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江苏扬州:传统产业智能脉动,“一块布”这样时尚演绎

时间:2025年10月26日 07:49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通讯员 竹萱 记者 张旭

我们每天穿的衣服、盖的被子,都源于一块块结实耐用的布料。你可曾想过,它们是怎样织出来的?10月22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邗江区竹西街道的扬州恒诚织布有限公司(扬州市第三布厂),一探究竟。

恒诚织布实验室里,有着20多年工作经验的检验员贾娟正专注地操作仪器。她轻轻拉出约25厘米长的纱线,固定在检测仪上。屏幕一闪,数据跃出:捻回数510.94。“可别小看这个数字。”贾娟说,“纱线的捻度和强力就像布料的‘筋骨’,筋骨不强,再好的手艺也织不出好布。”

贾娟边说边举起一块衬着纱线的黑色面板,对着光线仔细查看。“除了捻度和强力要达标,还得看纱线粗细均不均匀,有没有‘疙瘩’。要是一米内疙瘩超过内控标准,或者捻度、强力不合格,整批纱线都得退回。”贾娟说,“只有在我这儿过关了,纱线才能进生产区,开始它们的‘第一程’——整经。”

一进车间,纱线退绕的“沙沙”声便传进耳朵。几百个纱筒齐转,纱线如溪流般汇入机器。整经女工张金芬俯身在线架前,手指轻捻着刚刚接头的经纱。“手上得有感觉,就像调琴弦,紧了松了都不行。”她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差一丝,织出的布面就会像蚯蚓,起起伏伏,凹凸不平。”

转到浆纱工序,空气中飘来一股特殊的浆料气味。恒诚织布副总经理周丽芬指向运转中的浆纱机:“看,经纱正以每分钟70米的速度穿行。我们自主研发的浆料,能让纱线强度提高25%,耐磨性提升50%以上。”

周丽芬指向电脑屏幕,补充道:“每台浆纱机都能实时监测回潮率,检测员每批左中右采样检测上浆率,必须保证每根纱都‘穿’上均匀的‘防护服’,这关系到织机织造的效率和布面质量。”

织造车间是整条生产线的心脏。近400台喷气织机高速运转,每分钟650转的节奏中,经纬交错,织出一匹匹原色布料。在一台刚停下的织机前,周丽芬指着屏幕上的故障代码说:“瞧,纬纱探测器发现了断纬,立马自动停机。”

她熟练地取出纬纱,动作干净利落:“现在车间设备效率稳定在92%以上,效率高,停台时间短,也代表着布面织疵少。”

车间墙壁上的液晶大屏实时跳动着数据:总机台数、异常机台、开机率、生产进度……一目了然。

“我们车间完全实现了智能化,效率有保障,故障早发现,进度全掌握。”周丽芬掏出手机,打开一款APP说,“不光是大屏,不管人在哪儿,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实时数据。”

在车间尽头,验布机正亮着白光,织好的布料缓缓经过,任何瑕疵都逃不过它的“眼睛”。

在这家六十年的老厂里采访,记者强烈感受到了新一代纺织工正用智能与匠心,延续着“织造好布”的传统。每一个精准数据、每一次及时停机、每一道严格检验,都在诉说着对质量的坚守。周丽芬说:“目前,海澜之家七匹狼、ZARA等国内外品牌,都用上了我们家的面料。”

记者手记

不变的织造初心

在恒诚织布,真正打动我的,不是机器的速度,而是轰鸣中依然可辨的“人的温度”。

整经机前,老师傅的手指习惯性地轻捻经纱。这个动作,她重复了三十多年。“手告诉我感觉。”那份匠人对材料的直觉,并未在数字中消逝,而是悄然生根,焕发新生。

在高度智能的车间里,人未被替代,而是被重新定义:他们不再是重复劳作的工具,而是质量的守护者、效率的优化者、传统的接续者。

从海澜之家到ZARA,这家运河边的老厂,正凭着对好布的执着,与全球时尚相连。

织机在变,技术在变,但织出一块好布的初心,从未改变。这或许正是中国制造最动人的底色——在高速运转的时代齿轮中,始终为匠心留有一席温存之地。

责任编辑:煜婕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