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
文 / 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摘编自《硬道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十项修炼》,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企业的业务选择关乎生死。多年来,无数企业因选对赛道而崛起,也有太多企业因盲目扩张或摇摆不定而折戟。
为此,我结合中国建材集团的实践与观察,提炼出业务选择的 “四问”“四不做”“四要” 原则,更深入剖析了做企业的四大核心与业务归核化的底层逻辑:业务不在多而在精,唯有聚焦主业、锻造核心专长、锚定核心市场与客户,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01
业务选择的三原则
哈佛大学约瑟夫·鲍沃教授2009年曾问我:“宋先生,让您晚上睡不好觉的事情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怕自己想错了。”当时,我正在国内整合水泥业务,处在一个比较艰难的阶段。自己的压力很大,社会上对我整合水泥业务的质疑声也很大,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建材股份的股价一落千丈,我确实睡不好,常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或者说水泥业务整合要做,但适不适合中国建材集团这家实力相对弱小的企业来做。虽然整合水泥业务后来被证明是对的,但整个过程中的各种担心一直如影随形。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企业所做的决定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有点像在大海里航行,即使你的方向正确,也要时刻注意暗礁,随时应对恶劣的风暴。有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往往是因为选对了一项业务;而一些企业失败往往是因为它们在选择业务时来回变换,始终没有选对业务。经常有人问我某项业务要不要做,我为此总结出业务选择的三原则,分别是“四问”“四不做”“四要”。
02
业务选择的“四问”
一问:在行业里自身是否有优势?企业要进入的领域应该符合自身的战略需要和自身条件,要能结合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形成足够的业务驾驭能力。对企业来说,在选择新业务时,应选择那些与现有核心业务相关的产业和产品,以提高新业务成功的概率。中国建材集团之所以进入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是因为我们在玻璃领域具备强大的技术优势,而太阳能电池是玻璃的衍生品。
二问:市场是否有空间?企业要进人的市场应有足够的容纳度,能为业务成长提供支撑,若市场太小甚至几近饱和就不宜涉足。中国建材集团是第一家做出光纤石英棒的公司,一根石英棒能被拉出几千公里的光纤,看起来是一个大生意,实际上市场体量却很小,一年的石英棒用量也就能实现40亿元的销售收人。整个市场就这么大,因而中国建材集团不宜做石英棒这样的项目。中国建材集团需要像湖泊或海洋般广阔的市场,这样的市场才有足够的容纳空间。
三问:商业模式能否被复制?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等企业的商业模式都可以被复制,选择可以迅速被复制的业务,就能更快形成规模。比如,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盛科技”)在山东德州做的智慧农业大棚,就把现代农业与光伏产业结合了起来,大棚透光性好,还能全方位智能控制种植条件,蔬果长势十分喜人,这种模式正在全国迅速推广。
四问:与资本市场能否对接?企业不能只赚产品市场的钱,还得赚资本市场的钱。效益不仅包括产品的利润,还包括资本市场的市值,企业要把产品利润在资本市场上放大。
这“四问”想清楚了,自然就过滤掉了一些不适合的业务,从而帮助企业做出更好的业务选择。
03
业务选择的“四不做”
一是产能过剩的业务不做。产能过剩可以重组,但是如果没有差异化的新技术,就不能再作为新业务,也就不能再建新生产线。过剩行业正在减量发展,任何企业都不能再盲目增量,而是要在品种、质量、产业链上精耕细作。
二是不赚钱的业务不做。一个业务怎么也找不出盈利模式,就不要做了。业务能不能赚钱,盈利点在哪里,盈利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必须事先明确。
三是不熟悉的业务不做。针对某一项业务,如果企业里没人熟悉情况,没人说得清楚,没人能做出清晰的判断,这项业务十有八九会亏损。中国建材集团对生物制药、旅游等行业都不太熟悉,因此就没做相关业务。
四是有法律风险的业务不做。不注重法律风险的企业,很容易被拖入泥潭,尤其是当相关企业的业务板块正在打官司时,就不要进去掺和。
04
业务选择的“四要”
对照“四问”“四不做”,企业对一个业务能不能做就有了基本判断。那么,这个业务能不能长久地做下去呢?关键点是什么?在新业务培育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还应牢记“四要”。
一要评估风险。开展新业务必须慎之又慎,它的核心是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考量,明确风险点在哪里,风险是否可控、可承担,一旦出问题能否进行有效的切割,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要专业协同。在选择业务时,必须小心谨慎,业务一旦选定,就应交由专业的平台公司去做,按照平台专业化思路,一个平台只做一个专业领域,突出核心专长。同时,新业务发展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要与现有业务产生协同效应,推动企业内部的协作发展,提升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
三要重组团队。发展新业务可以采用技术重组的方式,不仅要重组企业,还要重组它的研发团队。这样既可以保持新业务核心技术的稳定性,又可以稳定“军心”。重组技术就要重组团队,重组团队就要重组研发中心,有一班整齐的人马,再去做创新就会相对容易一些。中国建材集团进行技术重组时,会保留被重组企业的技术团队,因此原技术团队的员工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做出了不少重要成果。
四要执着坚守。发展新业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有执着的劲头、坚守的毅力,否则是做不成大事的。深入了解一家企业及其业务、产品、技术等,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05
做企业的四大核心
做企业突出主业,重点是要发展核心业务,发挥好核心专长,开发好核心市场,维护好核心客户。如果用一条十字线来看企业,横向来讲企业的业务不能做太多,一般不超过三个,要聚焦;纵向来讲,产业链不能过长,涉猎的业务也不超过三个,要深耕。做企业还是要符合专业化分工,这是一个基本逻辑。要想突出主业、做强主业,企业就得把主业做成拳头产品往前走,争取进入行业前三名,做成行业龙头或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效益的提升。
过去央企讲主业不能超过三个,当时有的企业觉得可能会失去不少发展机会。20多年过去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企业围绕主业发展实际上规避了很多风险。目前,98家央企大部分是专业化的公司,如果当时没有这个规定,就可能会加剧业务同质化,也不会有今天的发展局面。核心业务是企业最重要的产品或服务,通常为企业贡献最大比重的营业收人和利润。核心业务一般应占企业营业收入或利润的70%左右,企业应将最优质的资源配置给核心业务。
选好了核心业务,企业还要明白自身的核心专长是什么。核心专长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优势,可能是某项技术专长、管理能力、运营效率、成本控制、品牌知名度或新的商业模式等。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核心专长,并不断投入资源进行完善和创新。打个比方,企业的主业是开饭馆,那么拿手菜或特色菜就是自己的核心专长,如果没有核心专长,就没有顾客光顾。要想“一招鲜吃遍天”,企业至少要在某一件事上比别人做得好十几倍或几十倍。
我曾去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湘钢”)调研,这是湖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钢铁厂。湘钢在整个钢铁行业里不算是大钢铁厂,而且它所在的产区既没有焦炭,又没有铁矿,也没有港口,不具备原材料优势和运输优势。这样一家钢铁厂,该怎么经营呢?它走了一条极致的差异化路线,不做建筑钢材,做的全是高档的硅钢片和薄钢板,中国不少汽车企业用的薄钢板就是湘钢生产的,这两年湘钢的利润在钢铁行业排在第二位,仅次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宝武”)。中国宝武在湛江的钢铁厂也生产薄钢板,市场占有率高达60%,但是中国宝武做的钢种类多,而湘钢只做薄钢板和硅钢片。湘钢下属的电缆厂,以前是一家很有名的企业,后来被湘钢重组了。我参观了这家电缆厂,它现在不做普通电缆,只做各种各样的特种电缆,成了一家绩优上市公司,也是200家“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之一。极致的差异化能力就是湘钢的核心专长。
做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市场,不仅要在自己的核心市场里拥有话语权,还要把核心市场变为核心利润区。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坐拥14亿人口的大市场,除此之外,还有一片广阔的海外市场。企业首先要清楚自己的核心市场是在哪里,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要有具体的区域位置。当然,也要清楚企业的核心利润主要来自哪里。有时,核心市场与核心利润来源并不在同一个区域,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企业应该有战略上的调整。市场如果不能变现,不能带来效益,就失去了核心市场的意义。例如,中国建材集团通过整合国际工程业务,将资源集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区域,避免了内部竞争,提升了市场效率。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材国际”)通过精耕中东非、中东和东南亚市场,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增长。
企业有没有以及有多少忠诚的核心客户至关重要。我常说,客户是企业的“江山”,失去了客户,就等于失去了“江山”。因为企业就是通过为各种各样的客户解决问题而获得效益的,对企业忠诚的核心客户越多,企业就会发展得越好。凡是优秀的企业往往都建立了长期客户群和核心客户群,对客户忠诚,并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提供增值服务。
除了把握客户需求外,企业更难做到的是创造客户需求,只有走在客户和市场的前面,才能取得较为显著的创新成果,提供更具特色的产品或服务,吸引和培育更多的长期客户。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特来电”)的创新理念是:“不是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而是我们创新什么,市场就需要什么。”它的定位是打造一个新能源和新交通深度融合的生态运营公司,通过搭建一张中国最大的汽车充电网构建人、车、电池、能源深度连接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并保持实时在线和高强度交互,将汽车大数据、用户行为大数据、能源大数据等收集到充电网,实现电商、约车、买电卖电、大数据修车、大支付金融、大客户电商等互联网增值服务,引领充电网、车联网和互联网“新三网融合”的新能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