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国家电网能源法征文专刊|能源法治视角下关税政策冲击的应对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时间:2025年10月27日 10:09

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背景下,关税政策已从传统贸易保护工具演变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与产业链管控的核心手段。自2025年起,中美欧在钢铁、化工、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产业的关税博弈持续升级,在规则制定层面通过技术标准与环保要求构筑贸易壁垒,市场准入层面以关税限制产品流通,产业补贴层面则通过财政支持强化本土产业竞争力,形成“规则制定—市场准入—产业补贴”的三元竞争范式。

作为长三角外向型经济枢纽,宁波2024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1.4万亿元,对美欧出口占比52.3%。当下的关税成本传导模式显著加剧了关税政策对产业的复合影响,尤其对能源密集型制造业而言,既推高了企业满足国际市场环保、技术标准的合规成本,又加剧了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直接生产成本压力,形成双重约束困境。而这一困境本质是全球经贸规则与国内能源治理体系的制度性碰撞。

20251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为破解此碰撞提供了法治路径。这部以“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促进节约用能”为核心目标的法律,既回应了全球经贸规则对能源治理的新要求,也在能源开发利用、价格市场机制、安全保障等方面为本土产业应对关税冲击划定了法治边界。

在此法治框架下,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市北仑区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北仑公司”)主动对接法律要求,在市场维度通过分布式能源开发与绿证交易对冲关税成本;在政策维度将关税弹性系数纳入有序用电方案设计;在技术维度联合用户开发关税预警机制与区块链绿电溯源平台,最终构建起“政策—市场—技术”三维治理框架。这一实践既以能源法为基准为企业争取了关税缓冲空间,更探索出能源法治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的创新路径。

重点行业关税冲击与能源成本承压及应对

(一)出口依赖型行业的双向挤压

出口依赖型行业作为北仑区外向型经济的支柱,在全球关税博弈中首当其冲,面临成本攀升与市场收缩的双向挤压,不同细分领域呈现差异化挑战特征:

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价格与能耗的双重博弈。以宁波拓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旭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25年上半年,二者在中国工厂产能缩减约15%。美国对华电动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后,企业为维持利润空间,一方面可能提高产品价格,就面临市场份额下降风险;另一方面,为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和交付的要求,企业可能增加生产投入,包括提高生产效率、改进工艺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力消耗,使得单件产品电力成本占比从12%飙升至18%2025年第一季度利润率下降4.3个百分点。

在纺织服装行业,市场转向与绿色门槛并行。宁波申洲针织等纺织服装企业因为对美销售占比仅16%,且采用离岸价报价,虽受关税冲击较小,但产能仍缩减约10%。对此,行业已主动调整战略,重点开拓欧洲市场,同步强化绿证获取与碳数据管理能力,以应对欧盟市场对低碳生产的刚性要求,为后续市场准入提前布局。

在电子元器件行业,研发投入与能耗成本面临平衡困局。以宁波群志光电有限公司为例,美国对华电子元器件加征20%关税后,企业订单受冲击明显,产能缩减约5%。为挽回客户与市场,企业一方面降价争取订单,但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另一方面,为满足客户对产品小型化、高性能的新要求,加大研发投入改进生产工艺。但新工艺对生产环境要求苛刻,恒温恒湿车间能耗大增,电力成本占比从15%飙升至21%

(二)高耗能行业的成本突围

高耗能行业作为能源成本“晴雨表”,在关税传导与能源价格波动的双重压力下,呈现出显著的成本敏感特征与差异化应对路径:

能源成本敏感系数对比。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作为长流程钢铁企业,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达34%,其中电力与焦炭占比超75%。测算显示,能源价格每上涨10%,吨钢成本增加47元,直接压缩毛利率2.3个百分点。但通过余热发电,自供率提升至65%,绿电替代比例达18%,其价格敏感度较行业均值降低40%。宁波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能源密集度集中于蒸汽与电力,能源成本占总生产成本比重28%,价格波动致年度成本偏差约3000万元。(见下表)

弹性系数管理成本响应。北仑区供电公司联合大用户创新构建“关税—能耗弹性系数”管理体系,将系数>1.5设定为双边预警阈值,确保高耗能企业能快速响应关税引发的生产成本波动。典型案例如宁波钢铁:通过余热发电自供率提升至65%、绿电替代比例达18%,其能源价格敏感度较行业均值降低40%;同步优化高炉生产效率与能耗管理,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低13.04%,炼铁工序能耗降低14.02%,有效对冲了关税传导的成本压力。

能源法视角下的创新应对机制

(一)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关税缓冲机制

能源法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以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北仑公司深刻领会这一精神,创新设计了针对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的“两快一补”体系,为企业缓解关税压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是快速审批。过去,大用户多能互补项目的审批流程极为繁琐,极大打击了企业建设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仑公司对审批流程进行了全面优化,整合了各个审批环节。积极推动“网上办”服务,让企业可以足不出户完成审批申请;提供“一对一专家指导”,确保企业在申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专业的解答;开展“批后跟进”服务,保障项目顺利推进。通过这些举措,将审批时限成功压缩至20个工作日以内。这一改变使得企业能够迅速启动项目建设,尽早投入使用,从而降低对传统电网能源的依赖,有效缓冲了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

二是快速并网。北仑公司凭借以往丰富的光伏项目流程经验,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交流,实现了快速并网。以宁波旭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光伏项目为例,从业务受理到并网验收仅用了45天,与以往相比,并网时间大幅缩短。快速并网具有重要意义,它确保了企业光伏发电能够及时接入电网,使企业实现电力的自给自足,多余的电力还可以上网销售。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减少了因关税导致的能源成本增加。

三是容量补偿。为进一步鼓励企业发展分布式能源,考虑对配置储能2小时的项目给予0.15/度容量补贴。储能系统就像一个“电力蓄水池”,可以在电力富余时储存电能,在电力短缺时释放电能,起到平衡电网负荷的作用。容量补贴政策有效地激发了企业配置储能设备的积极性,提高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企业通过配置储能设备,不仅降低了对传统电网的依赖,还可以利用电价的峰谷差异,在电价较低时储存电能,在电价较高时使用,进一步降低能源成本,缓解关税冲击。

(二)动态价格形成机制的法治化构建

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是有效应对关税冲击的关键所在。北仑公司基于这一认识,创新推出了“基准电价 关税浮动因子”模型,从多个方面构建了动态价格形成机制。

一是设计价格联动公式,Pt=P0×(1+0.15×ΔT)”,其中Pt为调整后的电价,P0为基准电价,ΔT为关税变动幅度。这一公式将电价与关税变动直接挂钩,实现了电价的动态调整。当关税上升时,电价相应提高,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将部分关税成本转嫁给下游客户;当关税下降时,电价降低,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关税波动带来的影响。

二是开发监测预警平台,为了及时掌握企业用能成本的变化情况,开发了企业用能成本实时监测系统。当监测到申洲国际等企业电力成本占比突破20%时,系统将自动触发电价调节机制。这一平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当企业电力成本占比过高时,通过调节电价,帮助企业控制成本,避免因能源成本过高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三是明确合法性保障。为确保电价调整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北仑公司正在与大用户共同协商制定《特殊关税情境电价干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在受关税影响下生产负荷波动超±30%时,将召开协商会,充分听取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意见。同时,电价干预需通过专业合规审查,保证电价调整的合规性。这一系列措施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预期的能源价格环境,增强了企业应对关税冲击的信心。

(三)绿证交易的市场调节功能升级

绿证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环保手段,在应对关税政策带来的碳成本压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日益严峻的关税压力,北仑公司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帮助对绿证交易的市场调节功能进行了升级。

一是跨境互认突破。与欧盟机构合作建立绿证溯源标准,实现了1个绿证=1吨碳减排量”的国际等效认定。这一突破性进展使得北仑区大用户获得的绿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广泛认可,为企业拓展欧洲等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企业可以通过出售绿证获得额外收入,同时提升企业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是绿证激励机制。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绿证交易,考虑实施绿证激励机制,使参与绿证交易企业平均度电关税附加费下降0.15/千瓦时。绿证抵扣机制将覆盖一部分关税波动新增成本,系统性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与合规成本。这一机制将传统高耗能产业面临的转型压力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市场动力,强化了企业应对国际贸易规则的主动权,推动北仑区产业向低碳化、高附加值方向升级。

三是供应链协同。要求上下游企业绿电使用率30%,这一举措旨在促使整个供应链企业共同参与绿色能源转型。通过供应链协同,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用户的绿色竞争力。在供应链中,每个企业都与上下游企业紧密相连,一家企业的绿色转型能够带动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发展。通过共同参与绿色能源转型,企业可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碳成本,共同应对关税政策带来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市场、制度协同赋能产业抗冲击

(一)市场与政府:构筑正向循环抵御关税挑战

市场机制与政府政策的良性互动,搭建起稳固的循环体系,有力地抵御了关税冲击,并引导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得益于政府对分布式能源项目的支持政策,北仑区大工业用户平均分布式能源渗透率达到37%,灵峰工业社区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普遍安装了分布式光伏。政策降低了企业的投资门槛与风险,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建设分布式能源的积极性。企业通过提高自发电比例,减少了对传统电网的依赖,有效降低了能源成本,从而显著增强了应对关税冲击的能力。

与此同时,价格信号在引导投资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分时电价政策依据不同时段的电力供需情况制定差异化价格,促使储能设备安装率从2022年的31%提升至2024年的67%,谷电利用率提高至82%。政府借助价格杠杆,引导企业合理调整用电行为,增加储能设备投资,实现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电力市场调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形成市场与政府的正向循环。

(二)制度创新:释放乘数效应推动绿色转型

制度创新能够激发市场活力,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技改投资,推动区域经济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2024年,节能效益共享机制带动了12.6亿元的技改投资,该机制将企业节能效益与输配电费挂钩,激励企业加大能效改造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企业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也为区域节能减排作出了贡献,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政策创新推动了产业链的深度协作,龙头企业向上下游开放核心节能工艺,形成了跨企业技术扩散网络。绿证激励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内生动力,促使全产业链能耗强度明显下降,实现了绿色转型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跃迁。

能源法治引领产业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能源法的出台为应对关税冲击和推动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基于能源法的理念,北仑公司构建了“政策—市场—技术”三维治理框架,通过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关税缓冲机制、动态价格形成机制的法治化构建以及绿证交易的市场调节功能升级等创新举措,为企业摆脱关税政策困境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市场与政府、法治与技术的双轮驱动模式展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从多个维度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这些经验不仅为北仑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其他地区应对类似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未来的发展中,北仑公司将进一步强化能源法治意识,不断完善能源法治体系,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国家电网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