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锂电焦点)
一'工艺核心路径与技术特点
定义:以磷酸铁(FePO₄)为铁源,通过固相法(主流为碳热还原法)合成磷酸铁锂(LiFePO₄)正极材料的工艺,是目前磷酸铁锂生产的主流路线(占固相法产量90%以上)。关键事实:
:铁源为磷酸铁,磷源为磷酸/磷酸一铵,锂源为碳酸锂/氢氧化锂,碳源为葡萄糖、蔗糖等(兼作还原剂与包覆剂)。
原料廉价易得(三价铁源成本低),工艺设备简单,适合大规模量产;
碳源热解形成多孔碳膜,提升导电性并抑制颗粒团聚;
湖南裕能等企业通过优化磷酸铁前驱体制备(如磷化渣路线),可获得纳米级颗粒,提升产品活性与压实密度。
:产品均一性较差,电化学性能(如倍率性能)略低于液相法,需通过粉碎分级等二次加工改善粒度分布。
二、关键生产环节与技术参数
定义:涵盖前驱体制备、混料、烧结、后处理等核心步骤,决定产品性能与成本的关键控制点。关键事实:
磷酸铁合成需经硫酸亚铁制备、磷铁反应、pH调节三步,原料包括铁块、硫酸、磷酸、双氧水等;
湖南裕能等企业采用“免粉碎纳米磷酸铁”技术,一次粒径小(纳米级)、比表面积大,可简化后续加工流程。
:原料按化学计量混合,加入去离子水搅拌成胶料;
:高温气流将胶料雾化成球形颗粒,控制粒径分布(通过调节压力、喷孔大小实现);
:550-750℃下焙烧5-20小时(采用红外控温辊道炉,保证炉温均匀性),碳源还原三价铁并包覆颗粒;
:气流磨粉碎至目标粒度(超细粉碎提升比表面积),按颗粒大小分级,不合格粗粉返回重加工;
:双锥干燥机去除水分,保证材料含水率达标。
:烧结温度(影响晶体结构)、碳包覆量(影响导电性)、颗粒形貌(影响压实密度)是核心质控指标。
三、固相法与液相法的技术对比
定义:磷酸铁锂制备的两大主流路线,固相法(碳热还原法为代表)与液相法(以德方纳米自热蒸发法为代表)的技术经济性对比。关键事实与争论:
:工艺成熟(占总产量70%以上),设备投资低,适合大规模生产,代表企业有湖南裕能、国轩高科、湖北万润;
:产品均一性较差,纳米级颗粒制备难度高,需依赖二次粉碎。
:颗粒尺寸小(纳米级)、均一性好,电化学性能更优,压实密度潜力大;
:工艺复杂,设备投资高,目前仅德方纳米、北大先行实现量产。
:固相法通过前驱体优化(如纳米磷酸铁)缩小与液相法性能差距,仍是成本敏感型场景的首选;液相法在高端车型(如高续航动力电池)中占比逐步提升。
四、废料回收与磷酸铁再生技术
定义:从磷酸铁锂废料中回收磷酸铁,实现原料循环利用的工艺,是降低成本与环保压力的重要路径。关键事实:
:传统湿法回收难以处理铜铝杂质含量≥1%的废料,导致磷酸铁纯度不足;
高温除杂:第一浸出渣与酸混合加热(70-95℃),去除铜铝杂质,浸出液返回浸出工序循环利用;
焙烧转型:除杂后渣体在250-750℃焙烧2-4小时,再经酸浸(H⁺浓度2-5mol/L)、调铁磷比(0.8-0.95:1)、碱反应(pH 2-3,80-95℃),可制备电池级磷酸铁;
:解决高杂质废料回收难题,降低对原生矿产依赖,契合“双碳”政策(如盈峰环境动力电池回收项目)。
五、主流企业工艺路线与市场格局
定义:头部企业通过工艺差异化构建竞争壁垒,形成技术路线与市场份额的分化。关键事实:
:采用磷化渣制备磷酸铁前驱体,免粉碎工艺降低成本,产品压实密度高,国内市占率领先;
:传统碳热还原法,通过优化烧结温度与碳包覆工艺提升导电性,主打性价比;
:专注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固相法工艺成熟,配套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厂;
:固相法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液相法企业(如德方纳米)凭借性能优势在高端市场快速渗透。
智能总结
:磷酸铁法(碳热还原固相法)是磷酸铁锂量产主流路线,占总产量70%以上,成本优势显著;
:前驱体纯度(如纳米磷酸铁)、碳包覆质量、烧结温度是提升产品性能的核心;
:固相法通过工艺优化缩小与液相法差距,液相法在高端市场(高续航电池)更具潜力;
:高杂质废料再生技术突破(如高温除杂+焙烧转型),推动原料循环利用与成本下降;
:湖南裕能(磷化渣路线)、德方纳米(液相法)等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差异化构建壁垒,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材料》标准征集参编单位
进入2025年,高压密磷酸铁锂技术(第4-5代磷酸铁锂技术)路线正处于爆发的风口浪尖,市场热情高涨。高压密磷酸铁锂逐渐成为磷酸铁锂材料市场主流。究其原因:超快充电池对更高压密度磷酸铁锂材料的刚需,价格比传统磷酸铁锂材料高2000-3000元每吨。
由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归口管理,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电池材料分会负责组织工作的《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材料》标准,现面向行业征集标准起草(参编)单位,以期尽早高质量完成标准制定工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标准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材料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等内容。
标准制定的意义:标准将规范颗粒级配、二次烧结等核心工艺参数,明确压实密度目标(如** g/cm³),推动在相同体积内增加活性物质含量,减少因工艺差异导致的性能波动,提升量产良率。推动行业先进工艺升级,支撑快充、超长循环等需求,增强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电芯制造成本。
标准参会咨询
电话:135-2104-0836(同微),010-68657783
联系人:曹勇
来源:电池材料分会秘书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