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破茧·筑基·深融: 一名工行科技青年的AI赋能转型之路

时间:2025年10月26日 07:07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文|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福州分行  陈淼

这次实践让我真切体会到科技赋能的意义——不是单纯堆砌技术,而是用数据技术与自动化手段精准锚定业务痛点,释放团队潜能。它不仅显著提升了支行团队动能,更让我明白技术只有扎根业务场景,才能真正成为驱动业务突破的“利器”。

  在工商银行“AI赋能数字工行”战略蓝图下,青年科技人才正加速从技术支撑者向业务价值创造者转型。作为福州分行的一名科技金融工作者,我亲历了这一深刻蜕变,从初识业务壁垒的“技术执行者”,逐步成长为运用“科技+数据”双引擎驱动业务发展的“赋能者”。这条转型之路,破茧于基层实践,筑基于项目淬炼,深融于AI创新,每一步都印证着福州分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坚实支撑。

破茧:洞察业务痛点,以数据赋能破局

  我带着对技术的热情加入工行,却很快遭遇了现实挑战:复杂的金融业务术语、千头万绪的流程痛点,让我的技术能力仿佛“无的放矢”。彼时,我的工作多集中于响应式需求处理,如基础软硬件维护、编写特定取数脚本——虽能完成任务,却对数据背后的业务逻辑、应用场景和价值创造等知之甚少。业务知识的匮乏,成为我从“懂技术的新员工”转型为“有技术懂业务的工行人”路上的第一道壁垒。

  福建省分行“科技特派员”与福州分行“科技菁英下基层”的实践机制,为我打开了破茧之门。在福州南门支行交流期间,我深度融入业务场景,一个典型的痛点浮现:在推动个人养老金等业务时,一线员工对目标进度、个人贡献的感知模糊,直接影响执行效率和能动性。深究根源,正是因为数据颗粒度不足、分析能力薄弱、信息透明度不高而导致的“管理抓手缺失”。

  基于以上问题,我依托行内数据湖和数据分析能力,从三方面推动解决。一是深化数据洞察,将业务数据从支行整体层面细化至客户经理个人维度,精准刻画个体贡献。二是构建赋能工具,开发自动化数据生成工具,实现“个人业绩”的精准展示和推送。三是驱动效能提升,清晰透明的数据呈现,让团队目标导向更明确、责任意识更强烈,有效激发了员工的营销意愿。最终,南门支行在2024年第四季度个人养老金业务考核中,完成率居福州分行A类行第一,绝对完成数全行第一。

  这次实践让我真切体会到科技赋能的意义——不是单纯堆砌技术,而是用数据技术与自动化手段精准锚定业务痛点,释放团队潜能。它不仅显著提升了支行团队动能,更让我明白技术只有扎根业务场景,才能真正成为驱动业务突破的“利器”。

筑基:锻造融合能力,以数据驱动决策

  基层历练深化了我对工行数据体系、业务逻辑的掌握,也为我深度参与福州分行重点项目——“绩效+1”项目奠定了基础。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破解传统绩效管理中“数据偏差、流程烦琐、激励导向不明”等痛点。而我全程深度参与数据分析工作,负责个金、个贷、私银、结现等多个业务板块的取数脚本开发与数据核验。

  项目推进之初,三大挑战接踵而至。首要挑战是“数据精准性”,考核数据必须准确、口径统一,这是保障绩效评估公平有效的基石。其次是“跨部门协作”需要与不同业务条线的同事紧密协作,确保数据精准且符合业务逻辑。最终目标是“价值超越”,不只解决现有问题,更要构建支撑精准、透明、高效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

  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我的角色从“技术执行者”深化为“数据架构师”与“业技融合桥梁”。我不再是被动接收需求,而是主动与业务部门对接,反复确认指标定义、计算规则及数据来源,确保每一个数据脚本、每一个数据模型都能精准承载业务意图。最终,项目实现业绩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使管理层能够及时洞察全局动态,一线人员能够清晰定位自身目标,从而支撑更精准的业务决策与资源动态优化。

  “绩效+1”项目的顺利推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集成,更是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从依赖经验转向数据驱动,从滞后评估转向动态追踪,从粗放管理转向精准考核,切实为基层减负、为管理增效。而对我而言,这段经历提高了自己“将复杂业务需求转化为稳健数据模型、高效技术方案”的能力,也让我彻底读懂了“数据驱动价值,透明提升效能”的真谛。

深融:拥抱AI前沿,以智能重塑流程

  福州分行对前沿技术应用的重视,为我工作的转型开启了新篇章——AI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得益于分行的支持,让我有机会参与福建省分行的“经营e监测”项目,并赴上海深入学习。这段经历弥足珍贵:在技术底蕴深厚、业务理解扎实的专家团队指导下,我系统学习了工行“工银智涌”大模型平台及智能体(AI Agent)开发技术,标志着我的转型正式迈入智能化深融的新阶段。

  在上研的学习实践中,我重点参与了两大项目,真切体会到“AI如何重塑业务流程”。

  一是ChatBI(自然语言查数)项目。开发ChatBI的目标是让业务人员摆脱“依赖数据分析岗、掌握复杂查询语言”的束缚。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业务人员能即时、自主地获取所需数据。在开发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工行智能体的价值:它显著降低了数据获取门槛,让业务人员能自主、高效地用数据指导工作,这正是为基层减负、激发一线活力的生动实践。

  二是智能分析报告生成智能体项目。我们聚焦于财务分析等高度结构化、重复性强的报告场景,主要任务是将业务专家经验“注入”智能体——在福建省分行和上研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学习如何提炼专家的分析框架、报告规范,再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精准的提示词。最终,智能体能够自动完成数据处理、趋势分析、报告初稿生成,将原本耗时数小时乃至数天的人工流程压缩至分钟级。这不仅是效率的飞跃,更是将宝贵的组织知识资产化、智能化,让员工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价值的战略分析与客户服务。

  这次在上研的学习与项目实践,是一次能力跃迁的加速器。对比早期开发提升局部效率的自动化工具,到如今运用AI智能体重塑关键业务流程,我清晰意识到:技术赋能基层,要从“效率优化者”向“智能化解决方案构建者”转变。这更加坚定了我不断学习前沿技术、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的决心。

以体系筑强基,用智慧创未来

  回顾从“破茧”到“深融”的转型之路,我深知个人成长离不开福州分行精心打造的“科技菁英培养体系”——这套体系从五个维度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支撑。“科技菁英下基层”机制,搭建了沉浸式业务场景,是我们洞察痛点、实现价值赋能的实践基石;“双导师制”(业务导师+技术导师)提供精准导航,确保技术能力与业务理解均衡深化、协同并进;“重点项目实战”是淬炼复合能力、驱动高阶价值创造的重要舞台;定期举办的科技菁英交流会议,架起了经验共享、互助成长的桥梁,让分行能实时关注每一位青年的成长轨迹;持续营造的“创新文化土壤”,不断激发着我们探索前沿、智创未来的蓬勃内生动力。这五大关键举措协同发力,共同构筑了青年科技人才“从成长到贡献”的赋能生态。

  一路走来,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科技赋能的价值,终究要落到“响应业务发展诉求”上——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营销与资源优化,通过自动化提升运营效能,通过AI智能重塑业务流程与决策模式。

  作为工行科技青年,我将持续深耕“科技+数据+AI”融合之道,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在分行搭建的广阔平台上,不断探索技术赋能业务的深度与广度,以青春智慧与创新实践,为打造数字工行的宏伟征程贡献澎湃动能!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