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太阳能杂志)

一、证券市场整体表现
(一)指数与基金行情
10 月 27 日 A 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新能源板块表现活跃。其中,中证光伏产业指数上涨 1.54%,成分股中科士达涨超 9%,阿特斯涨超 6%,通威股份、阳光电源均涨超 3%;创业板新能源指数同步走强,其跟踪基金创业板新能源 ETF 华夏(159368)上涨 1.48%,持仓股湖南裕能领涨超 12%,盛弘股份、德福科技跟涨超 5%。
当日华夏中证光伏产业 ETF(515373)正式开启认购,发售期为 10 月 27 日至 11 月 7 日,现金募集上限 80 亿元,场内简称为 “中证光伏”,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光伏产业指数收益率。此外,创业板新能源 ETF 华夏(159368)近期持续获资金青睐,近 20 个交易日 “吸金” 2.66 亿元,近 60 个交易日累计 “吸金” 8.63 亿元,截至 10 月 16 日其规模达 10.85 亿元,为全市场跟踪创业板新能源指数的规模最大 ETF,且具备 “弹性高(涨幅可达 20cm)、费率低(管理费 + 托管费合计 0.2%)、成交额大(近一月日均成交 8576 万元)” 优势,储能含量 51%、固态电池含量 30%,贴合当前市场热点。
(二)资金动向
银行理财公司加速布局新能源等权益市场,通过产品创新与多元投资提升权益资产配置比重,为新能源板块注入中长期资金;同时,机构对优质绿色资产关注度提升,如此前立新能源发行的 12.26 亿元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 2.45% 低发行利率获全额认购,反映机构对新能源资产的认可。
二、重点行业动态
(一)光伏产业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9 月光伏单月新增装机 9.66GW,环比增长 31.25%;1-9 月累计新增装机 240.27GW,截至 9 月底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 11.3 亿千瓦,同比增长 45.7%。但多晶硅市场仍处 “供需双弱” 格局,当前 N 型复投料均价 5.32 万元 / 吨,成交清淡,四季度因西南地区枯水期检修,预计多晶硅产量先增后降,2025 年全年产量预计同比大幅减少 27.3%,行业正处于 “反内卷” 与结构重塑期,头部企业 11 月将启动减产,产量存在下滑预期。
郴电国际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郴电水投拟与卡富埃峡区域培训中心子公司合资设立赞比亚子公司(郴电水投持股 87%),投资约 4342.53 万元建设纳马伦杜 10MW 光伏发电项目,进一步拓展海外光伏市场;此外,全球最大光储项目 —— 阿联酋阿布扎比 RTC 项目于 10 月 23 日开工,中国电建参与承建北侧区块(含 2.1GW 光伏 + 7.6GWh 储能),项目总装机 5.2GW 光伏 + 19GWh 储能,2027 年投运后可实现 “全天候供电”,每年减少 57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二)风电产业
行业加速拥抱人工智能,企业从 “追求更大机型” 转向 “创造更高价值”。远景能源推出 “物理人工智能” 产品矩阵,含全球首个 AI 风储一体机,结合 “天机” 气象大模型(分钟级、20 米精度预测)与 “天枢” 能源大模型(百亿级运算能力),可使风电场收益提升 20% 以上;金风科技发布具备 “经理人” 思维的交易型风机,实现从 “有风发电” 被动模式到 “随电价灵活调节” 主动模式的升级,全生命周期内项目收益率较传统机型提升 2%-2.5%,且设计运行寿命延长 5 年。
运达能源在越南、巴西推进风电研发本地化,探索 “做深单市场” 的全球化路径;明阳智能针对山沟、深远海等新兴场景,推出全生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加速从设备制造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此外,本周 2×1000MW+4×660MW 火电项目投产(如国能神华九江电厂二期、大唐陡河热电项目),为风电等新能源消纳提供配套支撑,助力电力系统平衡。
(三)氢能产业
国家能源局公示能源领域氢能首批试点名单(41 个项目 + 9 个区域),标志氢能产业从示范应用迈向规模化推广关键期,将进一步推动 “制储输用” 全链条发展。地方层面,厦门、内蒙古、江苏等地均出台氢能专项规划,如厦门计划 2027 年建成 3 座加氢站、培育 30 家氢能装备企业,内蒙古目标 2027 年攻克氢能 “卡脖子” 技术、完善全产业链体系。
商业银行加大氢能产业信贷投放,增速超光伏、风能领域。10 月 17 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 5 家银行在广州与 7 家氢能企业签约;北京银行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支行落地,填补北京氢能专项金融服务空白;此外,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针对氢能科创企业推出专属评估体系,如为浙江某氢能交通企业提供 300 万元融资、为国内领先 SOEC 技术研发企业提供 1000 万元综合授信,解决 “技术密集 + 轻资产” 企业融资难题。
(四)新能源汽车与电池
9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延续增长,零跑汽车以 66657 辆蝉联新势力交付冠军,1-9 月累计交付超 39 万辆;小米汽车交付超 4 万辆(环比 + 33.3%),小鹏汽车交付 41581 辆(创历史新高),比亚迪交付 396270 辆(1-9 月累计超 326 万辆),新车型发布与 “以旧换新” 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单车带电量同比增长 12.5%。
欣旺达在 2025 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上推出首代聚合物固态电池 “欣・碧霄”,能量密度达 400Wh/kg,循环寿命 1200 周,通过 200℃热箱安全测试,计划年底建成 0.2GWh 固态电池中试线,且已试制 520Wh/kg 锂金属电池实验室样品,预计全固态电池 2030 年后小批量生产,未来将与液态锂电池长期共存。
三、政策与宏观数据支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 月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同比增长 14.4%,在工业各行业中表现突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利润增长 11.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 12.0%,均为新能源产业链提供坚实支撑。
“十五五” 规划开局之年,光伏产业政策从 “做大装机规模” 转向 “强化系统价值与质量管控”,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发布《关于治理价格无序竞争维护良好市场价格秩序的公告》,规范新能源产业链价格行为,推动行业从 “产能过剩治理” 向 “价值竞争” 转型;同时,国家将绿氢、绿氨等非电应用纳入省级政府可再生能源考核体系,要求 2025 年可再生能源非电消费占比达 15%,为氢能等产业提供政策保障。
四、机构展望与未来趋势
中信证券认为,海外欧洲工商储能渗透率将持续提升,澳洲、亚非拉户储市场有望多点开花;国内动力电池受新车型发布与 “以旧换新” 政策驱动,单车带电量与销量双增,预计 2026 年产销量稳步增长。全球储能与动力电池需求将带动锂盐需求超预期,锂价有望迎来新的上行周期。
新能源产业 “技术升级 + 集成融合” 趋势明确,光伏、风电与储能结合的 “光储一体化” 项目(如阿联酋 RTC 项目)成为新标杆;风电领域 AI 与虚拟电厂技术深度应用,推动发电模式从 “被动供电” 向 “主动调节” 转变;氢能 “制储输用” 全链条技术攻关加速,地方与金融机构协同发力,推动产业从试点走向规模化。
机构建议关注新能源细分领域龙头,如光伏产业链的通威股份、阳光电源,风电领域的金风科技、明阳智能,动力电池与固态电池相关的欣旺达、湖南裕能,以及新能源 ETF 等指数化投资工具;同时需注意能源 REITs 等绿色金融产品的经营性现金流可持续性,规避资源(风、光)波动与消纳风险。
联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