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今年是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成立75周年。75年来,中国五矿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以坚韧不拔的奋进姿态和深耕矿业的执着定力,书写了一家中央企业在矿业报国中与祖国风雨同进的时代篇章,绘就了一代代五矿人在矿业强国中接续奋斗的历史画卷。
在这承前启后的重要时点,我们开展“庆祝中国五矿成立75周年·经营发展篇”主题宣传,从“稳增长、抓创新、强产业、促改革、防风险、保安全、强党建”七个方面,全方位梳理总结中国五矿一路走来、砥砺奋进的高质量发展成果,以及五矿大家庭中各成员奋勇争先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凝聚全体五矿人继往开来、再启新程的强大力量。
中冶京诚是我国最早从事冶金工程咨询、设计、工程承包业务的科技型企业,是由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改制成立的国际化工程技术公司,是中国五矿骨干子企业。中冶京诚的历史起点,最早可溯源于1951年成立的鞍山钢铁公司设计处,以及1952年成立的重工业部钢铁局212设计组。1955年,由鞍山钢铁公司黑色冶金设计公司、重工业部钢铁局设计公司合并成立重工业部黑色冶金设计院;1956年由鞍山迁到北京;1978年被命名为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协助冶金部进行钢铁设计技术业务管理工作;1998年,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划归当时的中冶集团。2003年,改制成立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成为股权多元化的现代科技型企业;2017年,公司进行组织机构调整,形成了“3+1+1”的事业部发展模式;2021年,公司明确了“1+2+N”一核、两强、N增长极的总体业务定位,开启崭新征程。
鞍山钢铁公司设计处办公地诞生于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浪潮中,中冶京诚始终以改革为引擎,在从传统设计院到现代化国际工程公司的跃迁中,书写了一部改革促发展、创新赢未来的奋斗篇章。从三次国家试点的破冰突围,到新时代“科改示范企业”的标杆引领,中冶京诚始终站在行业改革前沿,以管理治理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冶金建设国家队的排头兵。
勇立潮头:三次试点筑牢改革“领头羊”根基
作为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中冶京诚的前身——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北京院)曾三次肩负国家试点使命,在体制机制变革中率先探索、成功蹚出一条转型之路。
第一次改革:企业化经营。1979年,国家确定北京院成为首批进行企业化取费试点的设计单位之一。自1980年1月1日起,北京院正式启动企业化取费试点,系统推行合同取费制、技术经济责任制、院长负责制、工程总承包试点。在这一过程中,北京院逐步实现了五大转变,即从事业型管理向企业化管理的转变、从生产型管理向经营型管理的转变、从单一功能型向多功能型的转变、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以及从单一的设计过程向工程总承包全过程的转变。通过制定并实施《设计科研工作各级责任制》等一系列制度,北京院彻底打破“大锅饭”机制,完成了从事业型管理向企业化经营的根本蜕变,显著增强了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次改革:国际化发展。1992年,乘着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东风,北京院成功获批首批对外咨询设计经营权,正式开始承接国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成为中国设计院“出海”、走向国际市场的探路者。这一资质的获得,使北京院正式跻身国际竞争舞台,为后续系统开拓海外市场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也再次彰显了其作为行业改革“领头羊”的先锋地位。中冶京诚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已与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业务合作关系,承建了200多个国际项目,积极将中国标准、中国技术推向世界。特别是在中东、俄语区、东南亚地区,通过多年深耕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工程经验。
第三次改革:现代企业建设。1995年,北京院被当时的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单位之一,成为全国3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中的重要一员,第三次站在国家改革试点的前沿。以此为契机,北京院推动企业化改革不断走向深入。2003年,北京院以整体改制、平稳过渡为基本原则,正式成立中冶京诚。通过实施骨干员工持股等激励方式,不仅稳定了人才队伍,还显著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了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顺利完成了资质、业务和人员的系统性重构。改制后,中冶京诚明确提出建设国际化工程技术公司的战略目标,自2003年起连续实施“一年一主题”的系统提升工程,从“改革年”“国际年”到“科技年”“市场年”,逐步构建起以工程总承包为核心、技术研发为支撑、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业务体系。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到2008年,中冶京诚营业收入已突破100亿元,可持续发展成色十足。
科改示范:五次评价进阶新时代改革标杆
自2020年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以来,中冶京诚秉持系统性思维,围绕公司治理、结构调整、考核分配、科研激励、项目契约化、选人用人等多个方面,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司改革迈入新征程。连续五年获评2次“标杆”、3次“优秀”,改革成果两次入选国务院国资委改革案例集,成为国资央企改革创新的典范。
着力推进现代化企业治理制度建设。中冶京诚持续完善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规范董事会建设,全面推行“三清单一流程”决策机制,明确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公司不断深化组织架构调整,先后成立了冶金公司、城建公司等业务单元,重组整合数字化智能化业务成立京诚数科公司,重新调整了工业水和清能业务,持续推动构建“公司管总、管大、管方向,业务机构管具体、管实施”的管理模式,通过强化独立经营核算,打破“大锅饭”机制,引导业务单元从生产执行向经营主体转变,充分激发组织活力。
着力推进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冶京诚确立了“1+N”研发架构,做实中央研究院,整合战略研发资源。完善了“首台套”投入、“揭榜挂帅”及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等机制,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高。近五年来,累计开展研发项目近300项,绿色低碳、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领域占比超50%。重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全球首例氢冶金示范工程、世界最大规格5600毫米宽厚板轧机、柔性化高速棒材关键技术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级奖项3项及省部级行业奖项75项。“1+4”技术产品谱系清晰布局,为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创新提供体系化支撑。
着力推进干部与人才梯队建设。中冶京诚搭建了涵盖七大序列、二十四层级的职级体系,构建了“管理+技术”双通道发展路径。公司持续推进干部年轻化、专业化建设,第一层级干部中,“85后”占比达30%、“90后”占比7%,硕博学历人员占比59%,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71%。科技人才体系方面,重构了“科技咨询委员会、总工、首席专家”三位一体架构,组建产品领军级、杰出级和骨干级三级人才库,首批聘任16名首席专家覆盖绿色低碳、数字智能等重点方向,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通过科改一系列举措,中冶京诚在机构运行效能、干部人才结构和科技创新生态方面实现显著提升,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机制和人才技术基础。
治理成效:交出科技转型高质量发展答卷
在深化改革与创新驱动的发展浪潮中,中冶京诚坚持规范管理再提升、守正创新谋新局,通过治理体系优化、核心技术突破、品牌价值提升与党建引领强化,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实现了规模、效益、创新与影响力的协同跃升。

技术突破是中冶京诚交出“硬核”答卷的关键支撑。中冶京诚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以核心技术铸就“国之重器”。多年来,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2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46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项,在全球冶金装备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项目在河钢张宣实现连续稳定生产,标志着我国在氢能冶金这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开启了氢能冶金的新纪元。自主设计供货的“世界轧机之王”——5600毫米宽厚板粗轧机在河南钢铁热试中一举成功,打破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超宽厚板轧制装备的空白。自主研发的超厚规格直弧型板坯连铸机,成功攻克了铸坯开裂、稳定运行、心部质量三大难题,连铸机生产的特厚板坯市场占有率达到70%,打破了国外对战略级特种钢材的垄断。在绿色低碳与智能制造领域,中冶京诚同样实现多项重大创新。国际首创转炉烟气(800℃—200℃)余热回收技术于建龙西钢成功应用,实现中低温余热高效回收与干煤气回用,推动转炉能效革命。国内首套钢铁全流程数字孪生工厂在河钢唐钢落地,融合物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设计返工率降低25%、建设周期缩短6个月,打造钢铁智能制造新标杆。首台套CFB脱硫+SCR脱硝系统处理热回收焦炉烟气,实现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稳定在10毫克/标准立方米以下,缔造焦炉烟气治理典范工程。首创母管制带再热系统热回收焦炉余热发电技术,成功应用于太行钢铁项目,发电效率提升30%以上,入选工信部节能技术推荐目录。在高端装备自主化方面,中冶京诚推出国内首台线材减定径模块化机组,最高速度达115米/秒,打破国外对精密轧制设备的垄断。世界首套重型异型坯、板坯及矩形坯兼容型连铸机成功热试,实现多品种柔性生产,填补国际技术空白。压力式浊环水泥浆短流程连续自动处理系统在山西建龙投用,实现浊环水泥浆智能化无人处理,推动环保运维升级。这些突破不仅彰显了中冶京诚在冶金工程领域的技术实力,更推动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可控,为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品牌形象是中冶京诚高质量发展成效的直观体现。中冶京诚通过打造精品工程、强化媒体传播、提升行业认可,让“京诚智造”成为高质量代名词。近年来,公司两大标杆工程先后亮相央视大型专题纪录片。临沂优特钢项目于2022年在《大国建造》第二季全面呈现,纪录片聚焦其炼钢连铸、世界最大剪切力飞剪等核心装备,展现中冶京诚以“五个最”标准打造的全国近十年最大长流程优特钢生产基地,诠释了绿色化、智能化的钢铁工业新范式。马来西亚东钢项目于2023年在《大国建造Ⅲ》之《共同的建造》中精彩播出,纪录片展现了中冶京诚团队依托“缩骨功”顶升推移等专利技术,将马来西亚原有70万吨老旧钢厂升级为现代化钢铁基地的共建故事,彰显了中国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与责任担当。此外,5600毫米世界轧机之王、兴澄特钢灯塔工厂、青岛零覆土管廊、洱海湿地公园等多个项目也多次荣登央视屏幕,向全国展示了中冶京诚的创新成果与社会责任。在行业荣誉方面,中冶京诚多项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等顶级荣誉,品牌美誉度与市场认可度同步提升,成为客户信赖、行业尊重的领军企业。
党的建设是中冶京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冶京诚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公司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和“五步闭环”工作机制,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确保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公司党委坚持加强党建引领,奋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立了“坚持一个统领、筑牢三个基础、发挥五个作用”的“135”党建工作体系,打造了“创新铸诚”党建品牌,将红色基因融入企业发展。公司党委还创建了“点亮青能量”团青品牌,激发青年员工创新活力;推出了“京诚创品”文创品牌,以文化软实力凝聚发展共识。通过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先后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现了党建工作与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为打造技术引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际化工程技术公司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冶京诚在中国五矿华北地区第一届职工运动会上荣获佳绩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中冶京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代同频的改革史。站在中国五矿成立75周年的新起点,中冶京诚将持续深化“五矿一家人”理念,以改革破局、以创新赋能,为中国五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继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