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300070,证券简称:碧水源)迎来上海证券、普华永道等4家机构参与的分析师会议。此次调研围绕公司竞争优势、内部管控、研发成效及业务协同等多方面展开,透露诸多关键信息。
据公告显示,本次投资者关系活动于2025年9月26日(周五)14:00 - 15:30,在北京碧水源大厦举行,上市公司接待人员为公司证券事务代表。
多重优势巩固行业地位
在谈及如何保持竞争优势时,碧水源表示,公司集成膜材料研发、装备制造、工艺应用及数字化水务运营双重优势,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产业链膜技术,覆盖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在技术研发上,专注膜产业链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高端膜产业原创技术重大突破。目前,公司在污水资源化、高品质饮用水等五大领域深化应用,并加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努力提高战略新兴产业收入占比,同时探索医药膜应用领域。在运营方面,公司膜技术应用于水处理总规模超2200万吨/天,每年新增高品质再生水超70亿吨。随着运营项目增多及质效提升,运营收入和利润水平有望持续增长。公司还计划探索膜技术更多应用场景,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高毛利膜设备销售与应用。
多举措管控应收账款
截至半年度,碧水源应收账款约124亿元,主要源于早期PPP项目。公司表示,一方面,项目应收随时间推移进入计提比例较高阶段,导致近年计提坏账金额较高,后续会下降;另一方面,通过化债等方式收回可冲抵坏账部分,将对利润产生积极影响。近两年,公司制定应收账款清收工具箱,实施内外部策略加快回收。内部建立完善管理流程与奖惩机制,组建专业团队,设定年度目标并分解到各部门,定期检查进度。今年设定新目标与激励政策,优化内部管理,提升员工风险意识与收款能力。同时,公司积极参与政府债务重组项目,加强与客户沟通合作,促进账款回收。
研发投入成效显著
碧水源积极响应“双碳”目标,专注膜产业链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研发投入实现高端膜产业原创技术突破。在国产化应用替代方面,成功参与黄骅市海水综合利用一体化工程中标,创新性结合光伏和储能系统,实现“绿电制绿水”,落地自主开发的双膜海淡集成技术;为中电建舟山海淡厂提供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产品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海水淡化项目获高度认可。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方面,膜装备制造能力显著提升,自主研发的V - MBR装备升级,成本降低25%;推进膜生产线智能化升级,建设全自动化膜元件生产线,常规反渗透膜生产速度提升至20米/分。
与中交集团协同发展
业务布局上,中交集团整合碧水源完善环保产业链,碧水源借助中交集团影响力实现协同效应。技术上,中交集团旗下水务设计研究院为碧水源膜技术提供前端设计等关键支持。自并购后,双方在业务、融资和管理方面协同效应显著,碧水源融资成本降低,以联合投标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中交集团助力碧水源补齐短板、增强科研实力、补强国际业务、巩固人才优势,提升央企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为AI大模型基于第三方数据库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受限于第三方数据库质量等问题,我们无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进行分辨或核验,因此本文内容可能出现不准确、不完整、误导性的内容或信息,具体以公司公告为准。如有疑问,请联系biz@staff.sina.com.cn。
点击查看公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