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你好张江)
在创新药领域,抗体偶联药物(ADC)正迎来它的“高光时刻”。据医药笔记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17款ADC新药合计销售额达到80亿美元(个别企业尚未公布财报),同比增长25%,预计全年销售额将超过160亿美元。
作为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最完整、生态最优良、人才最丰富、研发最高效、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张江在ADC领域也持续布局,推动ADC成为肿瘤治疗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持续为全球患者输出强有力的“张江方案”。

张江的ADC创新图景呈现“顶天立地”的生动局面:
一边是本土创新力量正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它们在ADC研发的特定环节或技术平台上展现出独特的差异化优势,成为张江ADC生态不可或缺的活力源泉。

新一代ADC技术平台EZWi-Fit®
(图片来源:诗健生物)
诗健生物建有新一代ADC技术平台,采用高效低毒的喜树碱类载荷。该平台开发的产品不仅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活性,还有强大的抗耐药性能,同时在低丰度高异质性靶点肿瘤和高负荷模型方面也显示出强大和持久的抗肿瘤活性,药代动力学特征优异。
目前,诗健生物已有3款管线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ESG401 ADC分子具备显著的差异化“稳定可降解的”联接子结构和性能设计,大大降低了毒素载荷SN38脱落造成的“脱靶毒性”,安全性窗口显著拓宽。同时,该分子设计显著改善了ADC药物的血液暴露和肿瘤组织的分布,临床前药效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宜联生物产品管线
(图片来源:宜联生物)
成立于2020年的宜联生物,其研发管线中也包含了多款ADC新药。其中,YL201为首发管线。以毒素连接子为创新结构,其临床前数据显示可以有效抑制多种肿瘤生长,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临床上拟用于实体肿瘤的治疗。
同年成立的映恩生物则是ADC赛道的又一“黑马”。在新一代ADC药物研发上,映恩生物设计了三大研发梯队:第一梯队选择已有临床验证的靶点来展现专有ADC平台的差异化优势,主要ADC产品是基于DITAC平台的DB-1303和DB-1305(Trop2 ADC);第二和第三梯队则布局best-in-class和first-in-class产品。
其中,DB-1303是基于映恩生物DITAC(Duality Immune Toxin Antibody Conjugate)平台开发的第三代HER2 ADC药物,由抗HER2单克隆抗体、可剪切连接子和专有的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P1003组成,在HER2阳性和低表达的肿瘤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较大的治疗窗。

注射用芦康沙妥珠单抗
(图片来源:科伦博泰)
科伦博泰在ADC开发方面积累了超过10年的经验。今年3月,NMPA官网显示,科伦博泰自主研发的靶向TROP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商品名:佳泰莱®)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标志着该药成为全球首种在肺癌适应症获批上市的TROP2 ADC药物,为肺癌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
另一边,张江肥沃的土壤也让更多跨国巨头近悦远来,纷纷在此“安营扎寨”。
作为第一家落户张江的跨国药企,罗氏早早将目光投向了ADC,并带着自己的创新研发——Kadcyla走到台前。Kadcyla不仅成为中国批准上市的首种ADC药物,而且激发了中国ADC领域的研发热潮。
而在罗氏Kadcyla成功上市的2013年,阿斯利康也开始着手ADC的布局:先是用4.4亿美元收购了Spirogen(该公司是比传统细胞毒性药物效力更高的PBD二聚体技术早期研发者),后又参与ADC Therapeutics的多轮融资。2021年,Spirogen也为阿斯利康带来一款成功上市的ADC产品Zynlonta,其在2022年销售额达7500万美元。
(图片来源:第一三共中国)今年9月,上海-第一三共中国宣布总投资约11亿元人民币的抗体偶联药物(ADC)新生产大楼项目在张江正式开工。作为国家首批生物制品跨境分段生产试点,该项目将扎根中国市场,建设ADC本土化产能基地,大幅提升ADC创新药物的本土化供应能力,这是第一三共在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彰显其深耕中国的坚定信心。
拥有120余年历史的第一三共,自20世纪80年代起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从早期引入原研产品,到完善研发、生产、销售等核心职能,逐步实现在华业务的全链条布局。随着ADC新生产大楼的开工,第一三共将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贯通“研发-生产-供应-销售”的能力闭环,迈向“深度本地化”。

当前,ADC领域已然进入全新的竞争维度——全球创新药企的研发火力,正密集倾注于HER2、TROP2、EGFR等经过临床验证的成熟靶点。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15的ADC靶点集中度超过70%,而国内在研的ADC靶点布局与这一国际趋势高度吻合。
竞争如此白热化,单一环节的技术优势已难以支撑一款ADC药物的最终成功。药企开始意识到,唯有通过更深层次的产业协同,才能催生出更具临床价值的产品,并最终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在张江,一场围绕ADC的“协同创新”正在上演。

ADC药物研发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现场
(图片来源:迈威生物)
近日,英矽智能、迈威生物、皓元医药等三家分属不同细分领域的企业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拓ADC市场。此次三方携手,开创了ADC领域新型的“ABC”模式——“AI + BioTech/BioPharma + CXO”的协同创新架构。
众所周知,ADC药物由抗体、连接子(linker)和有效载荷(payload)组成,这三家企业的合作则恰好可以整合AI设计(英矽智能)、抗体平台开发(迈威生物)和小分子合成(皓元医药)的优势。三方秉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计划协力打造覆盖数百靶点的新型ADC化合物库,筛选并推进下一代ADC候选分子,加速创新ADC药物的产业化落地。
(图片来源:荣昌生物)另外,通过不同环节协同优势实现ADC药物创新的案例同样不乏其数。由张江科投投资企业荣昌生物研发的中国首个原创抗体偶联(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RC48)便是其中之一。
RC48于2021年6月获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HER2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GC),并于同年7月进入商业化上市销售;同年12月,该药品被纳入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该药也可治疗HER2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UC),并获NMPA附条件上市许可。
RC48的成功源于其研发团队从临床需求出发,对ADC药物的三大要素(抗体、连接子、毒素)进行了一体化的精巧设计,最终实现了高效的协同。研发之初,针对HER2低表达肿瘤仍缺乏有效靶向药物的临床空白,RC48创新性地采用了经人源化改造的新型HER2抗体。其与HER2抗原结合的亲和力显著高于传统曲妥珠单抗,这意味着,即便肿瘤细胞表面HER2蛋白数量有限,RC48的“导航头”仍能精准识别并紧密结合目标。
而且,抗体与HER2结合后,可高效诱导细胞膜内陷,将整个ADC药物“吞入”细胞内部——这是释放毒素的关键步骤。内吞效率越高,毒素进入细胞的量越大,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也越强。
针对低表达靶点,RC48则通过“高亲和力+强内吞”的抗体设计策略,有效弥补了靶点数量的不足,确保药物能被高效递送至细胞内。更强的靶点结合力与内化能力,正是其抗体创新的核心体现。
无论是企业间的资源整合,还是药物设计中的系统思维,张江的ADC创新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制胜”。在新型产业协作模式的探索之下,一旦各方构建出成熟、模块化的技术平台,未来就有望实现“乐高式”灵活、高效组装,快速生成更多创新的ADC候选药物。
展望未来,ADC药物的市场潜力巨大: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其全球市场份额将从2022年的2.2%跃升至2030年的8.3%,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力量。在此进程中,张江企业也将从早期布局迈向战略纵深,以源源不断的新产品、稳步推进的研发管线和加速转化的前沿技术,向世界展示中国创新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