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新益昌股票代码:688383)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中顺半导体科技(攀枝花)有限公司(简称“中顺攀枝花”)、刘文军、浙江中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浙江中顺”)和深圳市中顺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简称“深圳中顺”)起诉至法院。
公告显示,新益昌与中顺攀枝花签署了《购销合同》,新益昌如约供货,但中顺攀枝花却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货款。期间,双方签署《购销合同》补充协议以《购销合同》中采购的机械设备进行抵押以保证未付货款3742万元的按期支付,且刘文军、浙江中顺和深圳中顺分别向新益昌出具了《担保函》,对中顺攀枝花与新益昌签订的《购销合同》中付款义务提供连带保证责任。

新益昌表示,为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及股东利益不受侵害,公司依法向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中顺攀枝花、刘文军、浙江中顺及深圳中顺为被告,并于近日收到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法院出具的《受理案件通知书》。
根据诉讼,此次纠纷核心为货款拖欠问题。为此,新益昌请求判令被告向公司支付货款、违约金、律师费及财产保全保函费共计38558661元,包括合同项下欠付货款本金37420000元并支付逾期付款违约金918661元(暂计至起诉前一日止);律师费180000元;诉讼财产保全保函费40000元。
除此之外,新益昌还请求判令确认公司对抵押物,即中顺半导体采购的240台LED固晶机折价或者拍卖、变卖后的价款享有优先受偿权,并对中顺半导体试用的1台LED固晶机享有所有权,并判令被告刘文军、浙江中顺、深圳中顺对中顺攀枝花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新益昌,创立于2006年,深耕半导体装备领域近20年,主要从事LED、电容器、半导体、锂电池等行业智能制造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客户实现智能制造提供先进、稳定的装备及解决方案。
此次被起诉的中顺攀枝花,成立于2023年12月,注册资本5000万元,法人代表为刘文军,主营LED封装及支架生产,落户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光电信息产业园,曾被视为区域光电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亦是中顺半导体的四川生产基地。
据悉,中顺攀枝花LED封装项目一期投资1.9亿元,于2024年6月正式投产,二期项目原计划投资4亿元,项目总计划投资10亿元,规划建设1500条自动化生产线,配备建设智慧仓储系统,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到22亿元。
▲中顺攀枝花LED封装项目一期投产。| 图源网络从业务关联看,涉案的LED固晶机正是新益昌的核心产品。
另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诉讼中被告之一的深圳中顺,因公司出现阶段性经营困难,业务无法正常开展,已于7月1日宣布自7月2日起停工停产两个月。然截至目前,深圳中顺尚未传出复工复产事宜。
据其官微报道,深圳中顺成立于2019年,总部位于深圳坪山区,是浙江中顺的全资子公司,致力于成为高端LED敏捷制造的领导品牌,以外贸出口及OEM国际代工业务为主。深圳中顺拥有员工500余名,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15%,配备超300条自动化生产线,月产能达5000KK,产品远销欧美、印度、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事实上,无论是中顺攀枝花,还是深圳中顺,亦或是浙江中顺,其法定代表人均为刘文军。
《公告》还显示,截至2025年9月23日,该案已被法院立案受理,但尚未开庭审理。新益昌表示,本案后续的审判结果、判决执行情况均存在不确定性,目前无法预计对公司本期及期后利润的影响,实际影响以法院最终判决及实际执行为准。
另据悉,新益昌目前面临业绩承压。2025年上半年,新益昌实现营收约4.02亿元,同比下降28.3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1.57万元,同比下降96.05%。对此,新益昌表示,主要系国际贸易政策影响下游客户群体的国际业务布局及设备投资意愿,智能装备订单减少导致的收入减少所致。

近三年来,新益昌的业绩持续承压。具体来看,2022年—2024年,新益昌实现营收分别约为11.84亿元、10.40亿元和9.3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8%、—12.12%和—10.22%;归母净利润分别约为2.05亿元、6030万元和4046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1.76%、—70.55%和—32.91%。
面对业绩的“压力山大”,新益昌也在主动实施产业升级战略,通过前瞻性收缩传统LED产能规模,聚焦发展新型显示和半导体技术,持续保持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积极加强竞争优势。
此外,新益昌还主动收缩转型,成立机器人子公司,意在借助自身在设备制造能力与软件控制算法的积累,力图打造集人工智能研发与机器人制造销售一体的平台。

9月10日,在2025年半年度科创板集体业绩说明会(半导体设备及材料行业)上,面对投资者的提问,新益昌董事长胡新荣表示,基于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积累的成熟制造能力和运控技术,公司已具备自主研发机器人“小脑”(负责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的能力。
胡新荣还提到,新益昌机器人领域主要研发方向基于具身智能、AI和云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工厂人形机器人,以及面向生活服务、陪伴等应用场景的智能机器人,未来公司也将持续关注相关领域发展,并根据公司战略规划及需求,积极探索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综合报道