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深度整理|可信数据空间交流热门疑问:典型问题全解答,干货收藏

时间:2025年08月22日 15:10

  标准建设问题:谁来负责建立标准?标准是如何落地建设的?大企业不遵守标准怎么办?如何协调不同的数据登记规范?

  可信数据空间的标准建设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复杂过程,这是为了保证标准既有国家层面的指导性,又有地方和行业的灵活性与落地性。

谁来负责建立标准?

  参与可信数据空间标准制定组织包括国家、地方、行业、企业与技术联盟。

  国家参与的部分大多为顶层设计与基础性标准,是可信数据空间的整体“骨架”。目前,由国家数据局、工信部牵头,发布了相关数据分类分级、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安全等基础性框架。

  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根据地方和行业自身的特点,在国家标准框架下,牵头制定更具有操作性的地方标准或行业团体标准。例如,金融行业协会会针对金融数据流通制定专门的隐私保护标准,这比国家大范围的标准更具针对性。

  一些领先的科技企业或技术联盟也会在实践中形成事实标准,并推动其成为行业共识。这些标准紧密结合最新的技术应用,例如隐私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

标准如何落地建设的?

  标准落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政府引导、技术赋能和生态共建三者协同推进的过程。

  1、政府引导与强制执行:对于政务数据等公共数据,政府会通过行政命令或政策法规,强制要求各部门遵守相关标准。同时,政府通过“以奖代补”、优先采购、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自愿采纳可信数据空间标准,使遵守标准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

  2、技术强制与自动执行:可信数据空间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标准从纸面转化为代码。通过智能合约、区块链等技术,将数据流通的规则直接内嵌到平台中,使标准成为自动执行的“程序”。例如:只有符合数据封装和标识标准的数据,才能够接入可信数据空间进行流通;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数据访问请求会被系统自动拒绝。

  3、生态共识与市场驱动:可信数据空间本质上是一个由多方组成的联盟或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中,所有参与者必须共同遵守一套协商好的标准。对于企业而言,遵守标准意味着能够进入这个“信任圈”,获得更多的数据资源,参与到高价值的业务场景中,享受生态带来的红利。如果企业拒绝遵守标准,它将无法与圈内其他主体进行数据交互,最终被市场边缘化。

大企业不遵守标准怎么办?

  在传统模式下,标准缺乏强制力,大型企业凭借其市场主导地位,确实有能力选择不遵守。但可信数据空间的逻辑不同,它并不依赖于行政命令来强制所有企业遵守,而是通过技术强制与利益驱动。

  技术强制体现在可信数据空间的技术架构上,可信数据空间架构从根本上解决了互不兼容的问题。你可以将其想象成为插座标准。如果可信数据空间规定所有数据接口必须使用“三相插座”(即统一的数据封装和协议标准),那么如果大企业的数据接口还是“两相插座”,他将无法接入这个网络,也就无法与其他参与者进行数据交互。总之,技术上的不兼容性将直接阻断其参与,使其数据成为孤岛。

  利益驱动是最普遍的商业驱动因素,大型企业之所以不遵守标准,正式因为他们得不到足够的利益回报。而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就在于价值共创生态,企业加入生态后可以创造出单凭其自身数据无法实现的价值。例如金融的风控模型。另外,通过统一的标准,企业也可以减少上下游伙伴进行数据对接的定制化开发成本,当所有参与者都使用统一套“语言”,沟通效率将大大提升。

  综上,企业不遵守可信数据空间标准,就意味着主动放弃进入这个高价值生态的机会(前期红利),这不是简单的“遵不遵守”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参与未来数据流通与价值共创”的战略选择问题。

如何协调不同的数据登记规范?

  目录管理冲突是数据整合中最常见的难题。可信数据空间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套统一的“元数据映射中心”。它不会要求所有主体放弃自有的数据登记规范,而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元数据标准作为“通用字典”。无论是国家公共数据规范、政务数据规范,还是企业内部的登记规范,都需要将自己的元数据映射到这个通用字典上。例如:政务数据的“市民ID”字段,可以映射到通用字典的“公民身份标识”元数据;企业内部的“客户编码”字段,同样可以映射到“公民身份标识”上。当数据在可信数据空间流通时,各方都通过这个“通用字典”来理解和识别数据,从而实现了不同规范之间的语义互通,有效解决了标准冲突的难题。这就像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使用一本地图来识别各自的地理位置一样,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确保了数据的跨主体互认。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