值回落”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