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仪方
新能源强制配储被政策叫停后,国内储能市场有所降温,不过,头部储能企业2025年上半年仍然交出了不错的半年报。
8月28日,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商海博思创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6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05%。
光储巨头阳光电源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营业收入超过光伏逆变器等电力电子转换设备,达到178.02亿元,同比增长127.78%,在总营收中占比增至40.89%。
受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影响,一大批新能源配储项目在政策节点6月1日前“抢装”。据行业机构统计,5月新增装机刷新历年月度装机新高,达到10.25吉瓦,下半年配储项目预计将大幅减少。
不过,大型的储能集采和框招仍在继续。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招、中标市场规模显著增长,特别是储能系统的中标规模,达到86.2吉瓦时,同比增长264%,主要原因在于集采/框采中标规模激增,同比增长618%,如中能建上半年储能系统招标规模达到25吉瓦时。框架协议采购不代表最终的成交规模,随着新能源市场化程度加深,储能电站的落地和盈利也将越来越依赖电力市场的发展。
海外市场的盈利能力相对更强,这从上市公司的半年报中也可以看出。过去长期深耕国内市场的海博思创已在积极布局海外业务。海博思创在年报中表示,公司持续加大海外储能系统业务拓展,目前海外储能系统的销售毛利率相对较高。随着公司海外业务收入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公司整体平均毛利率的下滑风险。
海博思创2025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为17.54%,2024年为18.45%,2023年为20.02%。在国内激烈的竞争下,即使是头部集成商,盈利水平也逐年下滑。相比之下,海外业务占比较高的阳光电源,其储能产品毛利率则达到39.92%,营收增速也远高于前者。
中国企业为全世界提供了九成以上的储能电池,除了业务上走向国际化,资本运作也正在走向国际化。2025年以来,多家储能产业链企业赴港上市。5月,宁德时代实现“A+H”股上市,此后亿纬锂能(维权)、阳光电源、欣旺达、天赐材料等A股上市企业也纷纷宣布赴港上市计划。8月26日,双登股份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敲钟上市,在人工智能的大潮下,其专攻数据中心、通信基站储能的定位获得了投资者的追捧。企业充分利用港股平台,既可以获得比内地更宽广的融资渠道,也可强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从产品服务到营销网络,再到资本运作,竞争正在不断升级,储能行业预计加速洗牌,头部企业的优势将持续扩大。
编辑 黄燕华
审核 姜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