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综合开发研究院)
//图片来自香港交易所网站根据港交所官网数据,截至10月24日,近一个月内多家创新药企密集提交上市申请,不完全统计数量已达8家,研发涉及肿瘤、代谢性疾病等多个创新药领域。“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创新能力提升,以及港交所政策优势,推动港交所递表创新药企业增加。”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渊源表示。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注意到,向港交所“递表”的创新药企中,贝达药业2016年已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百利天恒也已在A股科创板上市,此前,两家企业均已两次冲击港股,此次为第三次冲击登陆港股市场。
“在目前国内资本市场较冷的情况下,聚焦于创新药物的企业也期望能够顺利融资。随着我国创新药企实力的提升,融资需求更加迫切,利用港股的政策,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为管线孵化和产品上市提供重要融资渠道。”何渊源表示。
创新药的发展周期长、投资大,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对资本的持续需求。以百利天恒为例,自2023年1月登陆科创板以来股价走高,新药研发管线也在不断丰富。为了保证研发资金投入需求,已经历多次募资,并通过对外授权合作丰富资金来源,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百利天恒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重达606.69%。
//企业公告截图。此外,在递表的企业中,许多药企尚未具备已实现商业转化的上市产品,包括蓝纳成、靖因药业、滨会生物等创新药企;英派药业虽有产品获批上市,但商业化表现仍待观察。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注意到,其财务数据多呈现出创新药企典型的高投入、慢产出特征。
港交所对于生物医药的优势政策成为吸引药企“登陆”的关键因素。今年5月6日,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与生物科技企业开通上市快车道。该专线由具备相关经验的专业团队领衔,为潜在申请人提供上市资格及合适性指引,同时允许符合要求的企业以保密方式提交上市申请材料,帮助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企业保护专有技术并降低风险。
总体来看,密集上市背后是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是我国近年来对创新药的注册审批加速,品种增加,通道顺畅;二是我国创新药企业发展很快,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同时商务拓展(BD)规模不断创新高,这两点为上市提供了重要基础。”何渊源表示。(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刘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