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入(维持)
盈利预测与估值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公布2025年中报,25年H1营收45.2亿元,同+22.7%,归母净利润3.2亿元,同+12.1%,毛利率17.5%,同-1.9pct,归母净利率7%,同-0.7pct;其中25Q2营收29.7亿元,同环比+27.2%/+92.1%,归母净利润2.2亿元,同环比+79.3%/+136.5%,毛利率16.9%,同环比+0.5/-1.8pct,归母净利率7.5%,同环比+2.2/+1.4pct,略超市场预期。
25Q2出货高增、海外加速起量。25H1公司储能系统销售确收约9.5GWh,同增111%,其中25Q2销售确收约6.57GWh,环增127%,其中独储约2.2GWh。分市场看,国内136号文抢装带来高速增长,Q2国内销约6.37GWh;海外进入元年,Q1确收约60MWh,Q2确收约200MWh;我们预计Q3出货7-9GWh,其中海外有望提升至1GWh,全年看出货30GWh+,其中海外有望出货3GWh。未来公司参与高质量独立储能项目、创新储能集成供应+轻资产运维模式,潜力较好。
费用率略降、现金流改善。公司25年H1期间费用4亿元,同+16.3%,费用率8.8%,同-0.5pct,其中Q2期间费用2.2亿元,同环比+8%/+18.7%,费用率7.3%,同环比-1.3/-4.5pct;25年H1经营性净现金流-16.5亿元,同+79.8%,其中Q2经营性现金流-8.7亿元,同环比-0.2%/+11.5%;25年H1资本开支2.1亿元,同+54.6%,其中Q2资本开支1.7亿元,同环比+107.6%/+265.7%;25年H1末存货14亿元,较年初-1.3%。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确收节奏,我们下调25年盈利预测至9.2亿元(原值9.3亿元),上调26年盈利预测至12.7亿元(原值12.5亿元),新增27年归母净利润预期18.2亿元,同比+41%/+38%/+43%,对应PE为29/21/1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竞争加剧、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国际贸易及行业政策变动。
海博思创三大财务预测表

团队介绍

往期报告: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
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电新研究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发布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如需了解详细的报告内容或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及本研究团队不对任何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对所载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本订阅号推送信息仅面向东吴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在未经授权前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东吴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本订阅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推送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东吴证券投资评级标准
投资评级基于分析师对报告发布日后6至12个月内行业或公司回报潜力相对基准表现的预期(A股市场基准为沪深300指数,香港市场基准为恒生指数,美国市场基准为标普500指数,新三板基准指数为三板成指(针对协议转让标的)或三板做市指数(针对做市转让标的),北交所基准指数为北证50指数),具体如下:
公司投资评级:
买入:预期未来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在15%以上;
增持:预期未来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介于5%与15%之间;
中性:预期未来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介于-5%与5%之间;
减持:预期未来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介于-15%与-5%之间;
卖出:预期未来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在-15%以下。
行业投资评级:
增持:预期未来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强于基准5%以上;
中性:预期未来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基准-5%与5%;
减持:预期未来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弱于基准5%以上。
我们在此提醒您,不同证券研究机构采用不同的评级术语及评级标准。我们采用的是相对评级体系,表示投资的相对比重建议。投资者买入或者卖出证券的决定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如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等,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